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anarama陪你度过一个无聊的夜晚

现在是夜里8点半,一个普通的冬季周末夜晚。
我正在喝本地产的啤酒,将已磨损到相当程度的CD放进光驱,预备一边重温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歌曲,一边记录下我在此刻以及从前那些时刻聆听它们的感觉。用如此认真的态度来写乐评,实在是久违的事情,尤其近两年来不曾发生过。
周末的夜晚我通常邀约朋友出门去玩,随便到达某处人声嘈杂的酒吧或茶肆,坐下便一直喝酒到次日凌晨。今天之所以还呆在家里,由于错过了出门的恰当时机。但凡热爱夜间活动的人都知道,出门前那一个小时至关重要。除了必须做好准备以外,要度过一个怎样的夜晚则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心情。吃罢晚饭后很是无聊了一阵,原本邀约的朋友也事务缠身——这是尤为扫兴的状况,我只得拿出颜料继续朝牛仔外套上画了起来。绘画基本告一段落,突然想听某首歌曲,愿望强烈到不听可能坐立不安。
我早已学会如何享受独处的乐趣,只因在绝大多数时间内都无人陪伴。如此难得闲暇的周末夜晚,手头暂时没有非干不可的事情,所以差不多由衷地觉得一个人独自坐在这儿也自有一种氛围。再加上向来中意的啤酒和久未聆听的音乐,差不多就完美了。
我从床下的纸箱里拿出一瓶啤酒,用圆形红色上面画有米奇头像的开瓶器打开,连同杯子一块放在桌上,准备好一盒烟,端坐在电脑前这块不大的地方,然后把好几年没听的Bananarama的CD放进光驱,按下播放键。这样看来,好几年没听Bananarama的音乐,似乎是由于久未经历这样的夜晚——虽然通常都十分无聊,但静下心来的时候不多。
因是旧CD,上面布满了划痕。我买这CD的时候还是初中生,所以应该是八、九年前出品的。这张是Polygram公司出的[The Greatest Hits Collection],共有十五首歌曲,其中收录了Bananarama鼎盛时期的几首歌曲,第一首便是[Venus]。今年10月Bananarama出了最新一张[The Twelve Inches],乍看有很多老歌,但细细听来才发觉每一首都经过重新编曲。以[Venus]为例,时间加长至7分多钟,且在节奏及配乐方面比原始版本更胜一筹。初听Bananarama的时候我对音乐还没有任何鉴赏能力,个人喜好也不明确,纯属瞎猫碰到死老鼠的感觉。事实上在对此痴迷的那几年间,我都觉得这只是一个为了顺应潮流而产生的肤浅的流行团体。直到现在我才发现——惟有经典才能百听不厌。
Bananarama在英国流行乐坛的地位向来都被神话了,这不仅由于她们创造了金氏世界记录——全球唱片总销量4000多万张,还因为她们是有史以来最长盛不衰的女子组合。从八十年代初就已出道,二十多年后仍然在出新专辑并且依旧受欢迎,仅凭这一点她们就是值得敬佩的。虽然某些歌者能够被人记得数十年,但作为一个以演唱快节奏肤浅歌词为主的团体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1998—2000年间,甚至连溜冰场内都在播放她们的歌曲,我想恐怕就连播放她们歌曲的人都未必能理解歌曲中无处不在的80‘情怀——正因如此我多少厌烦和疏远了她们。现在暂时抛开缠绕在周身的的烦琐事情而静下心来倾听歌曲本身,我觉得她们的音乐确实值得心内暗藏某种情怀的人认真聆听。从前我也认为她们出色,但这些年来随着个人阅历与怀旧情绪不断增长,才更加察觉到她们不同凡响。
作为携带某些标签及抚慰某种情怀的音乐,Bananarama的歌极其适合在无聊的时候听。真要说有什么过于明显的特点,只能说她们的歌始终贯彻着肤浅及怀旧这两大要素——这些东西无形中承载了人们对某一时代的向往与陶醉——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如今这样快节奏与冷漠的现实——还存在着许多轻易就能得到的欢乐——于是它们俘虏了像我这样的听众。
