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别想干掉我的好心情,包括Avril

我把一整张《The Best Damn Thing》专辑塞进我只有256MB的P3里,唯独毫不留情的Delete掉《When U're Gone》《Innocence》和《Keep Holding On》。
谁也别想干掉我的好心情,包括Avril。
戴上嘻哈的Subcrew的帽子,背上双肩包,我可以很黑趴的一步一颠,现在,我只愿意沉浸在《TBDT》叛逆的欢娱气氛中,连Avril也别想用慢歌来干掉我的好心情。
这张发行于2007年的专辑有着我和一大批88年生人的太多记忆,到今年4月份,《TBDT》已经整整过了2年的时间,而两年前的4月份,我们都还坐在黑压压的教室里,面对着朝我们扑面而来的高考暗无天日。
于是,我习惯塞上耳机,放纵着“Hey Hey U U”的节奏,却面无表情的面对着方程式、磁场、守衡、配平... ...
我把《Keep Holding On》的歌词工工整整的抄在信纸贴在作为右边的墙上,眺过一大厚摞的参考书和试卷,还可以清晰的看到开场那一句刻骨铭心的“You're not alone,together we stand,I'll be by your side you know I'll take your hand...”只不过当时那刻骨铭心的对象已经彻底刻进了骨头里,Gone掉了...尽管在那一个心灰意冷的漫长暑假,无数次努力着想着要Keep holding on,但结果都是“When you're gone,the pieces of my heart are missing u...”,简直像在讲我自己的故事,我当时禁不住对着Avril封面桀骜的表情大骂:“你他妈怎么写的这么狠!”
当《Innocence》响起时,我又禁不住回到了那条骄阳下的大马路,将要面对高考的紧张、一轮轮考试忽高忽低的成绩、不解着成绩的“勾心斗角”,以及赶超与被赶超的复杂心情;只有半个多小时的午睡,拿着英语课本翻到最后单词表,紧张兮兮的怕睡不着一下午听不进课去就白费了,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十点的努力,压力不在于外界,而更多的是来自自己。“This innocence,is brilliant...This moment is perfect...”没有一个人不抱怨这种制度的迂腐性与可憎性,又自相矛盾的私下里马不停蹄的学就为了能比别人高出那几分。
这些令人难忘的回忆,在两年的过程中,已经可以变得不那么凌厉,说起来甚至像是讲着别人的故事般不动声色,甚至还会怀念,两年后的现在似乎一切都变了,不动声色的波涛暗涌让时间感变成了那么犀利的情绪,该见的人始终都会相见,该路人甲的都毫无声色的变成了甲乙丙丁,甚至连曾经以为一辈子都不会有怀疑的也慢慢的淡出了自己的辐射范围。
生活很精准,我只能这么说。
谢绝怀念,直接删掉!
我始终很佩服Avril,这个并不多产的小妮子。她完全把音乐当成了自己意愿的延展,毫无保留的精准传达自己的“魔弹论”,她的性格从来都不是彰显于是穿Converse还是踩小高跟儿,更不是她是单身还是结婚生子,那只是假像,她的厉害在于她可以毫不留情的以欢愉的气氛告诉你:“不!”,这种笑里藏刀的狡黠让你在乐不思蜀的同时狠狠地被刺一把却毫不知情,等到你的血接近流干时方知中伤颇深,濒临死亡。
你看似一张简简单单的《TBDT》,不听上两年你根本没有机会懂什么是Avril化的成长深刻,这种深刻的程度足够让人瞠目,更不用说这种瞠目是她用音乐手法表达出来,并且还让你屁颠屁颠儿的顶礼膜拜。
《Girlfriend》的张扬跋扈预示着多少第三者开始放肆的流行于现今中国人的感情历程,“Hey Hey U U”对于感情是宣战还是庆贺早已不得而知;《Runaway》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高速化的社会谁没有被打到的时候,什么关系,“You can't kick me down I'm already on ground...”(你不用想着把我打到,我已经仰卧在地了),这种坚韧的无奈才是生活的必须要学会的规则;《TBDT》,你说我坏,我就坏给你看,可是你离不开我,甚至连一天都不行,我是你眼中最美的坏东西,金钱?女人?毒品?Who knows?
我可以听着都说浮躁的《TBDT》看着浮生众相,并不是《TBDT》浮躁,而是听的人太浮躁根本就没有机会体会深刻,就直接Pass掉了,况且,你说我又怎样,别人说我又怎样,“I don't give a damn what u say to me”,这就是Avril式的高深,可以让你呼喊着“A-Always give me what I want, V-Very very good to me, R-Are you gonna treat me right? I-I can put up a fight! L-Let me hear your scream now!"放纵,而她却高高在上只做自己的女王,不理会你的一丝一毫。
这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须,或许,当年那个17岁初出茅庐闯荡纽约的小姑娘并不会这么成熟的唱出“I don't give a damn”的傲气与凛冽,尽管《Let Go》里的她已经足够独立,但终究是自己的小情小调罢了,从《Let Go》到《Under My Skin》再到《TBDT》,她一直在变,从不谙世事到受制妥协再到愚玩大众,俯瞰众生,她一直在升华,只不过这种升华是不动神色实则波涛暗涌的惊变,要不然,不会有《TBDT》刚出来,世人皆惊的措手不及以及误解重重。
成长的道路,Avril再走,每个人不也在走吗?两年过去了,Avril为叛逆的青春期少年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也许某一天,我们也都可以对着任何人说:“I'm the best damn thing that your eyes have ever seen!”
