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的事,还是太简单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4211.entry
戏台上的事,还是太简单
搜孤救孤是出老戏,老谭就很爱演,到现在都还流传的很广,票房里都经常能听到,一般是余派的路数,后来北京京剧院在原有的舍子、大堂、法场的基础上完成了整个故事,并更名为赵氏孤儿。以当时北京院的雄厚实力,四大头牌集体出动来演绎一个故事,而马连良更是在原来谭余的娘子不必太烈性和白虎大堂奉了命两段核心唱段以外,又增加了老程婴提笔泪难忍一段,以及裘盛戎的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活生生的把一出新瓶装旧酒的戏给唱成了现在的传统剧目
戏的事就不说很多了,但是这个故事,则很是值得玩味一下
戏里演的很是简单,春秋时期晋国晋灵公时代有个屠岸贾,是个大大的奸臣,带着晋灵公整天胡作非为,还有个赵盾,是忠良,于是,奸的害忠的,杀了人家全家,赵盾的儿媳是公主,当时恰好怀孕,所以留了一个活口,再后来,公主生了个儿子,被程婴偷走,屠岸贾追杀孤儿,程婴就拿自己的孩子替死,再之后就是孤儿长大,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联合魏绛一起把屠岸贾给做掉了
戏台上为了讲故事方便,往往会模糊很多事情,只突出一个主线而已,这也是艺术上的需要。这个故事的史料和故事本身有些出入,人物形象上也有差异。有很多人细考历史这段记载,考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但也有些无聊的人直接就说司马迁关于这段故事的记载太详细太生动,既然司马迁不可能见其人,又不在事情发生的时代,怎么可能知道的那么详细,描写的那么生动?所以必然有假,分明就是民间传说加司马迁个人寄托的杜撰。这人其实扯淡的要死,全然不解史迁之意,岂不知史书非传说,这详解起来又是一大篇文字,只说一事:以史实为筋骨,以想象为皮肉,以文章为衣冠,我们考古固然挖到的都是骨架,有时还会挖到衣冠,但偶然挖出一座皮毛尚存的古墓,有何新奇,有何不可
我要说的却不是考证,而是故事本身
无论是史记的记载,还是戏台上的故事,我都不相信这是在为赵家报仇,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场政治倾轧。屠岸贾在经过了灭赵家满门的事件之后,权势当是相当的大,而且按史记的说法,“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也就是说,本来这就不是因为要给赵家平反才把这件事重新挑出来的,而是为了打压屠岸贾,而且史记还说当年要害赵家一满门的并不只是——注意,不是不是,而是不只是——屠岸贾,晋灵公也对赵盾颇有怨恨,但后来屠岸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又非是某些无聊之人考证的一般了
一事之前后,又哪只戏台上的故事那么简单
不过其实,这些事原可不发生。当初晋灵公为赵穿所杀,太史董狐却记了“赵盾弒其君”一笔,而且言之还能成理,导致赵盾在处理屠岸贾的时候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斩草而未能除根,方有此害
不过呢,这董狐可也算是个正人君子,但是那赵盾也是个好人啊,俩好人碰到了一起,却反倒便宜了坏人。倒也正常,好人做起事来,往往顾虑太多,不能像坏人那样无所顾忌,就好象刚发生的5名警察被杀事件一般,警察自然是不能像歹徒那样红起眼来的
不过这倒也扯到了一句题外话:曾有人说古代中国都是君主一人说了算,要谁死谁就要死,这实在是可笑到了家。倘若真的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么简单,何必还要给岳飞韩信一个罪名?直接“你去死”就可以了,又好比朝廷大洗牌,倘若皇帝真有直接任免权,直接拿掉一个放上一个,不是很简单吗?何必还要每次都找个罪名才能撤换掉几个官员?这些人就是典型的,小说戏剧看多了
