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爵士乐
Modal Jazz(調式爵士樂)啟發了爵士樂樂手減少和弦的變換,使用簡單的旋律演奏,將「即興」推進到更自由的境界,為一九六零年代的Free Jazz(自由爵士樂)奏起序樂。
John Coltrane亦在Modal Jazz薰陶之下,將原本只有兩分多鐘的電影插曲「My Favorite Things」更加自由地即興演奏成十多分鐘,其後更進一步在「A Love Supreme」探討「即興」的無限性,直至他在一九六五年出版他的成熟「自由爵士樂」經典—「Ascension」。
「解放」爵士樂
但原來Ornette Coleman已經在一九六零年確立了「自由爵士樂」的潮流。他曾經說過:「Let's play the music and not the
background」。自由爵士樂的精神就是「解放」爵士樂,把樂手從「爵士即興」自誕生以來所建立的傳統音樂結構解放出來。自由爵士樂要比調式爵士樂更進一步探索「自由」。既然和弦可以減少,那麼旋律又可否不固定?演奏長度和格式等限制又可否衝破?因此自由爵士樂只有非常鬆散的音樂結構,有時甚至沒有任何結構。
「集體即興」演奏
此外,自由爵士樂亦改變了即興的模式。除了沿用樂手輪流即興獨奏,自由爵士樂樂手十分注重「集體即興」演奏。Ornette Coleman在灌錄「Free Jazz」專輯時,集合了另外七位樂手,組成兩個四重奏團,讓每一組四重奏在自己的聲部即興演奏。但原來他們並沒有在演奏前就演奏長度和格式等達成任何共識,只是憑每位樂手在其四重奏內聽到其他樂手演奏後,進行回應(可能是和應,甚至是對抗),或直至得到靈感驅使,突然開始另外一種即興演奏格式。總之,八位樂手都以「集體即興」演奏,同時創作音樂,彷彿在演奏一堆互不相干的噪音。就這樣地,他們持續演奏了三十八分鐘「Free Jazz」。
音色/噪音
傳統爵士樂樂手一直追求獨有的樂器音色去表達個人的感情和個性。但自由爵士樂亦要跳出這個音色設限,以非傳統樂器演奏,其中以The
Art Ensemble of Chicago最為突出,他們會將鈴、哨子、鐘、無數種打擊樂器加入他們的音樂裡,配合他們的非洲主題和非洲民族服裝和臉譜。而John Coltrane亦在「Sun Ship」用其色士風吹奏出從未有過的音樂,酷似尖叫、呻吟或咆哮,將樂曲引向充滿熾烈情感的高潮。
由於自由爵士樂樂手經常不按固定的節奏結構演奏,又經常用不同的手法將主旋律加以變奏和發展,再加上他們喜歡用反傳統的音色,他們的音樂總給人一種雜亂、不和諧和難以入耳的感覺。但其實他們只不過引入「噪音」美學,進一步擴闊爵士樂的「自由性」,挑戰即興演奏的極限。
歐洲音樂的離/合
自由爵士樂的誕生,正值美國黑人爭取與白人同等地位的一九六零年代。當時大部分的自由爵士樂樂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要從傳統的歐洲音樂手法中釋放出來,嘗試回到早期的黑人音樂,甚至追溯到非洲音樂的源頭。Archie Shepp將非洲節奏(由五位非洲鼓手演奏)配合他的長長的獨奏,交織出一段美籍非洲裔樂手的憤怒心聲—「The Magic of Ju-Ju」。
可是,當自由爵士樂傳到歐洲時,它的「自由」概念深深打動歐洲的爵士樂樂手。他們創立自己的「自由爵士樂」音樂品牌,將自由爵士樂推展到歐洲各國,就好像英國的Derek Bailey的結他已經不用演奏旋律,只在鑽研製造聲音的極限;挪威的Jan Garbarek將自由爵士樂和Scandinavian民族音樂結合。
所以自一九七零年代開始,歐洲當地的音樂,憑著其深厚的歐洲音樂基礎,和通過與美國樂手頻繁的交流(例如Pat Metheny、Anthony Braxton、Charlie Haden等),逐漸發展出歐洲的自由爵士樂。
「反爵士」?
