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今天,他为她熬了通宵,只为做一首都不能算歌的歌……
都市触觉,前情提要:
《三十年前的今天,用爱,他为林忆莲打造了一张经典专辑……》
《三十年前的今天,林忆莲的专辑封面骗了所有人……》
三十年前的今天,1990年8月28日,林忆莲《都市触觉》三部曲系列专辑最终章《都市触觉Part III:Faces & Places》上市。
那一年,从电台里知道林忆莲发新专辑了,主打歌《倾斜》和《前尘》在上海电台流行歌曲排行榜里接连上榜,一快一慢,一西一中,颇惊艳。我用家里的录音机掐准时间从广播里录下了这两首歌,虽然音质很差,也不完整,前后还叠有主持人的说话,但我还是一遍遍地听着它们。
尤其是《前尘》。那时候便已经隐约预感,这首歌会改变我的人生。
1990年近年底,我花了10元钱在海宁路胜利电影院旁的弄堂的“拷兄”那里买了《都市触觉Part III:Faces & Places》的拷带,那是我人生中用自己攒起来的零花钱买的第一盘拷带。
1991年,我在海宁路的音像店花了7块9买了内地引进版的《都市触觉II前尘》磁带,那是我人生中靠省吃俭用买的第二盘引进版磁带。
1993年,我花了65元在我家附近的家电商店买了《都市触觉Part III:Faces & Places》的港版CD,那是我人生中用第一笔勤工俭学赚来的钱买的第一张激光唱片。
在这三盘磁带和CD的接力中,我把《Faces & Places》这张专辑听了无数遍,听到磁带磁粉掉落,CD磨花,而CD的小册子因为被我拿出放进太多次,CD盒的卡扣在封面和封底上留下了磨白的印迹:
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印迹,其实就是我在这张专辑里同步把人生触觉渐渐磨白的过程。
01人生触觉之一 / 嗅觉
我对《Faces & Places》的第一种触觉,很奇怪,竟然是嗅觉,来源于专辑的内地引进版本《都市触觉II前尘》白色塑料外壳散发出来的独特气味。那其实是因为当时国内塑料工业技艺落后,导致生产出来的塑料制品有种强烈的异味(对比那盘《都市触觉Part III:Faces & Places》拷带,日本生产的Sony EF60磁带就完全没有这样的味道)。
但大人嘴里的这种劣质塑料的“臭味”,于我却是“异香”,很好闻,也很上瘾。时间虽然过去了三十年,这盘磁带上的这股气味早已挥发殆尽,但时至今日,这种气味依然非常清晰地盘恒在我的脑海中。
大多数这盘引进版磁带里收录的歌曲(因为引进版和香港原版曲目有些区别),于我而言便是这种“塑料”味的,也从此,“都市”等于“塑料围城”是我概念里的一件自然而然的事——《Faces & Places》教会我,红红黄黄积木一样堆叠起来的,可能气味并不像乡间那样清新宜人,但那就是表面光鲜亮丽的城市风光。
02 人生触觉之二 / 视觉
从拷带的黑白到引进版磁带的彩色,从磁带的小到港版CD的大,九十年代的最初几年,《Faces & Places》的封面和封底的视觉元素在我眼中和脑中渐次清晰。
首先是颜色——林忆莲穿的那件礼服:
和背靠的灯柱:
都是绿色。绿色,是三十年来我对这张专辑的顽固的色彩定格。
而后是封面封底照片模糊虚化了的背景,特别的“迷离”“有欧洲气质”。
第三是封面的那句英文,我实打实能背:“When one moves along the busy streets in any major cities: Hong Kong, New York, Paris or London, one is likely to find himself within a sea of indifferent faces rushing here and there…”