其实古来之事,又哪里是戏台上的那么简单21:17:34 | 添加评论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科普
戏台上的事,还是太简单
搜孤救孤是出老戏,老谭就很爱演,到现在都还流传的很广,票房里都经常能听到,一般是余派的路数,后来北京京剧院在原有的舍子、大堂、法场的基础上完成了整个故事,并更名为赵氏孤儿。以当时北京院的雄厚实力,四大头牌集体出动来演绎一个故事,而马连良更是在原来谭余的娘子不必太烈性和白虎大堂奉了命两段核心唱段以外,又增加了老程婴提笔泪难忍一段,以及裘盛戎的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活生生的把一出新瓶装旧酒的戏给唱成了现在的传统剧目
戏的事就不说很多了,但是这个故事,则很是值得玩味一下
戏里演的很是简单,春秋时期晋国晋灵公时代有个屠岸贾,是个大大的奸臣,带着晋灵公整天胡作非为,还有个赵盾,是忠良,于是,奸的害忠的,杀了人家全家,赵盾的儿媳是公主,当时恰好怀孕,所以留了一个活口,再后来,公主生了个儿子,被程婴偷走,屠岸贾追杀孤儿,程婴就拿自己的孩子替死,再之后就是孤儿长大,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联合魏绛一起把屠岸贾给做掉了
戏台上为了讲故事方便,往往会模糊很多事情,只突出一个主线而已,这也是艺术上的需要。这个故事的史料和故事本身有些出入,人物形象上也有差异。有很多人细考历史这段记载,考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但也有些无聊的人直接就说司马迁关于这段故事的记载太详细太生动,既然司马迁不可能见其人,又不在事情发生的时代,怎么可能知道的那么详细,描写的那么生动?所以必然有假,分明就是民间传说加司马迁个人寄托的杜撰。这人其实扯淡的要死,全然不解史迁之意,岂不知史书非传说,这详解起来又是一大篇文字,只说一事:以史实为筋骨,以想象为皮肉,以文章为衣冠,我们考古固然挖到的都是骨架,有时还会挖到衣冠,但偶然挖出一座皮毛尚存的古墓,有何新奇,有何不可
我要说的却不是考证,而是故事本身
无论是史记的记载,还是戏台上的故事,我都不相信这是在为赵家报仇,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场政治倾轧。屠岸贾在经过了灭赵家满门的事件之后,权势当是相当的大,而且按史记的说法,“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也就是说,本来这就不是因为要给赵家平反才把这件事重新挑出来的,而是为了打压屠岸贾,而且史记还说当年要害赵家一满门的并不只是——注意,不是不是,而是不只是——屠岸贾,晋灵公也对赵盾颇有怨恨,但后来屠岸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又非是某些无聊之人考证的一般了
一事之前后,又哪只戏台上的故事那么简单
不过其实,这些事原可不发生。当初晋灵公为赵穿所杀,太史董狐却记了“赵盾弒其君”一笔,而且言之还能成理,导致赵盾在处理屠岸贾的时候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斩草而未能除根,方有此害
不过呢,这董狐可也算是个正人君子,但是那赵盾也是个好人啊,俩好人碰到了一起,却反倒便宜了坏人。倒也正常,好人做起事来,往往顾虑太多,不能像坏人那样无所顾忌,就好象刚发生的5名警察被杀事件一般,警察自然是不能像歹徒那样红起眼来的
不过这倒也扯到了一句题外话:曾有人说古代中国都是君主一人说了算,要谁死谁就要死,这实在是可笑到了家。倘若真的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么简单,何必还要给岳飞韩信一个罪名?直接“你去死”就可以了,又好比朝廷大洗牌,倘若皇帝真有直接任免权,直接拿掉一个放上一个,不是很简单吗?何必还要每次都找个罪名才能撤换掉几个官员?这些人就是典型的,小说戏剧看多了
其实古来之事,又哪里是戏台上的那么简单21:17:34 | 添加评论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