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作人韦礼安专访:永远不要忘记音乐是好玩的

唱作人韦礼安专访:永远不要忘记音乐是好玩的

1

听台湾唱作人韦礼安(豆瓣音乐人小站)的音乐,不难从中感受到他的创作才气:他总是能够在作品里将生活中具象的细节巧妙组合,并赋予令人玩味的深层涵义;他的歌中透露出他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人生智慧,以及一种做音乐的“游戏”心态。在去年的专辑《硬戳》里,他玩得比以前更欢。叫《Intro》的开场曲竟有大段的歌词,《一只鞋》采用了探戈曲风和歌剧唱腔,整张专辑更是在 R&B、电子舞曲、Hip Hop 之间自在游走,有时加入英文演唱,又冷不丁造访古代神话故事…… 

 

刚刚年过而立的韦礼安,将这张充满诙谐与荒诞的专辑视为自己的事业与人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见证:出道至今,从作为独立音乐人在网络分享 demo,到签约唱片公司,再到获得金曲奖;从在 livehouse 表演的青涩时期,到小巨蛋的个人演唱会,再到音乐综艺节目里的出众表现,韦礼安已经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赞誉,成为歌迷心中会写会唱会做菜会画画的优质偶像。而到现在,韦礼安却更有了一份“平常心”,放下了人生的种种包袱,转而追寻起一开始就藏在心中的那个“女孩”,即将远赴海外进修音乐创作。 

 

在此之前,我们还有机会更加全面和近距离地感受韦礼安的音乐:今年5月起,韦礼安首次内地巡回演唱会 “放开那女孩” 即将开唱,首轮演唱会将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五个城市上演。以此为契机,豆瓣音乐与韦礼安进行了一次对谈,聊到了即将到来的演唱会,以及许多他在创作和表演中的有趣经历,通过这些谈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作为音乐人的锐气与思考,以及对乐迷所抱持的感恩态度。

 

韦礼安 2017 "放开那女孩" 巡回演唱会

广州 | 深圳 | 成都 | 北京 | 上海

 

2

韦礼安

 

豆瓣:我们先来聊聊你即将在内地举办的巡回演唱会吧。请再跟我们讲一讲“放开那女孩”这个主题背后的含义吧。

韦礼安:其实一开始“放开那女孩”是公司想的名称,是想跟我的性格结合,我私底下性格有比较调皮和恶搞的那一面,又比较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这是其中的台词之一,就拿来用了。再深层一点的意义上,我觉得“女孩”是一个象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包袱,或是执着。成长的过程的过程中一定会放下过这些包袱,有些人是放下自己的梦想,放下自己的家人去外地打拼。对我来说,演唱会的主题就是成长,大家透过我的演唱会看到的是韦礼安的成长。

 

豆瓣:两年以来你的大型演唱会都沿用了这个名字。两年里,你对这个同样的主题有什么新的理解?

韦礼安:第一场“放开那女孩”是在台北小巨蛋,它对歌手是很有指标性的,是一个总结。过了两年,还是希望让大家看到从过去到现在的韦礼安。确实是第一次把巡回演唱会带来跟内地的观众见面,既然是要做一个介绍,那么也可以延续这一个主题。人是一直在成长的,“放开这女孩”的意义也会变得不一样。两年前更多是音乐人的某些形而上的执着,比如像演唱会,一开始我是很不喜欢做一些感觉是“哗众取宠”的事情,在台北小巨蛋的时候我就放下这个包袱,去尝试跳舞。确实放下这些包袱的时候发现这些其实也是一个很棒的释放,会有不一样的灵感。所以后来我的触角又更多元,演舞台剧,拍电影,甚至也有去综艺节目。我觉得这些都是给自己的挑战。到今年“放开那女孩”已经比较像是透过这个演唱会,我们把“女孩”再找回来:当你做过其他事情之后,就会有一个选择,我可以选择把它再找回来。大家在这个演唱会听我的音乐,可能在某个时间陪伴过你,你也可以记起,你也可以再找回来。我觉得对我来讲很有意义,也希望对观众会有意义。

 

豆瓣:据说你接下来会有到国外进修音乐的打算,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韦礼安:在刚入行的时候就有想过去进修,因为在做这个之后才发现自己有多少不足,有很多东西想要去补强。我一直在中学工作,但始终有音乐的梦想,所以想要去进修,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今年其实我也刚过完三十岁生日,以前会有一种急迫感,现在是觉得时间宝贵所以比以前更珍惜。应该今年就会出国进修音乐相关的课程。

 

韦礼安《硬戳》专辑封面

  

豆瓣:谈一谈你去年的专辑《硬戳》吧,这张唱片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你在“游戏”的过程中做音乐的气质,仔细听有很多既荒诞又有趣的细节。你认为它跟之前的作品更大的不同是什么?