那个时候,我的英语老师曾语出惊人:因为英语的语序和时态等等语法的严谨性,他定义英语“其实是理科”,而我就接着暗自感叹这段英文,“理科”也可以在香港人笔下变得那么……“高级”。
三十年前的上海,尚在破旧的“前都市时代”,《Faces & Places》的这些视觉元素,构成了最早我对“都市”的想象和定义。
这些人生视觉的答案,后来在互联网时代被一一揭晓。
十年前,許愿在接受著名林忆莲歌迷网站sandyandme.com采访(即在林忆莲歌迷中被引为“圣经”的《許愿回忆录》)中透露,绿色的那件礼服,是一件Dolce & Gabbana,而绿色的灯柱则在威尼斯——两者的存在都是因为:专辑的封面和内页照片是去意大利拍摄的。
如果Dolce & Gabbana当季没有出一件绿色的礼服,如果威尼斯的路灯灯柱是被漆成黑色的话,那我的人生很可能就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模样。
背景虚化,广东人说的“朦掉”,这种摄影手法,现在大家都知道叫“大光圈”。如今我们拿起手机,选择“大光圈”模式,谁都能轻松拍摄这样的“迷离”和“有欧洲气质”的照片,但在三十年前,这些出自著名摄影师毛泽西(是的,他真名就叫这个)先生之手的气质之作,却被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許愿在《許愿回忆录》中说,“(在为专辑封套)拣相时,我被人弹过很多次,去那么远影相,最后捡个大头。”不过,能策划出“都市触觉”这样划时代的华语系列专辑的人并不会和常人一般见识,許愿最后还是选了这些背景“朦掉”的照片做《Faces & Places》的封面封底,不过对此他依旧谦虚:“有时我不知,最后最靓是哪一幅。道理是一定拣最靓那张做封面,如果最靓那幅后面朦了,我会不会因为背景迁就她的样子?”
从艺术上说,不会。
更别提,那时他们是情侣。
至于封面上那段“高级”的英文,后来大家都称呼为“文案”了,文绉绉的。某种程度上,“写文案”就是我如今赖以谋生的工作,因此我一定要谢谢許愿,他的这段“高级”的英文,从一开始便引领着我。
03 人生触觉之三 / 听觉
Track 01:序幕
专辑在一段混乱的乐器混奏中拉开《序幕》,三十年前我会自作聪明地认为,如果不在专辑开头放一段这种不明觉厉的东西,应该就不配叫“概念专辑”了吧?这些乐器的混奏于当时的我听起来只觉得是噪音,后来才知道,这是交响乐团在正式演出前一定要做的调音,而且看似混乱,其实是有一定顺序章法的。
我一直把这段《序幕》类比,生命中,尤其是年少“序幕”时的一时迷失,其实对于整个人生来说并无大碍,甚至或许是秩序的前奏,轻狂些,错了些,反而是一种活过值得。
Track 02:倾斜
一入《倾斜》的舞池,便定了终身——它依旧是天底下我最爱的舞曲,没有之一。
伦永亮借用了一首欧美普通house舞曲的一小段旋律企图,创作出了即使放到今天都非常前卫的dancebeat,而且让林忆莲先于其原先的模仿对象Janet Jackson走出New Jack Swing的套路。
林振强先生的词则是我心目中描摹欧陆风情最好的教科书。这段歌词把大背景放于欧洲这个风情之地,然后把叙事场域缩小到某个私密酒店套房,在pose(倾斜)和情感(欲望)之间架构起联系,好戏就要上演之时,镜头再度拉出套房的窗户,回到市声鼎沸的街道,完成一个漂亮的长镜头(用字细节上则有广东话中意为“谈话”的“倾”借用出来的“倾倾讲讲似不知夜”让我五体投地)。
《倾斜》也是林忆莲三十年来舞台表现的必备高潮,而每到这个时刻,她的铁粉便可以得意斜睨身边那些只知道李宗盛的观众,“她曾是香港一等跳舞天后,不知道了吧?惊了吧?”