我向来喜欢在听音乐时投入自己的感情,这同时也让音乐承担了许多毫无意义的意义。很多人都知道我的怀旧情绪,我是如此向往那个早已远去的年代,虽然我并不了解它的真相,也说不清楚自己热爱的缘由。在听Bananarama的歌曲时,我经常会感到自己突然进入了某种十分确切的环境中,比如置身于某个莫名其妙的夜总会里,头上悬着一盏不断旋转的圆形彩灯,周遭尽是一些身穿花衬衫和喇叭裤的人,他们在很暗的环境中也戴着蛤蟆镜。但归根结底音乐只是音乐,再怎么渴望也与现实有极大差距。
要是Bananarama的歌曲中存在着与其他类似歌曲不同的地方,那恐怕就在于她们到达听者内心的位置不同。为什么我总觉得只有Bananarama才真正达到了80‘S的某一极致,而其他类似歌者及歌手仅是目的鲜明的模仿,多半也是这个原因。我听Bananarama的时候还什么也不懂,甚至可以说对这个世界将要给我带来的一切毫无察觉。
至今我清楚记得购买这张CD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逃学的下午,就读与另一所学校的朋友邀约我去做某件事情,当时我身上有50块钱,是那一周的零花钱。在离那所学校不远的地方有间租书店,里面卖一些当时不多见的CD,这张盘被放在架子上最外面的位置,站在店外就能看见。封面是3名外国女人,都是短头发,染了不同的颜色。我突然被吸引住了,现在也说不清原因。这张CD的价格是35块,作为当时的我来说是个大数目,并且那时我没有CD机,所以没有马上决定购买。那天下午回家吃完饭去学校上晚自习,我又逃学了,骑着自行车到那间店里犹豫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买了。在店里大略听了一遍,觉得有点不值,但也没办法。直到一年多后我家买了第一台VCD机,我才得以完整领略全部的歌曲。
老板是个年轻的女孩,头发很长,我很感激她当时的耐心。
到现在我只有两张Bananarama的CD,另一张内的歌曲也大同小异。这些年来对音乐的兴趣转移到摇滚方面,电子虽然偶尔也听,但Bananarama却无法再次占据主要地位。也许我想忘了那些青涩的年月,忘了我是怎样愤怒、沮丧而又茫然地思考该如何逃学,忘了那条两旁种满高大梧桐树的静谧街道,忘了第一次喝酒的情景,忘了每周都要去两次的溜冰场,忘了我是怎么将左手摔断,忘了不停争吵的父母,同时也把这个不断失败着的自己忘掉。但是Bananarama始终停留在那里——第一次进驻我心房的位置。她们在我身上打下了烙印,点燃了那些冲动、固执而又无聊的年少夜晚,为我开启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同时并永远的终结了它。
对一些人来说,有这样的音乐存在我想是件幸事。年少时重复听了多遍也无法理解的部分现在就像一本打开在面前的书,此刻我只需举起杯子喝下寡淡的啤酒,便连最细微的部分也一览无余。可能年龄增长也并非全无好处,生活给我们的东西总是很奇怪,你需要的迟迟都不来,而不需要的却一再缠绕着。当有东西沉淀下来,人总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总安慰自己其实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但真正能存留下来的就是你最珍贵也最不忍回顾的。
偶尔还会路过从前常去的溜冰场,那个地方能维持到现在也算是成长中的一个奇迹——即便换了无数个老板。那是一座独立的平房,里面铺着木地板,外侧一整排都是窗户,玻璃损坏了许多。我站在窗户外朝里面看,总有许多年轻人在四个轮子上飞驰着。似乎已经许多年没有进去过,现在受不了弥漫在里面那浓烈的脚臭味。每当与朋友谈论到与此有关的事情时,我跟他们一样鄙视那些依然在盲目飞驰的人,同时在心里悄悄地鄙视着自己。当年经营溜冰场的老板现在开了一间卡拉OK,我经常去玩,听说他吸过毒后来戒了,现在还没结婚。看着他时我总在想,当初他为什么要不断播放Bananarama的歌给一些根本听不懂的人听——他又是否真的喜欢过Bananarama——他现在还听她们的歌吗?
