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写给歌谣和张悬

因为喜欢张悬,听起了之前不甚了解的台湾独立音乐,也渐渐开始了解台湾音乐各个时代的一些人物。对于张阿悬不断提醒自己演出时不要多说,但又忍不住碎碎念,我虽自认听得明白她在说什么,但不甚知晓她这份焦虑感来自哪里。后来在《遥远的乡愁》里读到一些人物的生平,我似乎隐约明白,阿悬拉拉杂杂地说了快十年,真正要说的是什么。
胡德夫,这位台湾民谣教父,在当时一片繁荣的唱片产业里长时间地消失,行走在故乡卑南族的山林里,陪本族的孩子一起唱歌、写歌,设立基金会关注雏妓问题,坚持不发唱片。答记者问时他说:“我希望原住民的孩子知道自己是谁,有活下去的尊严。”被称为“台湾民谣教母”的陶晓清,本身不是歌手,但她作为DJ几乎穷尽毕生力量鼓励、推广台湾本土原创音乐,提携年轻有才华的创作歌手,为他们得到社会的认同而奔走呼号。另一位教父杨弦说:“教父教母说得好像我们是夫妻似的,但你知道,父亲在家里几乎不做什么,辛苦带小孩子的都是母亲。”而那场摒弃西洋歌曲,唱自己的歌的民歌运动的真正发起者李双泽,在自己的盛年,为救落水者而失去了生命。
如果这些事迹不为人知晓,就永远不会有人明白,为什么《美丽岛》里会出现一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些事对现今听音乐的年轻人来说显得遥不可考,而且毫不起眼,但这些却是散落在台湾本土音乐史里真正的遗珠。沿着散落的珠玑向前摸索,就能发现一条小径,指向歌谣几千年传承的路径。
同样的遗珠还有《诗经》。已经没有人能回溯诗经词句的背后隐藏的旋律。失去人民的吟唱后,诗经在儒家教义里渐渐成为僵化的教条,又有谁能感受到这些当下看来生涩的词句里,有先民们在呼吸,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知道唱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人就像你的祖父一样拄着锄头,站在田间观望天色,又怎会感到陌生,又有谁能不动容。
那些贫瘠时代的歌手们,比我们幸运的地方在于,虽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但他们是绝对自由的在歌唱着。唱歌这件事对于他们,是如同闲聊、欢笑、呻吟、哭泣一样自然的事。那时候的歌谣还未衍生出谋名求利的功能,以及随之而来的庞大产业和复杂的利益连结。因而,那时候的作者、歌者和听者,能比我们更自然、更轻易地触及音乐的本质,并融入自身的生命。
而现今,唱片产业已经蓬勃发展却远未成熟。在繁荣光鲜的包装下,音乐的本质却显得遥不可及而且面目可疑。大部分人开始舍本求末,而任何一个试图诠释它的歌手都要受到唱片效益的纠缠,还有各方神圣的反复指责和拷问。不少人也因为这些忘记或怀疑起自己的本心,或者干脆视为畏途,转身离开。
然而,人心不古的慨叹不是当今才有。孔子一边牢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边还是拼了命地教化诸侯。每一个世代都有一些传承者和思考者,紧锁眉头穿行在险路上,奋力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自身经历去连接未来与过去。于歌谣的历史中,他们是干涸土地上的农夫,风尘仆仆的采诗官,战乱中的江湖艺人,青楼歌女,士大夫,山民,词曲作者,音乐制作人,独立创作人……
这些真正用音乐呼吸的人,一代一代,惺惺相惜,薪火相传,延绵不绝。张雨生从山里带出阿妹,而阿妹现在正做着和张雨生一样的事。谁能否认这个见鬼的时代正是那些肩负使命者的黄金时代——吹尽狂沙,始得真金。阿妹开始用阿密特的身份唱歌,原住民的古调,也能让守着看康熙的观众譬如我,感动得呼吸停滞。
其实我想说的还是,张阿悬。你说黄小桢就是音乐,其实呼喊着这些的你,本身也就成了音乐。你对黄小桢最原始的卡带声音啧啧赞叹,自己却努力地学如何把音乐做得精良,如何把舞台呈现做到完美,思考如何减少碎碎念,鼓足勇气上各种媒体琢磨如何精准地表达本意,又为了外界的误解和指责伤心失落时,我知道,相比小桢,你已经把更重的东西扛在了肩上。
你说:“入世不等于媚俗。
“他们都拼了命的要保住自己这门音乐。
“我只是希望音乐圈有一些好的事情发生。”
你说:“救穷不如救才。”然后把《南国的孩子》MV的主角,让给了孩子们。
你说:“如果一个幸运的人在社会上就只是安于自己的幸运,然后对社会不闻不问,那其他人要怎么办?”
