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张CD[转]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名版。
巴赫作为天才音乐家蜚声于世界乐坛,是当之无愧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时,并未得到音乐界应有的重视。他死后70年间,几乎无人问津他的作品。其原因是由于十八世纪末期,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已经形成,当时流行的音乐风格已经转向主调和声,巴赫的复调音乐被视为陈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风格。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西欧浪漫主义钢琴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发现了他的《受难乐》,再由门德尔松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这部作品,震惊了当时的乐坛,使得浪漫派音乐家大为惊叹。从此,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并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巴赫有精湛的对位技巧,且描绘生动,热情奔放,平时才气横溢,无须特殊激发就能写出大量乐曲。巴赫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虽然大部分已经散失,但仅留下的也有五百余部,至今为止,乐坛上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巴赫一生对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音乐之父”。
格鲁米欧是法比学派的代表者,是巴赫的杰出演绎者之一。巴赫复调音乐本身的多层次复杂结构被他演绎得清晰到位,是巴赫的小提琴作品的首选!
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
巴赫的协奏曲创作,是同他在室内乐创作的探索并取得成果紧相联系的。早在魏玛时期,他虽然已经对协奏曲体裁发生兴趣,但他一般还只限于自己演奏和改编意大利小提琴作曲家、特别是维伐尔第的协奏曲作品。巴赫的三首著名如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后来在刻顿时期丰富了创作经验后才写成的。
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乐队的规模都很小,只有小提琴、史提琴和羽管键琴等几样乐器,类似器乐重奏。这是因为当时的协奏曲还没有摆脱一般室内乐演奏的“室内”气氛,还因为当时宫廷音乐演秦的条件有限,再则还有复调风格发展的一般传统问题。他的创作在保持传统和利用有限工具的情况下,巧妙地给自己的协奏曲创作以许多新的东西,这首先是他的协奏曲音乐所具备的戏剧性内容,在这一点上,巴赫超出于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之上。巴赫为了形象地体现作品的内容,他完全依据独奏乐器同协奏(不是伴奏)乐队之间进行“竞奏”的原则,在主题的发展中,他精心采用含有深意的对比和挖掘主题动机的全部可能性等手法,大胆地扩大了室内乐体裁的界限。巴赫作品的古老形式蕴藏着表现纯朴而深刻的生活内容,这是他的协奏曲创作至今还保有其艺术价值的原因所在。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BWV 1041)
这首协奏曲一般被称为巴赫的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全曲按快一慢一快循环的古典形式写成,第一乐章虽然没有标明速度,实际上是按惯例的快板(Allegro)来演奏。乐章从全奏开始,旋律进行强而有力;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一个稍带哀愁的优美旋律。
在这个旋律的呈示中,乐队有时为它提供淡淡的和声背景,有时则小心翼翼地随伴着它进行。独奏小提琴的主题和全奏的主题时而构成应答,时而相互交错——就这样统御着整个乐章,最后以全奏主题作为结束。
第二乐章从宽广的低音主题开始,这是巴赫小提琴曲慢板中所。特有的“固定低音”(Basso continuo),它构成这个行板乐章的基础。
在这步调般的伴奏上,独奏小提琴引出了歌唱性的主题:这个抒情主题几经移调、扩展而反复呈现,有如美不胜收的变奏曲似的。
第三乐章是一首近似意大利风格的急速舞曲,轻快而流畅,其主旋律先由弦乐合奏、然后分别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以及低音乐器按赋格曲形式相继奏出。
随后出现的独奏小提琴起初也是从这个旋律开始,但它立即转入五度上的e小调,并有装饰乐句作为点缀。乐章在独奏与弦乐合奏的变化反复和交替中开展,最后用开始时的全奏结束全曲。
这首协奏曲同巴赫的《第七钢琴协奏曲》(g小调),实际上是同一部作品。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BWV 1042)
这首协奏曲是巴赫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常演奏、最受欢迎的一首。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三段体形式写成,第一段是主题的呈示,第二段是主题的变奏和转调的发展,第三段则是第一段的重复—象这样的结构已经有点类似后来的奏鸣曲形式,只是还没有出现主题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却是奏鸣曲形式所特有的。
第一乐章从全奏开始,这是乐章的基本主题和核心,乐章中有时呈现的一些新主题,都是从它派生出来的。