我正在喝本地产的啤酒,将已磨损到相当程度的CD放进光驱,预备一边重温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歌曲,一边记录下我在此刻以及从前那些时刻聆听它们的感觉。用如此认真的态度来写乐评,实在是久违的事情,尤其近两年来不曾发生过。
周末的夜晚我通常邀约朋友出门去玩,随便到达某处人声嘈杂的酒吧或茶肆,坐下便一直喝酒到次日凌晨。今天之所以还呆在家里,由于错过了出门的恰当时机。但凡热爱夜间活动的人都知道,出门前那一个小时至关重要。除了必须做好准备以外,要度过一个怎样的夜晚则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心情。吃罢晚饭后很是无聊了一阵,原本邀约的朋友也事务缠身——这是尤为扫兴的状况,我只得拿出颜料继续朝牛仔外套上画了起来。绘画基本告一段落,突然想听某首歌曲,愿望强烈到不听可能坐立不安。
我早已学会如何享受独处的乐趣,只因在绝大多数时间内都无人陪伴。如此难得闲暇的周末夜晚,手头暂时没有非干不可的事情,所以差不多由衷地觉得一个人独自坐在这儿也自有一种氛围。再加上向来中意的啤酒和久未聆听的音乐,差不多就完美了。
我从床下的纸箱里拿出一瓶啤酒,用圆形红色上面画有米奇头像的开瓶器打开,连同杯子一块放在桌上,准备好一盒烟,端坐在电脑前这块不大的地方,然后把好几年没听的Bananarama的CD放进光驱,按下播放键。这样看来,好几年没听Bananarama的音乐,似乎是由于久未经历这样的夜晚——虽然通常都十分无聊,但静下心来的时候不多。
因是旧CD,上面布满了划痕。我买这CD的时候还是初中生,所以应该是八、九年前出品的。这张是Polygram公司出的[The Greatest Hits Collection],共有十五首歌曲,其中收录了Bananarama鼎盛时期的几首歌曲,第一首便是[Venus]。今年10月Bananarama出了最新一张[The Twelve Inches],乍看有很多老歌,但细细听来才发觉每一首都经过重新编曲。以[Venus]为例,时间加长至7分多钟,且在节奏及配乐方面比原始版本更胜一筹。初听Bananarama的时候我对音乐还没有任何鉴赏能力,个人喜好也不明确,纯属瞎猫碰到死老鼠的感觉。事实上在对此痴迷的那几年间,我都觉得这只是一个为了顺应潮流而产生的肤浅的流行团体。直到现在我才发现——惟有经典才能百听不厌。
Bananarama在英国流行乐坛的地位向来都被神话了,这不仅由于她们创造了金氏世界记录——全球唱片总销量4000多万张,还因为她们是有史以来最长盛不衰的女子组合。从八十年代初就已出道,二十多年后仍然在出新专辑并且依旧受欢迎,仅凭这一点她们就是值得敬佩的。虽然某些歌者能够被人记得数十年,但作为一个以演唱快节奏肤浅歌词为主的团体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1998—2000年间,甚至连溜冰场内都在播放她们的歌曲,我想恐怕就连播放她们歌曲的人都未必能理解歌曲中无处不在的80‘情怀——正因如此我多少厌烦和疏远了她们。现在暂时抛开缠绕在周身的的烦琐事情而静下心来倾听歌曲本身,我觉得她们的音乐确实值得心内暗藏某种情怀的人认真聆听。从前我也认为她们出色,但这些年来随着个人阅历与怀旧情绪不断增长,才更加察觉到她们不同凡响。
作为携带某些标签及抚慰某种情怀的音乐,Bananarama的歌极其适合在无聊的时候听。真要说有什么过于明显的特点,只能说她们的歌始终贯彻着肤浅及怀旧这两大要素——这些东西无形中承载了人们对某一时代的向往与陶醉——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如今这样快节奏与冷漠的现实——还存在着许多轻易就能得到的欢乐——于是它们俘虏了像我这样的听众。