读一读先驱者们的生平,再看张悬的所歌所说所为,你就能明白,她在要求自己什么,在向听众传达什么,并在期待着什么。
张阿悬,你就大声地说吧,fxxk off不景气!什么销量,大众小众,主流非主流,红与不红,统统滚开,对于音乐本身,这些只不过云烟而已——
岛屿,云烟。是的,张悬,我不得不佩服你的语言功力。云烟已过,而岛屿依旧。这云烟先是贫穷,战乱,阶级,政治,而今是繁荣,但好音乐一直都在。每一个曾幸运地透过云烟目睹岛屿的人,都为岛屿本身的景色倾倒,此后,再面对迷雾障目时,心中也就怀有了一份笃定,并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歌唱的梦想。
张阿悬,我相信你目睹过岛屿,而你的纯良让你不满于现状,拼了命要向当下多少迷失在各种品质参差的音乐中的爱好者们推荐真正的好音乐,并且喋喋不休了快十年,只是怕这些被忽略或者被误解。
好在,至少在当下,你做得比任何人都成功。你为一些认真听你的歌和碎碎念的听众拨开了云雾一角,指向了岛屿的方向。曾经对声嘶力竭的摇滚敬而远之的我,也因为你才知道,摇滚是音乐与这个世界最强劲的连接。摇滚并不是为愤世嫉俗而愤世嫉俗,而是爱之深,责之切。声嘶力竭是为了对这个世界发出最温柔的呐喊,真正的摇滚是最大的自由,最大的慈悲,最痛切的人文关怀。
而另一面,探索如何让产业与好的音乐和睦共处,如何让产业可以不埋没也不拖累好音乐,而好音乐也得以通过产业向更广大的受众传播,鼓励更多的原创者,你在这条路上,也走得精彩。
虽然你仍在受到质疑,仍有不了解你的人误解你的本心,但我真挚地相信,那些讨论大众小众,主流非主流,红与不红的人们不过是感觉到了迷雾,担忧你和后来的歌迷一起迷失。这很好,也许他们现在不懂,但终究有人会懂,作为张悬的焦安溥,有足够坚强的肩膀。不管妆容越来越精美,舞台技巧越来越纯熟,永远不会忘记记载和传递音乐的本心。尽管越来越大的舞台会让传达变得愈发艰难,但张阿悬会为此永远拼了命地努力。
因为我们都爱音乐,因为摇滚就是永远在一起。
因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路再艰难也会有人走,先是李双泽,胡德夫,张雨生,李寿全,陈珊妮,后是张惠妹,陈绮贞,张阿悬,苏打绿…而我,则期待着有一天我们身边会出现一些更平和,更有人文情怀,更有责任感的歌手,他们说是对岸的一些歌手,是张悬他们启发他们做一些事,来传承我们自己的歌谣与历史。
所以,请不要放弃努力,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会默默注视你们前行,我们发出祝福,赋予力量,也从你们身上汲取勇气,微笑着转身,坚定地走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请相信,我们都将互相祝福。
The end…
胡德夫,这位台湾民谣教父,在当时一片繁荣的唱片产业里长时间地消失,行走在故乡卑南族的山林里,陪本族的孩子一起唱歌、写歌,设立基金会关注雏妓问题,坚持不发唱片。答记者问时他说:“我希望原住民的孩子知道自己是谁,有活下去的尊严。”被称为“台湾民谣教母”的陶晓清,本身不是歌手,但她作为DJ几乎穷尽毕生力量鼓励、推广台湾本土原创音乐,提携年轻有才华的创作歌手,为他们得到社会的认同而奔走呼号。另一位教父杨弦说:“教父教母说得好像我们是夫妻似的,但你知道,父亲在家里几乎不做什么,辛苦带小孩子的都是母亲。”而那场摒弃西洋歌曲,唱自己的歌的民歌运动的真正发起者李双泽,在自己的盛年,为救落水者而失去了生命。
如果这些事迹不为人知晓,就永远不会有人明白,为什么《美丽岛》里会出现一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些事对现今听音乐的年轻人来说显得遥不可考,而且毫不起眼,但这些却是散落在台湾本土音乐史里真正的遗珠。沿着散落的珠玑向前摸索,就能发现一条小径,指向歌谣几千年传承的路径。
同样的遗珠还有《诗经》。已经没有人能回溯诗经词句的背后隐藏的旋律。失去人民的吟唱后,诗经在儒家教义里渐渐成为僵化的教条,又有谁能感受到这些当下看来生涩的词句里,有先民们在呼吸,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知道唱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人就像你的祖父一样拄着锄头,站在田间观望天色,又怎会感到陌生,又有谁能不动容。
那些贫瘠时代的歌手们,比我们幸运的地方在于,虽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但他们是绝对自由的在歌唱着。唱歌这件事对于他们,是如同闲聊、欢笑、呻吟、哭泣一样自然的事。那时候的歌谣还未衍生出谋名求利的功能,以及随之而来的庞大产业和复杂的利益连结。因而,那时候的作者、歌者和听者,能比我们更自然、更轻易地触及音乐的本质,并融入自身的生命。