不过在我的记忆中,最好的《倾斜》并不是林忆莲跳的。二十九年前,学校文艺汇演即将拉开帷幕,每个班级都想拿出最好的节目,便都关起门来集训排练。有天下课走过隔壁班级,听到里面竟然传出《倾斜》的歌声,偷偷往里望,两男一女三位同学正在排练舞蹈,那阵仗,绝对是请了校外专业舞蹈老师编排的。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同龄人发育初开的身体,竟然已经可以称为“性感”了。
Track 03:你令我性感
但三十年前,“性感”两字还只能埋在我的脑子里,也不能出现在内地公开的表述里。《你令我性感》没能收录在专辑的引进版磁带里,让我一直偷偷抱憾着。大概在1994年左右,有一位《音像世界》歌迷会的会员成了电台的客座编辑主持,在他的节目中,上海电台里第一次公开播放了《你令我性感》,而且他大大方方地报了歌名,欣喜之外,更让我对《音像世界》歌迷会这个我一直高攀不上的组织敬佩有加。
《你令我性感》也是梁伟文(某夕)第一次给林忆莲写词。歌名虽然香艳,描摹爱人之间的互动也很亲昵,但梁伟文的笔触却很清新怡人,极具湖蓝色的画面感。不管如今他所向如何,只说填词,始终他是绝顶大师无疑。
以及,《你令我性感》原曲是日文歌。很多年以后,我才惊讶地知道这首歌是周慧敏推荐给林忆莲团队翻唱的,玉女的音乐素养其实极高。
Track 04:埃及玫瑰
华纳时期的太极真是“宝藏乐队”,雷氏兄弟几乎是华纳指定的和声班底,键盘手Gary唐奕聪更是一个创作宝库。集当时得令的各种欧美流行音乐风格拿来为我所用的《都市触觉》系列来到《Faces & Places》这个最终章,什么流派都试过了,音乐眼看就要碰到天花板,就这档口,Gary却变出戏法,拿出一首中东风的大女人戏谑之歌《埃及玫瑰》,一个小缺口却冲出新方向。其实戏法拆穿都很简单,大家都用的一架合成器,一首原创歌却在编曲放入异域风情,“负负得正”,就怕你想不到这么玩。
当然对当时尚幼小的我来说,只关心“一千打玫瑰花”是多少朵,要花多少钱呐……
Track 05:风笑痴
新加坡音乐绝顶怪才Dick Lee以这首歌在林忆莲的音乐舞台上初登场。
在《Faces & Places》开始录制的三个月前,林忆莲和許愿应邀去新加坡参加新加坡广播公司十周年晚会,在后台经人介绍认识了Dick Lee。晚会结束已经很晚,Dick Lee却依旧坚持要请两位香港来客去他家里做客,听他弹琴唱歌。那个半夜,林忆莲和許愿被Dick Lee的“家庭个人演唱会”惊艳,当即从他的创作曲目中选择了两首歌要求翻唱,《风笑痴》便是其中一首。香港来客收货后,Dick Lee却神色幽怨地跟許愿说:“今天之前,先生真的不记得有听过我的名字?”許愿老实地承认没有印象,Dick Lee终于说出他其实早就有给許愿寄过他的专辑《Mad Chinaman》的磁带,那可是Dick Lee把多少华语音乐人视为畏途的日本市场拿捏得死死的得意之作之一,但許愿却没有听。原来《Mad Chinaman》封面Dick Lee是粤剧角色的头面扮相,許愿还以为那是广东大戏的录音……
在《許愿回忆录》里,許愿承认“如果我早点听了他的音乐,可能早点合作,那是事实,是我错。”历史的书写永远是因为巧合,但巧合也永远有巧合的必然性。拿《都市触觉》系列的音乐角度来说,三部曲走过了一个“借鉴欧美”到“融汇欧美”再到“开始中西合璧”的演进过程,《Faces & Places》因为Dick Lee而开始了East meets west的新方向,为后来的两张巅峰专辑《梦了、疯了、倦了》和《野花》铺定了道路。但如果历史书写的是許愿早两年真听了那盘《Mad Chinaman》磁带惊为天人,而在《都市触觉 Part I City Rhythm》或《都市触觉Part II逃离钢筋森林》里就引入Dick Lee,那是不是会出现操之过急的问题,真就不好说了。所以我一直深信,历史虽然是一个个偶然和巧合书写成的,但我们经历过的那个版本的历史,就是最好、最合理的那个。
Track 06:微雨扑巴黎
这首真的不用多说了,多少年来都成了“档次”和“B格”的代名词。没听过这首歌,或者不爱这首歌,又或者在主语是“微雨”“小雨”时谓语不会下意识用“扑”的林忆莲歌迷,活该你只会说“年少不懂李宗盛,长大方知林忆莲”。
Track 07:夜生活
这首歌也算是我人际关系“六度理论”的一段人生了。