巴赫的协奏曲中,独奏乐器和协奏乐队往往分别演奏各自的主题以进行“竞奏”——当然这两个主题并不是对比性的。但在这首协奏曲中,用以“竞奏”的却是同一个主题旋律中的不同的动机,例如:独奏小提琴演奏基本主题的第一个动机,而乐队则演奏主题的第二个动机。这乐章的第一段,主题的呈示部分就是
依借动机的各种变化来使独奏和全奏交错进行而全面展开。乐章的第二段,音乐转入关系小调,气氛焕然一新;在这段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动机,但它是通过放宽原来的主题动机的节奏而形成的:在独奏小提琴上,还可以看到用双音演奏的两个主题动机的竞奏;接近结束时,还有篇幅不长的华彩乐句出现。
第二乐章是以固定低音为基础写成的一首优美的乐曲,低音主题不断反复出现。
在这固定低音之上的独奏小提琴的对位性旋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巴赫小提琴协奏曲慢乐章的复调音乐,是很耐人寻味的。
最后乐章是一首生动的回旋曲,它的主题先由弦乐合奏奏出,在全乐章中原样反复五次。
在反复出现的回旋曲主题之间,独奏小提琴有四次发挥技巧性的表演,但它每次演奏的旋律互不相同,这独奏小提琴最后一次表演,历时较前三次延长一倍,效果也更绚丽多姿。
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BWV 1043)
这首协奏曲是巴赫为刻顿小宫廷的十八人乐队而写的,除了两个独奏小提琴之外,乐队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低声部乐器组成;但是现在演奏这首乐曲,一般还加用了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钢琴等乐器。
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在古典乐派时期并不少见,这类乐曲有时也叫做“合奏协奏曲”。巴赫的这首小提琴二重协奏曲,用以进行“竞奏”的并不在于独奏乐器与协奏乐队之间,而是以两个独奏小提琴之间的竞奏为重点,因此,乐队部分仅只起着一种和声伴奏的作用。
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的基本主题先由第二独奏小提琴奏出,随后第一独奏小提琴把旋律移高五度,然后按赋格曲的方式以进行竞奏。
这是乐章的基本主题,两个独奏小提琴通过它进行着饶有风趣的对话和追逐;有时候第一独奏小提琴停下,第二独奏小提琴便追赶上来,有时候第二独奏小提琴暂时沉默,第一独奏小提琴奏出另一个新的旋律,于是第二独奏小提琴随即按原型接奏:整个乐章就象这样在主题动机的变化和新旋律的竞奏中进行。
第二乐章——广板,它的基本主题先由第二独奏小提琴奏出,两小节后第一独奏小提琴立即按赋格曲形式在五度上出现,这旋律进行幽丽庄重,有如静静的流水一般,同与巴赫同时代的亨德尔所写的一首著名的“广板”也很相似。这一乐章仍然是两个独奏小提琴的对答起着支配一切的作用,在这两个小提琴上出现了各种新的动机和调性的转换,而弦乐合奏部分则始终以固定低音的方式舒坦地伴随着。
第三乐章具有明快的舞曲风格,它的基本主题由两个独奏小提琴按卡农的形式加以陈述。整个乐章显示了对位法写作的技巧,在乐章的进程中,有时主题动机由弦乐队奏出,而独奏小提琴则改作和声的伴奏。总的说来,由于主题动机不时在独奏和合奏上交替出现,从而加强了合奏在这个乐章中的作用。
巴赫作为天才音乐家蜚声于世界乐坛,是当之无愧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时,并未得到音乐界应有的重视。他死后70年间,几乎无人问津他的作品。其原因是由于十八世纪末期,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已经形成,当时流行的音乐风格已经转向主调和声,巴赫的复调音乐被视为陈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风格。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西欧浪漫主义钢琴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发现了他的《受难乐》,再由门德尔松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这部作品,震惊了当时的乐坛,使得浪漫派音乐家大为惊叹。从此,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并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巴赫有精湛的对位技巧,且描绘生动,热情奔放,平时才气横溢,无须特殊激发就能写出大量乐曲。巴赫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虽然大部分已经散失,但仅留下的也有五百余部,至今为止,乐坛上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巴赫一生对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音乐之父”。
格鲁米欧是法比学派的代表者,是巴赫的杰出演绎者之一。巴赫复调音乐本身的多层次复杂结构被他演绎得清晰到位,是巴赫的小提琴作品的首选!
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
巴赫的协奏曲创作,是同他在室内乐创作的探索并取得成果紧相联系的。早在魏玛时期,他虽然已经对协奏曲体裁发生兴趣,但他一般还只限于自己演奏和改编意大利小提琴作曲家、特别是维伐尔第的协奏曲作品。巴赫的三首著名如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后来在刻顿时期丰富了创作经验后才写成的。
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乐队的规模都很小,只有小提琴、史提琴和羽管键琴等几样乐器,类似器乐重奏。这是因为当时的协奏曲还没有摆脱一般室内乐演奏的“室内”气氛,还因为当时宫廷音乐演秦的条件有限,再则还有复调风格发展的一般传统问题。他的创作在保持传统和利用有限工具的情况下,巧妙地给自己的协奏曲创作以许多新的东西,这首先是他的协奏曲音乐所具备的戏剧性内容,在这一点上,巴赫超出于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之上。巴赫为了形象地体现作品的内容,他完全依据独奏乐器同协奏(不是伴奏)乐队之间进行“竞奏”的原则,在主题的发展中,他精心采用含有深意的对比和挖掘主题动机的全部可能性等手法,大胆地扩大了室内乐体裁的界限。巴赫作品的古老形式蕴藏着表现纯朴而深刻的生活内容,这是他的协奏曲创作至今还保有其艺术价值的原因所在。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BWV 1041)
