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伟和王宇直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呢?


最近娱乐圈流行“人设崩塌”,各路明星,大腕儿虾米都来赶集式地自毁。 比方说勒东老师,喜欢用繁体字装逼没关系(我十几年前也爱用繁体字),喜欢写错别字也无伤大雅,诺贝尔数学奖这种大话扯多了顶多被人怀疑学识,明星本来就是卖皮相的,学识高不高,加分项不拿也罢。
但是受不了公众的讨论调戏,忍不住金星的客观批评(在我看来非常温和,可以看得出金星是站在一个粉丝的立场上评论勒东老师演技和细路的,就好比我前几年一直讽刺鸭姐是三下乡爱好者一样),结果放了地图炮,还不指名道姓地把金星骂成“不男不女”,这行为有点低级。
司马昭之心啊勒东老师,这是“純爺們”的做派吗?纯爷们儿们膝盖都被你捅烂了好不好。
再比如薛之谦。装富二代没事儿,明星嘛,本来就是人类极端化追求外表虚荣的产物,吹吹牛、泡个马子,甚至一脚踩多只船,周瑜打黄盖嘛,正常私事放到公众面前变得不那么好看受到道德制高点的职责看似有那么一点儿委屈啊。
骗色没事儿,偏财就不大好了,以骗色名义偏财就更令人发指了。一骗好家伙还是一千万,这人脑内怎么这么玛丽苏呢,指望骗人一大笔钱之后事后还希望受害人念在旧情份儿上自己把火给熄了?
但以上这两位,道德层面人设崩塌,但从各路评论看至少他们的作品还是算过硬的吧(虽然我并不是很了解以上两位的作品)。
演戏的戏路就算窄,但是特定角色认认真真去演了,没有绿屏抠图,在如今的娱乐圈想要蹭个“劳模”标签也并不难;唱歌的,起码十几年前那首《认真的雪》还是可以的,近几年貌似也出过几首人气歌曲。
至少这些崩坏,不是很影响他们主业的水平。
“抄袭”还是“借鉴”?
但是作为艺人,作为所谓的艺术创作者,抄袭就要另说了。
大张伟不想多说了,他的“作品”就没有一首原创的。
这次刚好抄到了豆瓣作者宋小君头上,来龙去脉作者本人已经写得很清楚了(https://www.douban.com/note/637040514/)。就算那一两句你可以说创作巧合,但被网友扒出的各种来源,整首歌歌词就是个拼盘摘抄,可以说是非常令人叹为观止了。