韦礼安:这张专辑是在“放开那女孩”演唱会过后出的第一张专辑,是那个时候我的状态的一个印记。那时候真的是放下了一些包袱,我想要把我私底下比较诙谐的一面展现出来。因为上一张专辑《有所畏》是很重很阴暗的一张专辑,写完这张专辑,我觉得我要完全跳到另一个地方,想试试看让这张专辑变得很轻松会是什么样子。《有所畏》挑了一个主题是“恐惧”,《硬戳》我就想挑个荒谬好了,做比较轻松诙谐的东西。在那之前,还没有“放开那女孩”的时候,《有所畏》是一个很紧绷的过程产生出来的作品,不管作品好坏的话,那阵子其实我的身心是受创的(笑),我生病了,胃溃疡,算是大病,所以就会开始去思考,我那么执着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必要去花心思烦恼。

 

豆瓣:这张专辑从创作到制作,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

韦礼安:这张专辑在制作的时候,常常是在录音室跟我的制作人大笑,因为我们一直在开玩笑说“这个会怎么样”,很不正经。专辑有一首歌叫《一只鞋》,那个时候歌已经写好了,在讨论编曲跟制作可以有什么样的创意,就是乱开玩笑,想到是如果做成 tango,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请人编曲,录这些东西,最后就成真了。这首歌推出之后有一种恶作剧成功的感觉,包括这一整张专辑都有这种感觉。平常我也很喜欢小小地愚弄我的同事(笑),所以这张专辑会有一种让听众觉得,诶?这是韦礼安的专辑吗?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就硬戳咯,硬戳听众一下。

 

豆瓣:《硬戳》这张专辑的歌词里也引用了很多中国古代文学,像诗经,或者古代的神话传说。为什么想到这样去写呢? 

韦礼安:2012年我去了法国的一个唱片展交流,在现场演出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感触,我要怎么让全世界的人听到我的音乐的时候知道这是我的音乐。歌词他们不一定听得懂,撇开歌词的话他们要怎么跟我的音乐做连接,我的音乐里面有什么是可以代表我的。追根究底,我还是有这些古典文化的东西在我的血液里面,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就觉得可以把这些东西加进来。像《Intro》虽然是一首EDM的东西,我就在想怎么把大家可能和电音还没有联系起来的东西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这些,那也是我的一部分,因为小时候都是看这些神话故事,但我不是说一定要刻意加中国风,我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工具,用来表达我想要的东西。《Intro》是形而上的概念,在讲人存在的荒谬性,我们要怎么样定义自己的价值,是比较哲学的问题。另外这首歌是一个开场嘛,通常大家不会特意去关注歌词,所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笑)。

 

3

 

豆瓣:发布会上我们也听到你说曾经有过在 livehouse 演出的经历,能不能再跟我们回忆一下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上台演出是什么样的?

韦礼安:真的是惨不忍睹,那个时候我读大学,刚刚跟唱片公司签约,唱片公司就安排说你来做 livehouse 的巡回试试看。那个时候我几乎没有去过 livehouse,所以我也不知道一般的live表演要干嘛。最紧张的有几件事情:站在台上弹吉他唱歌给大家听要用麦克风,就不能一直看着吉他,所以我表演的时候吉他几乎是拿成竖着的,很丑;第二个是担心歌与歌之间要干嘛,我记得第一场 livehouse 演出我准备了几个笑话写在纸上,放在口袋里,讲完之后观众非常冷淡(笑)。然后我就跟我的 keyboard 手说要不你讲一个,keyboard 手就讲了一个,全场哄堂大笑。这大概是我第一场 livehouse 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但是我很珍惜那次经历,之后每一场表演,都可能有很糟糕的事情,比如唱错、破音、讲话讲错、吉他没调音、吉他没声音,什么都有,但是现在觉得每一次的错误都很宝贵,因为错误之后可以学到事情。就算是到现在我觉得我已经经验很丰富了,还是会出现很多的小失误。过去的我会很执着,在舞台的当下会很懊恼,一直在心里鞭笞自己。现在我学会说就让它过去,表演继续进行,整场结束之后我还可以学习到什么,下次不要再错。所以这次带《放开那女孩》巡演过来,观众相较以前会幸运很多,以前的 livehouse 时期的观众要非常容忍我犯下的很多错误,很谢谢他们啦,他们是我成长过程中对我很有帮助的角色。

 

豆瓣:你学的是外国文学专业,你的父母也是外文系的老师。你觉得这些背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你的作品里经常有英文和中文同时使用,你是如何综合中文的和英文的不同创作思维的? 