这首协奏曲一般被称为巴赫的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全曲按快一慢一快循环的古典形式写成,第一乐章虽然没有标明速度,实际上是按惯例的快板(Allegro)来演奏。乐章从全奏开始,旋律进行强而有力;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一个稍带哀愁的优美旋律。
在这个旋律的呈示中,乐队有时为它提供淡淡的和声背景,有时则小心翼翼地随伴着它进行。独奏小提琴的主题和全奏的主题时而构成应答,时而相互交错——就这样统御着整个乐章,最后以全奏主题作为结束。
第二乐章从宽广的低音主题开始,这是巴赫小提琴曲慢板中所。特有的“固定低音”(Basso continuo),它构成这个行板乐章的基础。
在这步调般的伴奏上,独奏小提琴引出了歌唱性的主题:这个抒情主题几经移调、扩展而反复呈现,有如美不胜收的变奏曲似的。
第三乐章是一首近似意大利风格的急速舞曲,轻快而流畅,其主旋律先由弦乐合奏、然后分别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以及低音乐器按赋格曲形式相继奏出。
随后出现的独奏小提琴起初也是从这个旋律开始,但它立即转入五度上的e小调,并有装饰乐句作为点缀。乐章在独奏与弦乐合奏的变化反复和交替中开展,最后用开始时的全奏结束全曲。
这首协奏曲同巴赫的《第七钢琴协奏曲》(g小调),实际上是同一部作品。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BWV 1042)
这首协奏曲是巴赫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常演奏、最受欢迎的一首。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三段体形式写成,第一段是主题的呈示,第二段是主题的变奏和转调的发展,第三段则是第一段的重复—象这样的结构已经有点类似后来的奏鸣曲形式,只是还没有出现主题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却是奏鸣曲形式所特有的。
第一乐章从全奏开始,这是乐章的基本主题和核心,乐章中有时呈现的一些新主题,都是从它派生出来的。
巴赫的协奏曲中,独奏乐器和协奏乐队往往分别演奏各自的主题以进行“竞奏”——当然这两个主题并不是对比性的。但在这首协奏曲中,用以“竞奏”的却是同一个主题旋律中的不同的动机,例如:独奏小提琴演奏基本主题的第一个动机,而乐队则演奏主题的第二个动机。这乐章的第一段,主题的呈示部分就是
依借动机的各种变化来使独奏和全奏交错进行而全面展开。乐章的第二段,音乐转入关系小调,气氛焕然一新;在这段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动机,但它是通过放宽原来的主题动机的节奏而形成的:在独奏小提琴上,还可以看到用双音演奏的两个主题动机的竞奏;接近结束时,还有篇幅不长的华彩乐句出现。
第二乐章是以固定低音为基础写成的一首优美的乐曲,低音主题不断反复出现。
在这固定低音之上的独奏小提琴的对位性旋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巴赫小提琴协奏曲慢乐章的复调音乐,是很耐人寻味的。
最后乐章是一首生动的回旋曲,它的主题先由弦乐合奏奏出,在全乐章中原样反复五次。
在反复出现的回旋曲主题之间,独奏小提琴有四次发挥技巧性的表演,但它每次演奏的旋律互不相同,这独奏小提琴最后一次表演,历时较前三次延长一倍,效果也更绚丽多姿。
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BWV 1043)
这首协奏曲是巴赫为刻顿小宫廷的十八人乐队而写的,除了两个独奏小提琴之外,乐队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低声部乐器组成;但是现在演奏这首乐曲,一般还加用了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钢琴等乐器。
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在古典乐派时期并不少见,这类乐曲有时也叫做“合奏协奏曲”。巴赫的这首小提琴二重协奏曲,用以进行“竞奏”的并不在于独奏乐器与协奏乐队之间,而是以两个独奏小提琴之间的竞奏为重点,因此,乐队部分仅只起着一种和声伴奏的作用。
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的基本主题先由第二独奏小提琴奏出,随后第一独奏小提琴把旋律移高五度,然后按赋格曲的方式以进行竞奏。
这是乐章的基本主题,两个独奏小提琴通过它进行着饶有风趣的对话和追逐;有时候第一独奏小提琴停下,第二独奏小提琴便追赶上来,有时候第二独奏小提琴暂时沉默,第一独奏小提琴奏出另一个新的旋律,于是第二独奏小提琴随即按原型接奏:整个乐章就象这样在主题动机的变化和新旋律的竞奏中进行。
第二乐章——广板,它的基本主题先由第二独奏小提琴奏出,两小节后第一独奏小提琴立即按赋格曲形式在五度上出现,这旋律进行幽丽庄重,有如静静的流水一般,同与巴赫同时代的亨德尔所写的一首著名的“广板”也很相似。这一乐章仍然是两个独奏小提琴的对答起着支配一切的作用,在这两个小提琴上出现了各种新的动机和调性的转换,而弦乐合奏部分则始终以固定低音的方式舒坦地伴随着。
第三乐章具有明快的舞曲风格,它的基本主题由两个独奏小提琴按卡农的形式加以陈述。整个乐章显示了对位法写作的技巧,在乐章的进程中,有时主题动机由弦乐队奏出,而独奏小提琴则改作和声的伴奏。总的说来,由于主题动机不时在独奏和合奏上交替出现,从而加强了合奏在这个乐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