粉丝洗白说致敬,致敬在音乐界中引用一两句词、引用几句间奏(当然要买版权了,比如Jason Derulo的《Whatcha say》中对《Hide and Seek》的副歌取样,以及Rihanna的《Cheers》当中对Avril Lavigne声音的取样),在电影中效仿某些场景(譬如《La La Land》对《卡萨布兰卡》、《雨中曲》等经典电影中经典镜头与场景的致敬)倒是很常见,但是一首歌歌词在并无前期沟通和购买版权的情况下致敬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比例,我倒还是第一次听说。那我是否也可以抄袭别人全文,然后说自己百分之百的致敬了我的偶像呢?
除了词儿是摘抄的,区的编曲结构是直接从欧美大热天团Chainsmokers那儿搬来的(B站上神人做100%取样同步: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4364052/)。我说您也低调点儿,不能抄点小众的,比如蔡健雅人家《红色高跟鞋》就是“借鉴”美国小众民谣乐团The Weepies,这还被耳朵尖利的粉丝们听出来了,很多人因此从粉转路人甚至转黑(包括我),人家还只是“借鉴”过这一两首。
特别不理解,怎么有人抄得这么心安理得,这么自暴自弃,能做到每首“原创作品”都需要“借鉴”呢。
作为“歌手”,你好好唱歌就行,实在不行就转型演戏或者通告艺人也行,你说你非要给自己贴“原创”标签干嘛?是不是觉得抄袭自带流量,帮你省了不少广告费啊?
对于创作型艺人来说,只要出现一次抄袭,无异于是自己把数个0前面的1自己抹了,瞬间什么都不是。
还有另一位喜欢“借鉴”跟“致敬”的艺人,时隔多年这两天也发了新作品。特别有趣的是,我在豆瓣的上一篇不能算乐评的乐评,就是献给他2011年出的一首歌(https://music.douban.com/review/5105421/)。当然他“借鉴”过的歌曲,也能拉一张单子出来,网上随便一搜就有,这里我就不提了。
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新作品。流行歌曲嘛,先看词和曲,噱头啊MV都先按下不表。
我听了一遍,首先听出了副歌跟Chainsmokers的Closer的间奏旋律非常相像(这俩人也是巧了,都选了同一首歌,可见烟鬼团是相当的火了);
听第二遍,听出主歌部分和Jon Bellion的《All Time Low》至少是编曲上如出一辙, 以及前者的“爱,只是一个字而已”与后者的“I, I've been trying to fix my pride”这句相当类似。
大家自己感受一下。歌词倒是不涉及任何抄袭,但……还是不要继续原创了为好吧。
大众音乐审美的提升及去噱头化的华语音乐界
没有才华硬要做才子,没有灵感硬要做创作者,这种倔强而不甘心的姿势,要不是终其意义在于捞金,我都要有点同情了呢。
41岁的王力宏可能忘了,这不再是一二十年前那个听欧美音乐的听众还算小众的时代,而是今天这个你轻松点开任何一个音乐app就可以听到各国各种语种各种类型、无论是大众还是小众还是无名氏的原创音乐的时代,版权在被前所未有地保护的时代(当然国内的版权和维权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众的音乐审美、涉猎、造诣在呈指数速度提高的时代。再也不可能拿几首欧美的口水歌听一听就萌发灵感,抖个机灵借鉴一下编曲甚至作曲,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相安无事地继续做“创作型偶像”了。毕竟,年龄和客群也不允许。
再稍微提一下唱片宣传文案和MV。摘自他新歌官方Youtube页面的文案:
當A.I.革命時代的來臨,華語音樂天王王力宏的新專輯 “A.I. 愛:第一集” 非常合時宜的以探討 A.I. 人工智慧歌曲:“A.I. 愛“ 與 ”沒有眼淚的世界“ 揭開序幕。A.I. 既是人工智慧英文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縮寫,也是 “愛” 字的漢語拼音,最人工化的發明 “A.I.” 跟最人性化的感情 “愛”—非常令人反思的雙關語道出“科技與愛”的新專輯核心。
王力宏每張專輯都不斷創新,引領華語樂壇潮流,繼自創的 ”CHINKED-OUT“ 中式嘻哈,中文EDM電音曲風,此次融入 A.I. 人工智慧元素令人耳目一新。擁有雙音樂博士學位的全方位創作才子王力宏一直以來都把用華語音樂改變世界視為最重要的使命,繼 ”改變自己“ 倡導全球暖化環保專輯,此次 “A.I. 愛”專輯亦是探討現今全球關注的議題:A.I.時代的來臨。王力宏認為未來人工智慧會在很多層面上取代人類,但人文是不會被取代的,人類的道德觀,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是最珍貴亦是人工智慧無法複製的。這次的概念是圍繞著我們現在面對的新的革命:人工智慧的革命。“A.I. 愛”用音樂去探討接下來即將會影響世界很巨大的改變,在這個世界將來會變成 A.I. 的一個年代讓關注流行文化的人能一起探討我們如何能使用人工智慧的發展讓未來的世界變得更好,而不是毀滅人類。
首波主打新專輯同名歌曲 “A.I. 愛” 是從人類視角敘述的故事:一個宅男訂製最新科技研發的擬真機器人作他的 “完美情人” 體現人工智慧完善了愛情的觀點。王力宏透過“A.I. 愛”歌曲探討現今人工智慧化的時代來臨時值得探討的議題—道德與情感。隨著人工智慧的研發,機器人可以越來越像人但機器人能有真實的情感嗎?人工智慧的發展能讓我們得到永生還是毀滅人類?
2017年了,居然还在用这种十年前华语流行乐坛特有的“概念式”、弱音乐强噱头的文案来宣传音乐,将近八百字的废话当中,只有寥寥数字的“自创中式嘻哈、XX电音曲风”一笔带过,然后在音乐当中融入了“A.I. 人工智慧元素”?这两件事拼在一起,难道不显得紧接着的后句的“雙音樂博士學位”特别讽刺吗?在这个连蔡依林都注重音乐性、努力尝试各种不同风格和曲风、变得更加本质,而去噱头化的创作型歌手大行其道的当下,这种七拼八凑努力找点的文案和不知所云的音乐创作出发点,已经没多少人愿意买账了。



即便MV请来了李开复和仿真娃娃、努力而尴尬地尬舞,也丝毫掩饰不了音乐本身的苍白。
抄袭者也
我认为艺术创作者有两种抄袭,一种是记忆错乱型抄袭,一种是故意甚至恶意抄袭。
有时候,创作者在经过大量的艺术作品与素材输入之后,偶尔会有灵感迸发的瞬间,但是大多数人会想起来,噢,这个想法好像是某某的某个作品中提到过,属于记忆,而不是灵感,于是按下不表;但记忆错乱型抄袭者,则可能因为没有回想起这个熟悉的“灵感”是从何而来,大概是记忆出了问题,于是决定写下作为自己的原创作品,这是第一种。
而第二种,没有才华和素材硬要抄,多数是完成任务之作,因为在给定的时间框架和自己有限的能力之下,只能通过抄袭来完成一件“作品”,在绘画艺术当中,我们管这叫叫临摹,但在其他领域,这东西就很可能被厚颜无耻地贴上了“原创”的标签。
我曾经感慨,这是一个创作者的最好的时代,因为所有人几乎都有轻松寻找到所需信息、作品等等的权利与途径;然而在2017年,我们仍然看到这种“借鉴类”“致敬类”的“作品”接踵而至,作恶者仗着近七百万粉丝欺负小透明而在自己微博装孙子,抄袭者盆满钵满毫无成本,而对小透明来说,维权路仍路漫漫其修远兮,原创者都要千声明万警告不要无偿转载但作品仍然被肆无忌惮地四处转发,我又觉得,这恐怕是对于原创者来说,同时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的公众号,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