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翁风骨
音乐的意象都是人的想象赋予的,别说没有命名而只有符号的交响,就连那些已经贴上“田园”“命运”标签的乐谱也能体味出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来。而意象往往并非孤独的个体,一个意象的感受又同其他相关的意象,乃至于相关事物一齐作用于我们的内心,给予我们一个定向的感受。因此,所谓“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便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有人称这位俄罗斯老翁为拉翁,他著名的钢琴协奏曲也被亲切地称为拉二、拉三。与他的老乡柴可夫斯基不同,拉翁的音乐并不带有强烈的俄罗斯风情与色彩,而显得更加贴近于西方古典的核心。1901年11月,拉氏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完成并首演,拉氏亲自担纲独奏,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拉氏也成功地战胜了心理疾痼,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自信的拉氏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而这首“拉二”也因为频频被影视引用因而听起来显得格外熟悉,尤其那段由钢琴起头的婉约旋律,不自觉带动乐队观众翩然飞舞,让人神往。天地之间,空旷自由,自在飞翔,天之高远,地之厚重,兴之轻盈,哀之沉郁,仿佛一本关于自然、人心的百科全书,点点音符都能拨动心弦。
拉氏的钢协指法难度极大,这一点拉三严重一些。这首拉二常常被认为是哀婉动人的柔美,但是在我听来,就是这柔美的音韵下埋藏着强大的生命力,一种生命勃发的爆发力,因此当欣赏这曲的时候选择了一幅“宏大”的山水画——关山月与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山水乍看起来总有些“东方红太阳升”的意蕴,然而,当我们抛开所有这些成见、抛开“高举”“紧密围绕”“跨越式”等等这些碎碎念,抛开一切与之相关的过往,从拉二的音韵去欣赏这幅《江山》,我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而与拉二相契合的感觉。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有人称这位俄罗斯老翁为拉翁,他著名的钢琴协奏曲也被亲切地称为拉二、拉三。与他的老乡柴可夫斯基不同,拉翁的音乐并不带有强烈的俄罗斯风情与色彩,而显得更加贴近于西方古典的核心。1901年11月,拉氏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完成并首演,拉氏亲自担纲独奏,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拉氏也成功地战胜了心理疾痼,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自信的拉氏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而这首“拉二”也因为频频被影视引用因而听起来显得格外熟悉,尤其那段由钢琴起头的婉约旋律,不自觉带动乐队观众翩然飞舞,让人神往。天地之间,空旷自由,自在飞翔,天之高远,地之厚重,兴之轻盈,哀之沉郁,仿佛一本关于自然、人心的百科全书,点点音符都能拨动心弦。
拉氏的钢协指法难度极大,这一点拉三严重一些。这首拉二常常被认为是哀婉动人的柔美,但是在我听来,就是这柔美的音韵下埋藏着强大的生命力,一种生命勃发的爆发力,因此当欣赏这曲的时候选择了一幅“宏大”的山水画——关山月与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山水乍看起来总有些“东方红太阳升”的意蕴,然而,当我们抛开所有这些成见、抛开“高举”“紧密围绕”“跨越式”等等这些碎碎念,抛开一切与之相关的过往,从拉二的音韵去欣赏这幅《江山》,我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而与拉二相契合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