关于这首歌,相关推送散落在至少我过往两篇推送中,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请去《“粤语莲”终于上线,林忆莲翻唱王菲的《多得他》背后根本没你们想的那么简(si)单(bi)》和《厉害了我的国!中国厂牌签了这位碧昂斯牛姐A妹抢破头的音乐大师!》阅读。
Track 08:前尘
三十年前,《Faces & Places》在香港出版不久,我在上海电台调频音乐节目中听到的一位名主持解读新碟,他说林忆莲的这张新专辑是一张“概念专辑”,讲的是香港的一个白领女子“为了治疗情伤而去世界各大都市旅游散心,专辑里的每首歌都对应一个她去的欧洲城市,唯独其中的《前尘》,对应的这个城市是上海”。
真的吗?虽然我很敬重这位前辈,但我对这样的“乐评”是怀疑的。《前尘》歌词第二句“看星看海看夜涛”就泄了底——上海市区其实离海很远。但《前尘》的确是我当时新鲜的人生里第一首可称之为“为其心折”的歌,从情感上我绝对希望那位主持人说的是真的,“香港的填词人大概以为上海和香港一样市中心就是一个海湾吧?”我这样揣度着,好让一切能够自洽而合理,甚至能让《前尘》真的成为映射我这个上海人的人生主题曲。
就在几天前,意识到《Faces & Places》即将三十岁,一切真相和假象我都应该可以坦然面对时,我鼓起勇气在微信里向許愿老师求证《前尘》到底是不是为上海而写,他否认了。“可能Sandy在唱的时候会有她对家乡上海的体会在里面,但在企划和编曲的时候并不是。” 許愿剥开《前尘》的前世今生,“这首歌1986年黄莺莺就唱了原版,当时就是一首R&B,那一晚Dick Lee唱给我们听的时候也不是东方风味,只是伦永亮在为《前尘》编曲时改成了中国小调。”
仿佛,一句话点醒三十年自我催眠的谎言,但是我并不后悔,用《前尘》骗了自己三十年。
Track 09:匆匆
也许在《Faces & Places》里,《匆匆》因为被编排在对我影响最大的那首歌的后面而成了“灯下黑”,说实话我真的对它很少眷顾。也有可能这首歌总给我一点“荒谬”感,或许是因为填词的因葵。
这首歌的真正神奇之处在《Faces & Places》之外,它在后来的国语版本、演唱会版本和混音版本中都散发出不同的光彩,每一版都奇炫夺目,有林忆莲作为歌者的ad-lib和scat恣意汪洋的发挥,也有编曲上各种意想不到的拼贴,再到新世纪各种创意满满的混音版和现场jam,都让这首歌一次再一次地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Track 10:都市心
Track 11:流声掠影
Track 12:再不在乎
这三首歌我一直觉得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不论是风格上、气质上还是功用上都三位一体地构成《Faces & Places》专辑的尾声,也是整个《都市触觉》系列最恰如其分的总结。
《再不在乎》原曲是美国Smooth Jazz音乐人Michael Franks 1980年的单曲《On My Way Home to You》,本身歌曲就有“踏遍千山万水最后还是要回到你身边”的意味:
这个概念拿来做《都市触觉》系列的“思想升华”再合适没有。这个“你”,小可以指有情人,大可以指都市(所以許愿会说,放在《都市触觉》的制作语境里,与其说《前尘》写的是上海,还不如说当时他们团队真正指涉的是香港)。很明显,《都市心》就是按《On My Way Home to You》对称创作的,因而《都市心》和《再不在乎》是原创和翻唱对于Smooth Jazz这种最“都市感”音乐风格的“互文”,甚至可以说,两首歌其实是一首歌的主歌部分和副歌部分。
《都市触觉》系列三张专辑两张新曲加remix EP一路唱到《匆匆》,都市风情满载,各种音乐风格要玩的也差不多尽兴了,但不往“格调”上再高一层,始终觉得有点虎头蛇尾,这时候,用虽然并不真的能算爵士乐但保却有爵士精神的Smooth Jazz来压阵其实是很妙的一招,而且接下去的《梦了、疯了、倦了》和《野花》也的确有了来路,所以林忆莲“高格调歌姬”的名号的取得,这三首歌其实居功至伟。
如果《都市心》和《再不在乎》真的是一首歌的主歌部分和副歌部分,那夹在它们中间的《流声掠影》就是它们之间的bridge段了。