那天,我们就都升华了。
谁也别想干掉我的好心情,包括Avril。
戴上嘻哈的Subcrew的帽子,背上双肩包,我可以很黑趴的一步一颠,现在,我只愿意沉浸在《TBDT》叛逆的欢娱气氛中,连Avril也别想用慢歌来干掉我的好心情。
这张发行于2007年的专辑有着我和一大批88年生人的太多记忆,到今年4月份,《TBDT》已经整整过了2年的时间,而两年前的4月份,我们都还坐在黑压压的教室里,面对着朝我们扑面而来的高考暗无天日。
于是,我习惯塞上耳机,放纵着“Hey Hey U U”的节奏,却面无表情的面对着方程式、磁场、守衡、配平... ...
我把《Keep Holding On》的歌词工工整整的抄在信纸贴在作为右边的墙上,眺过一大厚摞的参考书和试卷,还可以清晰的看到开场那一句刻骨铭心的“You're not alone,together we stand,I'll be by your side you know I'll take your hand...”只不过当时那刻骨铭心的对象已经彻底刻进了骨头里,Gone掉了...尽管在那一个心灰意冷的漫长暑假,无数次努力着想着要Keep holding on,但结果都是“When you're gone,the pieces of my heart are missing u...”,简直像在讲我自己的故事,我当时禁不住对着Avril封面桀骜的表情大骂:“你他妈怎么写的这么狠!”
当《Innocence》响起时,我又禁不住回到了那条骄阳下的大马路,将要面对高考的紧张、一轮轮考试忽高忽低的成绩、不解着成绩的“勾心斗角”,以及赶超与被赶超的复杂心情;只有半个多小时的午睡,拿着英语课本翻到最后单词表,紧张兮兮的怕睡不着一下午听不进课去就白费了,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十点的努力,压力不在于外界,而更多的是来自自己。“This innocence,is brilliant...This moment is perfect...”没有一个人不抱怨这种制度的迂腐性与可憎性,又自相矛盾的私下里马不停蹄的学就为了能比别人高出那几分。
这些令人难忘的回忆,在两年的过程中,已经可以变得不那么凌厉,说起来甚至像是讲着别人的故事般不动声色,甚至还会怀念,两年后的现在似乎一切都变了,不动声色的波涛暗涌让时间感变成了那么犀利的情绪,该见的人始终都会相见,该路人甲的都毫无声色的变成了甲乙丙丁,甚至连曾经以为一辈子都不会有怀疑的也慢慢的淡出了自己的辐射范围。
生活很精准,我只能这么说。
谢绝怀念,直接删掉!
我始终很佩服Avril,这个并不多产的小妮子。她完全把音乐当成了自己意愿的延展,毫无保留的精准传达自己的“魔弹论”,她的性格从来都不是彰显于是穿Converse还是踩小高跟儿,更不是她是单身还是结婚生子,那只是假像,她的厉害在于她可以毫不留情的以欢愉的气氛告诉你:“不!”,这种笑里藏刀的狡黠让你在乐不思蜀的同时狠狠地被刺一把却毫不知情,等到你的血接近流干时方知中伤颇深,濒临死亡。
你看似一张简简单单的《TBDT》,不听上两年你根本没有机会懂什么是Avril化的成长深刻,这种深刻的程度足够让人瞠目,更不用说这种瞠目是她用音乐手法表达出来,并且还让你屁颠屁颠儿的顶礼膜拜。
《Girlfriend》的张扬跋扈预示着多少第三者开始放肆的流行于现今中国人的感情历程,“Hey Hey U U”对于感情是宣战还是庆贺早已不得而知;《Runaway》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高速化的社会谁没有被打到的时候,什么关系,“You can't kick me down I'm already on ground...”(你不用想着把我打到,我已经仰卧在地了),这种坚韧的无奈才是生活的必须要学会的规则;《TBDT》,你说我坏,我就坏给你看,可是你离不开我,甚至连一天都不行,我是你眼中最美的坏东西,金钱?女人?毒品?Who knows?
我可以听着都说浮躁的《TBDT》看着浮生众相,并不是《TBDT》浮躁,而是听的人太浮躁根本就没有机会体会深刻,就直接Pass掉了,况且,你说我又怎样,别人说我又怎样,“I don't give a damn what u say to me”,这就是Avril式的高深,可以让你呼喊着“A-Always give me what I want, V-Very very good to me, R-Are you gonna treat me right? I-I can put up a fight! L-Let me hear your scream now!"放纵,而她却高高在上只做自己的女王,不理会你的一丝一毫。
这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须,或许,当年那个17岁初出茅庐闯荡纽约的小姑娘并不会这么成熟的唱出“I don't give a damn”的傲气与凛冽,尽管《Let Go》里的她已经足够独立,但终究是自己的小情小调罢了,从《Let Go》到《Under My Skin》再到《TBDT》,她一直在变,从不谙世事到受制妥协再到愚玩大众,俯瞰众生,她一直在升华,只不过这种升华是不动神色实则波涛暗涌的惊变,要不然,不会有《TBDT》刚出来,世人皆惊的措手不及以及误解重重。
成长的道路,Avril再走,每个人不也在走吗?两年过去了,Avril为叛逆的青春期少年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也许某一天,我们也都可以对着任何人说:“I'm the best damn thing that your eyes have ever seen!”
那天,我们就都升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