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中的精灵》看李宗盛的音乐创作

或许在绝大多数听过李宗盛歌的人的印象里,“李宗盛”这个名字和“年轻”这个词是绝对不会挂上钩的:念白式的演唱,叹息式的诉说,写女人、写自己,恐怕怎样都给人一种久经情场的老男人形象。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生命中的精灵》,即李宗盛的第一张专辑,所展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小李。
尽管《生命中的精灵》发行时,李宗盛已经年近三十了——恐怕这个年龄阶段在如今的“华语乐坛”中,已经是很多人的事业的下滑期了,然而,对于“晚熟”的小李来说,其实28还算年轻啦。
除去“木吉他”时期以及早期的制作人阶段,《生命中的精灵》应该记录了这个“老男人”最“稚嫩”的歌声——如果以他自己作对比的话。在这张专辑里,他描写了自己最早的对爱情、对人生的心情与态度。包括不算情歌的《开场白》;关于爱情的《生命中的精灵》、《如果你要离去》、《寂寞难耐》、《十七岁女生的温柔》;关于青春与人生的《风柜来的人》、《一个人》、《我有话要说》等。
然而,如果以现在的许多歌曲作为对比,这些歌没有复杂的编曲,没有精雕细琢的、给人留下足够解读空间的歌词,没有足够好听的演唱,没有华丽的技巧,甚至和李宗盛最为人熟之的歌曲相比,也少了对情爱中男女内心的细致描写或对自我情感的深刻剖析。甚至就我个人而言,也曾有过一段时间认为李宗盛只是一名“歌词简单却受人追捧的过誉歌手”,有趣的是,当时自己恰好喜欢听那些歌词晦涩、编曲复杂的歌曲并奉之为“神作”,以此彰显自己的小众。
直到经历了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思考后,我才明白了曾经自己忽视的是什么——忠于自我、宽容世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能够欣赏《生命中的精灵》:在极度忠于自我的创作过程中,彼时的小李用最平实的语气记录了不得爱情时的寂寞心情(寂寞难耐)与自我消解(只有自己为自己悲哀),记录了对女生心理的好奇与对其捉摸不透的无奈(猜想不过只是猜想,我不是女生,我早已过了十七),记录了对未来的担忧(我是不是要注定孤独,面对未来漫长的路,陪伴痛苦,寂寞无助),而这些歌词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心情,更是他希望与你分享的情感(请进来我的世界,稍作停留,在这里,有人陪你欢喜悲伤陪你愁)。
如果要我从这张专辑中挑一首最喜欢的歌,极有可能是那首仅有六句歌词不断重复着的《开场白》。或许,从一开始,这首歌展现出来的情愫即代表了李宗盛创作生涯中最核心的部分——他的内心世界,他与听众内心世界的联系。在我的考虑中,音乐是划分为两种的,一种是为表达情感的音乐(绝大多数的音乐,不管是古典乐还是流行乐),一种是以记录为目的的音乐(例如坂本龍一近年创作的音乐,已经不以表达情感为目的),大多数音乐是属于前者的。表达情感的音乐中,忠于自我表达的不在少数(比如摇滚乐、朋克乐有鲜明的自我表达),旨在引起共鸣的也不少(大部分取悦听众的流行乐、以政治表达为核心的歌曲),前者容易过度表达自我导致脱离群众,后者容易太过于注重取悦的那一部分而忽视音乐创作本身。但李宗盛将这两者结合得非常好:一方面,他用最质朴的笔触,忠实记载自己的情感,一方面,他真挚如一位老友,邀请你分享他的世界。他曾讲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这世界上有太多人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想要通过写歌,帮这些人把他们内心的情感说出来,以自己的人生去观照其他人的。我想,这便是他创作的初心吧。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看看世界上真真切切存在的人与情感。尽管我曾不止一次对人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过,但我仍然相信,大部分人的内在情感,其实都是共通的,那些情感深处的东西,是能够引起共鸣的,只不过现代社会与成长环境对人的异化让我们无意识地屏蔽了情感,而大部分的观点与表达滋生了偏见,加重了情绪的偏激性。正因如此,在我的思考后,我不认为对如李宗盛这般创作者的作品的褒奖是过分的——他们的创作代表了异化世界中某些稀缺的、难能可贵的东西。
如果你没认真听或根本没听过,不妨试着拿起这张《生命中的精灵》,闭上眼睛,从第一首歌曲《开场白》开始播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