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没长大 只是没发芽
“拇指姑娘”这个名字一定不是我第一次听到了,以前多多少少肯定是在哪儿的出演乐队名单里见到过,因为我的口味比较重,所以这样显得很清淡的乐队名字,我不看上三遍以上可能也是记不得的。不得不说,现在国内这些独立厂牌的小规模民谣乐队实在是太多了,虽然我认识的没几个,但是也常常混淆不清。对于我这样非专业纯玩票的音乐爱好者来说,确实没有义务把他们都记住,因为实在都没啥特点。
初次听到拇指姑娘的歌,感觉虽然歌写的有点像曾轶可,但是这个有点公鸭嗓子的小伙子故作深沉的样子还是挺可爱的——应该是一支相对成熟校园乐队了——当然后来我听说这哥们都三十好几了,我就为我的无知深深的感到羞赧,同时,我为他三十多岁了还保持童贞的状态深深的感到敬佩,兄弟,你太执著了。
《丢失在和弦里的孩子》作为拇指姑娘“成长三部曲”的压卷之作,给我的感觉太像那本叫《小王子》的童话书籍了,这点上来说我觉得拇指姑娘们的作品至少有一半是成功的,至少是有风格的乐队。无论是木吉他加手鼓的原始民谣曲风,还是主唱的公鸭朗诵般的唱法,都是有趣味性的特点,是好玩的音乐。多听两遍,就排解了最初的抵触感,适应了这种风格,我发现我比较喜欢《花边下》这种类型的歌,节奏感强一点,稍微紧凑一点,很有民谣感觉的一首歌。其他几首歌在这方面有个通病,就是觉得跟不上点儿,听了让人困倦——当然这也可能由于俺的兴奋点偏高嘛,麻木了~
歌词创作方面,我觉得还是要更有深度一点,不要流于表面,这样很容易听过就忘,然后也想不起来这支乐队叫什么。要更成熟一点,至少要像当年的鲍家街一样,有点实实在在的沧桑,而不仅仅是无病呻吟,你不能永远为了青春的那点儿迷茫而愤怒吧?好的歌词还是要像诗一样,有隽永的感觉,听过后让人能久久回味。可能时代的鸿沟是难以跨越的,大家的经历都不尽相同,现在的乐手很难找到上世纪90年代那种稍显怀旧、质朴的情怀了,不过我想内心情感应该是共通的。
对于拇指姑娘这样很嫩、很有童话感觉的乐队来说,乐迷是有阶段的、待成长的,乐队的成长不应落后于乐迷,否则会有不良后果,说以后会被乐迷抛弃也不是危言耸听。我以为水至清则无鱼,所以不要一味的说是在玩音乐,要玩至少也该玩点更有新意、更有诚意的东西。毕竟所谓成长的烦恼其实也就是那么点儿事儿,别老矫情这个了,显得乏善可陈,这样不出两三年,咱的乐迷就可以定位在90后以后了。
拇指姑娘的未来应嫁给王子,不是癞蛤蟆也不是鼹鼠,不过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似乎仍然只是那粒麦穗种子而已。
初次听到拇指姑娘的歌,感觉虽然歌写的有点像曾轶可,但是这个有点公鸭嗓子的小伙子故作深沉的样子还是挺可爱的——应该是一支相对成熟校园乐队了——当然后来我听说这哥们都三十好几了,我就为我的无知深深的感到羞赧,同时,我为他三十多岁了还保持童贞的状态深深的感到敬佩,兄弟,你太执著了。
《丢失在和弦里的孩子》作为拇指姑娘“成长三部曲”的压卷之作,给我的感觉太像那本叫《小王子》的童话书籍了,这点上来说我觉得拇指姑娘们的作品至少有一半是成功的,至少是有风格的乐队。无论是木吉他加手鼓的原始民谣曲风,还是主唱的公鸭朗诵般的唱法,都是有趣味性的特点,是好玩的音乐。多听两遍,就排解了最初的抵触感,适应了这种风格,我发现我比较喜欢《花边下》这种类型的歌,节奏感强一点,稍微紧凑一点,很有民谣感觉的一首歌。其他几首歌在这方面有个通病,就是觉得跟不上点儿,听了让人困倦——当然这也可能由于俺的兴奋点偏高嘛,麻木了~
歌词创作方面,我觉得还是要更有深度一点,不要流于表面,这样很容易听过就忘,然后也想不起来这支乐队叫什么。要更成熟一点,至少要像当年的鲍家街一样,有点实实在在的沧桑,而不仅仅是无病呻吟,你不能永远为了青春的那点儿迷茫而愤怒吧?好的歌词还是要像诗一样,有隽永的感觉,听过后让人能久久回味。可能时代的鸿沟是难以跨越的,大家的经历都不尽相同,现在的乐手很难找到上世纪90年代那种稍显怀旧、质朴的情怀了,不过我想内心情感应该是共通的。
对于拇指姑娘这样很嫩、很有童话感觉的乐队来说,乐迷是有阶段的、待成长的,乐队的成长不应落后于乐迷,否则会有不良后果,说以后会被乐迷抛弃也不是危言耸听。我以为水至清则无鱼,所以不要一味的说是在玩音乐,要玩至少也该玩点更有新意、更有诚意的东西。毕竟所谓成长的烦恼其实也就是那么点儿事儿,别老矫情这个了,显得乏善可陈,这样不出两三年,咱的乐迷就可以定位在90后以后了。
拇指姑娘的未来应嫁给王子,不是癞蛤蟆也不是鼹鼠,不过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似乎仍然只是那粒麦穗种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