而现今,唱片产业已经蓬勃发展却远未成熟。在繁荣光鲜的包装下,音乐的本质却显得遥不可及而且面目可疑。大部分人开始舍本求末,而任何一个试图诠释它的歌手都要受到唱片效益的纠缠,还有各方神圣的反复指责和拷问。不少人也因为这些忘记或怀疑起自己的本心,或者干脆视为畏途,转身离开。
然而,人心不古的慨叹不是当今才有。孔子一边牢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边还是拼了命地教化诸侯。每一个世代都有一些传承者和思考者,紧锁眉头穿行在险路上,奋力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自身经历去连接未来与过去。于歌谣的历史中,他们是干涸土地上的农夫,风尘仆仆的采诗官,战乱中的江湖艺人,青楼歌女,士大夫,山民,词曲作者,音乐制作人,独立创作人……
这些真正用音乐呼吸的人,一代一代,惺惺相惜,薪火相传,延绵不绝。张雨生从山里带出阿妹,而阿妹现在正做着和张雨生一样的事。谁能否认这个见鬼的时代正是那些肩负使命者的黄金时代——吹尽狂沙,始得真金。阿妹开始用阿密特的身份唱歌,原住民的古调,也能让守着看康熙的观众譬如我,感动得呼吸停滞。
其实我想说的还是,张阿悬。你说黄小桢就是音乐,其实呼喊着这些的你,本身也就成了音乐。你对黄小桢最原始的卡带声音啧啧赞叹,自己却努力地学如何把音乐做得精良,如何把舞台呈现做到完美,思考如何减少碎碎念,鼓足勇气上各种媒体琢磨如何精准地表达本意,又为了外界的误解和指责伤心失落时,我知道,相比小桢,你已经把更重的东西扛在了肩上。
你说:“入世不等于媚俗。
“他们都拼了命的要保住自己这门音乐。
“我只是希望音乐圈有一些好的事情发生。”
你说:“救穷不如救才。”然后把《南国的孩子》MV的主角,让给了孩子们。
你说:“如果一个幸运的人在社会上就只是安于自己的幸运,然后对社会不闻不问,那其他人要怎么办?”
读一读先驱者们的生平,再看张悬的所歌所说所为,你就能明白,她在要求自己什么,在向听众传达什么,并在期待着什么。
张阿悬,你就大声地说吧,fxxk off不景气!什么销量,大众小众,主流非主流,红与不红,统统滚开,对于音乐本身,这些只不过云烟而已——
岛屿,云烟。是的,张悬,我不得不佩服你的语言功力。云烟已过,而岛屿依旧。这云烟先是贫穷,战乱,阶级,政治,而今是繁荣,但好音乐一直都在。每一个曾幸运地透过云烟目睹岛屿的人,都为岛屿本身的景色倾倒,此后,再面对迷雾障目时,心中也就怀有了一份笃定,并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歌唱的梦想。
张阿悬,我相信你目睹过岛屿,而你的纯良让你不满于现状,拼了命要向当下多少迷失在各种品质参差的音乐中的爱好者们推荐真正的好音乐,并且喋喋不休了快十年,只是怕这些被忽略或者被误解。
好在,至少在当下,你做得比任何人都成功。你为一些认真听你的歌和碎碎念的听众拨开了云雾一角,指向了岛屿的方向。曾经对声嘶力竭的摇滚敬而远之的我,也因为你才知道,摇滚是音乐与这个世界最强劲的连接。摇滚并不是为愤世嫉俗而愤世嫉俗,而是爱之深,责之切。声嘶力竭是为了对这个世界发出最温柔的呐喊,真正的摇滚是最大的自由,最大的慈悲,最痛切的人文关怀。
而另一面,探索如何让产业与好的音乐和睦共处,如何让产业可以不埋没也不拖累好音乐,而好音乐也得以通过产业向更广大的受众传播,鼓励更多的原创者,你在这条路上,也走得精彩。
虽然你仍在受到质疑,仍有不了解你的人误解你的本心,但我真挚地相信,那些讨论大众小众,主流非主流,红与不红的人们不过是感觉到了迷雾,担忧你和后来的歌迷一起迷失。这很好,也许他们现在不懂,但终究有人会懂,作为张悬的焦安溥,有足够坚强的肩膀。不管妆容越来越精美,舞台技巧越来越纯熟,永远不会忘记记载和传递音乐的本心。尽管越来越大的舞台会让传达变得愈发艰难,但张阿悬会为此永远拼了命地努力。
因为我们都爱音乐,因为摇滚就是永远在一起。
因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路再艰难也会有人走,先是李双泽,胡德夫,张雨生,李寿全,陈珊妮,后是张惠妹,陈绮贞,张阿悬,苏打绿…而我,则期待着有一天我们身边会出现一些更平和,更有人文情怀,更有责任感的歌手,他们说是对岸的一些歌手,是张悬他们启发他们做一些事,来传承我们自己的歌谣与历史。
所以,请不要放弃努力,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会默默注视你们前行,我们发出祝福,赋予力量,也从你们身上汲取勇气,微笑着转身,坚定地走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请相信,我们都将互相祝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