無論美國抑或歐洲的自由爵士樂,由於這種形式的爵士樂不易懂,聽起來沒有傳統爵士樂要求的Swing的感覺,不少人都會將它看成「反爵士」,視自由爵士樂樂手為江湖騙子,甚至認為他們連樂器也不太會使用。難怪Sun Ra要說成來自土星,宇宙才是他的家-「Space is the Place」。
John Coltrane亦在Modal Jazz薰陶之下,將原本只有兩分多鐘的電影插曲「My Favorite Things」更加自由地即興演奏成十多分鐘,其後更進一步在「A Love Supreme」探討「即興」的無限性,直至他在一九六五年出版他的成熟「自由爵士樂」經典—「Ascension」。
「解放」爵士樂
但原來Ornette Coleman已經在一九六零年確立了「自由爵士樂」的潮流。他曾經說過:「Let's play the music and not the
background」。自由爵士樂的精神就是「解放」爵士樂,把樂手從「爵士即興」自誕生以來所建立的傳統音樂結構解放出來。自由爵士樂要比調式爵士樂更進一步探索「自由」。既然和弦可以減少,那麼旋律又可否不固定?演奏長度和格式等限制又可否衝破?因此自由爵士樂只有非常鬆散的音樂結構,有時甚至沒有任何結構。
「集體即興」演奏
此外,自由爵士樂亦改變了即興的模式。除了沿用樂手輪流即興獨奏,自由爵士樂樂手十分注重「集體即興」演奏。Ornette Coleman在灌錄「Free Jazz」專輯時,集合了另外七位樂手,組成兩個四重奏團,讓每一組四重奏在自己的聲部即興演奏。但原來他們並沒有在演奏前就演奏長度和格式等達成任何共識,只是憑每位樂手在其四重奏內聽到其他樂手演奏後,進行回應(可能是和應,甚至是對抗),或直至得到靈感驅使,突然開始另外一種即興演奏格式。總之,八位樂手都以「集體即興」演奏,同時創作音樂,彷彿在演奏一堆互不相干的噪音。就這樣地,他們持續演奏了三十八分鐘「Free Jazz」。
音色/噪音
傳統爵士樂樂手一直追求獨有的樂器音色去表達個人的感情和個性。但自由爵士樂亦要跳出這個音色設限,以非傳統樂器演奏,其中以The
Art Ensemble of Chicago最為突出,他們會將鈴、哨子、鐘、無數種打擊樂器加入他們的音樂裡,配合他們的非洲主題和非洲民族服裝和臉譜。而John Coltrane亦在「Sun Ship」用其色士風吹奏出從未有過的音樂,酷似尖叫、呻吟或咆哮,將樂曲引向充滿熾烈情感的高潮。
由於自由爵士樂樂手經常不按固定的節奏結構演奏,又經常用不同的手法將主旋律加以變奏和發展,再加上他們喜歡用反傳統的音色,他們的音樂總給人一種雜亂、不和諧和難以入耳的感覺。但其實他們只不過引入「噪音」美學,進一步擴闊爵士樂的「自由性」,挑戰即興演奏的極限。
歐洲音樂的離/合
自由爵士樂的誕生,正值美國黑人爭取與白人同等地位的一九六零年代。當時大部分的自由爵士樂樂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要從傳統的歐洲音樂手法中釋放出來,嘗試回到早期的黑人音樂,甚至追溯到非洲音樂的源頭。Archie Shepp將非洲節奏(由五位非洲鼓手演奏)配合他的長長的獨奏,交織出一段美籍非洲裔樂手的憤怒心聲—「The Magic of Ju-Ju」。
可是,當自由爵士樂傳到歐洲時,它的「自由」概念深深打動歐洲的爵士樂樂手。他們創立自己的「自由爵士樂」音樂品牌,將自由爵士樂推展到歐洲各國,就好像英國的Derek Bailey的結他已經不用演奏旋律,只在鑽研製造聲音的極限;挪威的Jan Garbarek將自由爵士樂和Scandinavian民族音樂結合。
所以自一九七零年代開始,歐洲當地的音樂,憑著其深厚的歐洲音樂基礎,和通過與美國樂手頻繁的交流(例如Pat Metheny、Anthony Braxton、Charlie Haden等),逐漸發展出歐洲的自由爵士樂。
「反爵士」?
無論美國抑或歐洲的自由爵士樂,由於這種形式的爵士樂不易懂,聽起來沒有傳統爵士樂要求的Swing的感覺,不少人都會將它看成「反爵士」,視自由爵士樂樂手為江湖騙子,甚至認為他們連樂器也不太會使用。難怪Sun Ra要說成來自土星,宇宙才是他的家-「Space is the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