的确就是。在整张《Faces & Places》里,或者说在整个都市触觉系列里,《流声掠影》都是最特别的那首——它甚至都不能算一首歌,而是一段从系列中选了十首歌的片段然后加上一些背景音乐和声效组成的interlude而已,时长2分19秒。
在最早版本的《Faces & Places》CD碟面上,这首曲子的名字被错印成了“回想”:
我其实很早就怀疑过,这样一个misprint说明,这首《流声掠影》是专辑制作的后期临时加上去的。
这一次,我终于在微信上得到了許愿本人的回应,事实证明,我完全猜对了——許愿在专辑制作的最后一刻完成了这段音乐。
整张专辑的歌曲全部录完之后,大家都觉得制作大功告成,唯独許愿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这点缺少不单存在于《都市心》和《再不在乎》之间过渡地太突兀,影响到《Faces & Places》的总结,更因为《Faces & Places》是都市触觉系列的最终章而影响到整个系列的总结。就在母带缩混的前一天晚上,許愿突然决定,在结尾两首爵士风格作品之间再加进一首歌!
当然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真的创作录音是不可能了,只能用拼贴的方式完成。許愿打电话给唐奕聪,让他马上赶去尖沙咀的录音室,当场创作演奏几段萨克斯风旋律出来。因为没有真的萨克斯和萨克斯手,唐奕聪只能用合成器模拟出了这些萨克斯片段。許愿抱来五张都市触觉系列的唱片的开盘式模拟母带,在那个没有电脑只能靠手剪的时代的晚上,硬是从母带里挖出了十首歌曲里林忆莲的人声片段,和萨克斯片段拼合在一起。一个通宵过去,天色慢慢亮起来,一段很有质感的音乐拼贴已经成型,可是許愿依旧觉得缺少一些关联性的元素。在极其疲累之下,人的潜能被激发出来,許愿灵光一闪,瞥见录音室角落里的音效素材带,从里面找出了马路上一辆辆车飞驰过去的声音,加在了片段的最后…… 在母带送去缩混的限期前一刻,这段2分19秒的音乐终于扣上了《Faces & Places》专辑和都市触觉系列的最后一链。
1991年,許愿和林忆莲一起凭《都市触觉Part III:Faces & Places》获得了香港电台第十三届十大中文金曲最佳唱片监制奖。“我觉得我能获这个奖,靠的就是《流声掠影》这首不能算歌的歌。” 許愿在微信里和我说,“现在想想,当年为了这首歌的那个通宵真的没有白熬。”
04 人生触觉之四 / 一个被忽略三十年的视觉
《都市触觉Part III:Faces & Places》发行三十年,我自认听到它倒背如流,然而始终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到底什么是Faces,什么Places,两者之间的联系又在哪里呢?
我原本以为,这将是一个永远都无法等到答案的问题了。然而在专辑发行三十周年的这个2020年8月,許愿在谈到专辑名字选定的时候意外地回答了我的问题。
“我当时很烦恼,怎么也想不出合适的专辑名字。这时候我看到毛泽西在意大利拍封面照片之余随手拍的一些路上普通人的照片,那一张张不同的脸,突然就想到了‘Faces & Places’。《都市触觉》系列一路而来,似乎走遍了全球,但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面对的,最后总还是那个地方的人,不同面孔的人。”
“所以最后,我把那些异国街头的陌生人的照片,都放到了《Faces & Places》的内页里,你应该记得吧?”
我当然记得!看了那些内页三十年,我甚至能闭着眼睛准确描述出那些人的脸,但,我却忽略了这些我最熟悉的视觉背后的真正意义,整整三十年。
05 人生触觉之五 / 不敢触碰的……
三十年前的今天,1990年8月28日,林忆莲《都市触觉》三部曲系列专辑最终章《都市触觉Part III:Faces & Places》上市。
三天以后,我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涯,第一段“有故事”的人生,就此开始了……
(都市触觉,暂告一段)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