秦之聲


五年前吧,我曾有幸去了趟陝西,然後華陰,最後在風陵渡拍照留念。當時西安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所強調的大唐文化:唐代的長安規劃圖隨處可見,大唐芙蓉園與大雁塔裡遊客絡繹不絕,雖然大部分遊客在逛完西安後,他們都會移駕至不遠的臨潼,拜謁偉大的秦皇陵;但同樣位於渭河岸邊的咸陽,卻是許多遊人忽略的地方,當然,也包括我。

我還記得在臨潼要轉車至華陰時,坐一趟老式的火車:椅子是兩排相排隊,遊客們可以在旅途中聊天打牌。沿著火車的步伐,我看著關中平原奇特的地形:山勢拔地而起,渭河滔滔向前。爾後我與同學相約去華山走走,並在上山的路上聽到賣水的老頭,用他那高亢的歌喉,一遍遍唱著打國民黨的歌。同學的父親不好意思地跟我說:這裡流行紅歌,更流行講智取華山的故事。
扯這麼多私人的事,主要是說明一點:我曾去過秦地,並沿著渭河到達風陵渡。而這條路,正好是秦國征服天下時必經之路。而他們唱的秦腔,更是我這篇文章的主旨。

關於秦腔的采風和推廣,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趙季平。趙季平老師在上個世紀九零年代時,與張藝謀合作,策劃了經典的陝西電影《活著》的配樂。他採用了流行於陝北的秦腔,用高亢的二胡拉出一段段悲涼的旋律。但不知是礙於經費問題還是流行趨勢,趙老師用的大部分伴奏都是電子樂(當時可能流行這樣的編曲,請參考久石讓同期作品),這與他後期常用的交響樂團或是傳統器樂上,在氣勢上略顯擁簇;但它依舊是攝人心魄,在趙老師璀璨的作品集裡有自己獨特的位置。

爾後第二張廣為流傳的秦地之樂,來自一位湖南的作曲家之手:曾經的奧斯卡最佳配樂得主,中央音樂學院復校後最早一批學生-譚盾老師。關於譚盾的討論,可以看我的舊文。這裡要強調的是,譚盾與趙季平最大的差別,除了配器外,譚盾特別強調了鼓的重要性,於是他還專門找日本的鼓童樂隊,用太鼓的方式來詮釋氣勢昂昂的大秦帝國。
又過了快九年,受于央視新作之邀,趙季平老師再次出山為電視劇《大秦帝國》譜曲。但與往常有所不同的是,趙老師這次帶著自己的愛子趙麟出場,並讓他負責寫一些氣勢較為雄渾的橋段。
本來子承父業是我國古老的傳統,但鑑於趙季平老師崇高的地位,他的兒子能否達到他的高度,這是一件很直得關注的事。從<天下大秦>到<秦之縱橫>,這七首曲子都是由趙麟所操辦的。有別於他父親根植於傳統的編曲,趙麟在配器上更接近譚盾。他寫了大量的鼓點,並安排許多小提琴或大提琴的部分。除了<秦之情>的少量古琴或<秦之思>的一小段笙(或者是別的樂器?還望專業人士指正),這七首樂曲很難見到傳統樂器的橋段(當然趙季平的部分也差不多),使得他的作品更洋氣,卻也少了一股勁。
但不得不說,趙麟的總體表現還是很讓我驚艷。他對旋律的把握雖然洋氣,甚至帶點東洋的色彩在裡面,但大部分的作品都很好聽。尤其是<秦之縱橫>這首曲子,狂躁的鼓點配上澎湃的和聲,營造出一種旌旗遮天,勢不可擋的氣勢,甚至讓我有種“這首曲子是整張唱片最具代表性的”的感受。它甚至大可比肩於那些優秀的日系配樂作品,被視為當代配樂的標竿之一。
在這唱片的文案裡,包含下列幾個字:“秦風一曲落誰家,秦時明月照何人。”我想,作者為什麼不用問號,是因為他知道這句話的答案:敘一國之語言,唱一家之歌謠,皆秦人之後裔,傳秦風於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