我向来喜欢在听音乐时投入自己的感情,这同时也让音乐承担了许多毫无意义的意义。很多人都知道我的怀旧情绪,我是如此向往那个早已远去的年代,虽然我并不了解它的真相,也说不清楚自己热爱的缘由。在听Bananarama的歌曲时,我经常会感到自己突然进入了某种十分确切的环境中,比如置身于某个莫名其妙的夜总会里,头上悬着一盏不断旋转的圆形彩灯,周遭尽是一些身穿花衬衫和喇叭裤的人,他们在很暗的环境中也戴着蛤蟆镜。但归根结底音乐只是音乐,再怎么渴望也与现实有极大差距。
要是Bananarama的歌曲中存在着与其他类似歌曲不同的地方,那恐怕就在于她们到达听者内心的位置不同。为什么我总觉得只有Bananarama才真正达到了80‘S的某一极致,而其他类似歌者及歌手仅是目的鲜明的模仿,多半也是这个原因。我听Bananarama的时候还什么也不懂,甚至可以说对这个世界将要给我带来的一切毫无察觉。
至今我清楚记得购买这张CD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逃学的下午,就读与另一所学校的朋友邀约我去做某件事情,当时我身上有50块钱,是那一周的零花钱。在离那所学校不远的地方有间租书店,里面卖一些当时不多见的CD,这张盘被放在架子上最外面的位置,站在店外就能看见。封面是3名外国女人,都是短头发,染了不同的颜色。我突然被吸引住了,现在也说不清原因。这张CD的价格是35块,作为当时的我来说是个大数目,并且那时我没有CD机,所以没有马上决定购买。那天下午回家吃完饭去学校上晚自习,我又逃学了,骑着自行车到那间店里犹豫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买了。在店里大略听了一遍,觉得有点不值,但也没办法。直到一年多后我家买了第一台VCD机,我才得以完整领略全部的歌曲。
老板是个年轻的女孩,头发很长,我很感激她当时的耐心。
到现在我只有两张Bananarama的CD,另一张内的歌曲也大同小异。这些年来对音乐的兴趣转移到摇滚方面,电子虽然偶尔也听,但Bananarama却无法再次占据主要地位。也许我想忘了那些青涩的年月,忘了我是怎样愤怒、沮丧而又茫然地思考该如何逃学,忘了那条两旁种满高大梧桐树的静谧街道,忘了第一次喝酒的情景,忘了每周都要去两次的溜冰场,忘了我是怎么将左手摔断,忘了不停争吵的父母,同时也把这个不断失败着的自己忘掉。但是Bananarama始终停留在那里——第一次进驻我心房的位置。她们在我身上打下了烙印,点燃了那些冲动、固执而又无聊的年少夜晚,为我开启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同时并永远的终结了它。
对一些人来说,有这样的音乐存在我想是件幸事。年少时重复听了多遍也无法理解的部分现在就像一本打开在面前的书,此刻我只需举起杯子喝下寡淡的啤酒,便连最细微的部分也一览无余。可能年龄增长也并非全无好处,生活给我们的东西总是很奇怪,你需要的迟迟都不来,而不需要的却一再缠绕着。当有东西沉淀下来,人总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总安慰自己其实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但真正能存留下来的就是你最珍贵也最不忍回顾的。
偶尔还会路过从前常去的溜冰场,那个地方能维持到现在也算是成长中的一个奇迹——即便换了无数个老板。那是一座独立的平房,里面铺着木地板,外侧一整排都是窗户,玻璃损坏了许多。我站在窗户外朝里面看,总有许多年轻人在四个轮子上飞驰着。似乎已经许多年没有进去过,现在受不了弥漫在里面那浓烈的脚臭味。每当与朋友谈论到与此有关的事情时,我跟他们一样鄙视那些依然在盲目飞驰的人,同时在心里悄悄地鄙视着自己。当年经营溜冰场的老板现在开了一间卡拉OK,我经常去玩,听说他吸过毒后来戒了,现在还没结婚。看着他时我总在想,当初他为什么要不断播放Bananarama的歌给一些根本听不懂的人听——他又是否真的喜欢过Bananarama——他现在还听她们的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