韦礼安:我猜首先是跟遗传有点关系。我妈妈就是学语言学,又是以语音学为主的。我在读大学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课程,特别感兴趣。语音学里面不同的语言其实有很多共同点,我在创作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把一些中文和英文的韵脚用上了,比如说《有没有》,《两脚书橱的逃亡》,《We’ll Never Know》,我觉得是很有趣的。但是没有说是很刻意地一定要安排一句英文,而是很自然地从我的脑海流出来,在写这首歌的时候觉得这句很顺。包括《硬戳》这张里面有一首《Lovin’ You》也是这样。当然也跟我之前听的音乐有关系,之前都是听周董,王力宏,陶喆,尤其是陶喆大哥,他的歌有很多英文在里面,我觉得有被影响到。我学的专业里面其实也有,比如英文诗,它也是有某种节奏,对我的帮助我觉得是潜意识的,当我回头看的时候去分析才发现原来我有按照这样的形式在走。当然还有一些东西,比方说文学性的东西。我父母对我的影响除了语言和文学之外,还有他们听的音乐,他们听什么音乐,我会跟着听。

 

 

豆瓣:说到听音乐,能不能谈谈你的音乐创作的启蒙是什么样的?

韦礼安:现在回想我最早听的,很多都是动画片的原声带。小时候的印象是爸妈会带我去看,看完之后买一张卡带回来,每天都听,听到烂,每一首歌都会唱。那个应该是我最早的启蒙。我觉得很幸运,因为这个我对旋律很敏感。因为动画电影的歌曲旋律都是朗朗上口的,歌词反而那个时候没有去注意到,因为是小朋友,所以重点是旋律,和歌曲的编排。除了电影原声带之外,就是跟着父母一起听,我爸妈有很多民谣的老歌,面包合唱团(Bread)、灰狼罗伯(Lobo)那种的录音带。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邓丽君忽然过世,到处都在放她的歌,这一段时期对我音乐的潜意识影响还蛮大的,会很喜欢好听的旋律,所以从某方面来说也很“流行底”。我觉得很幸运的是因为我喜欢这样的东西,所以写出来刚好符合大家对流行音乐的定义,所以我是流行歌手(笑)。我觉得这是最早的熏陶。青少年时期就是刚才说的陶喆大哥这些,到大学才听更多国外的音乐,Damien Rice,John Mayer,Jason Mraz 等,很多的音乐都是后来才补齐的。

 

豆瓣:你最初也是在网络上分享你的demo进入到大众视野的,即便在你签约唱片公司后仍然会不时上传一些小样作品。你是否会担心,相比录音室精雕细琢的版本,你的听众会更喜欢demo一点?

韦礼安:我以前会担心这种情况,但是时间久了之后你会发现其实都不重要。因为各种声音都会有,一个作品一定有喜欢的人,也一定有不喜欢的人,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我比较幸运的是我很早就在互联网上传作品,所以很早面对这样的课题。现在我知道这一定会发生,所以重点不是这些评论,好的或者坏的,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老话一句就是“平常心”,对唱歌的人来说,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

 

4

 

豆瓣:在微博或者 facebook 上你都被誉为美食博主,你觉得做音乐和做菜之间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韦礼安:某一些逻辑是相通的。比如乐理上某些和弦,或者乐器跟乐风比较配。做菜也是一样嘛,比方说中式的菜肴你可能不太会加牛奶或者起司这种东西,但也是有啦,就是创意料理。所以跟音乐的fusion一样,你完全没想到的两个曲风加在一起,就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尤其现在更是,大家接受到的资讯越来越多,各种东西全部都会混在一起,EDM和嘻哈,嘻哈跟乡村也可以结合,蓝调,中国风,全部可以加在一起。所以某种逻辑上来讲是相通的。一样的就是创意料理有的好吃,有的不好吃,跟音乐一样,有些尝试很棒,有些尝试很难听,共同点是不去尝试就不会知道好不好。

 

豆瓣:相比起为自己的专辑创作作品,为影视作品写歌这样命题作文对你来说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 

韦礼安:有点像武林的擂台。从事这种命题作文的创作人是专业的。以前只是写自己心里的话,比较像是业余的玩家,像去拳馆练一练这种感觉。当我成为正式的创作歌手跳进这个擂台的时候,从心态上就把自己转变成职业的选手了,我喜欢把它看成是一个挑战,觉得有趣。不过因为是命题的创作,所以它刚好跟艺术创作会有一个paradox,很矛盾。同时,是一个商业目的,但它又是一个艺术创作,很多时候这是会相斥的,当然两者也会有交集,有时候我的目标就会变成去寻找那个交集,如何透过这个命题找到我能够感动的部分。

比如这次演唱会的主题曲《女孩》,其实创作的时候也是为了另外一部台湾的电视剧,它的主要剧情是爸爸和女儿的关系,是一个命题作文,我就在这个剧情上去寻找可以启发我灵感的事情,光是父女之情这件事就觉得很有感觉。我会联系到我身边的人,因为我还没有小孩,身边最直接的就是我的制作人,他跟他的女儿怎么互动、会有什么样的情感牵绊,我还没有看过很多人为这个主题写歌,尤其是在华人世界里面。大家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前世情人,但前世情人在这一世注定要分离,天呐,这是一个好令人心酸的剧情,但它也有甜蜜的部分。所以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不错,试着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写这首歌,刚好符合剧情,符合演唱会,所有命题的部分都达成了,也可以完全感动我自己。碰到这种命题的时候我是这样的心态去面对。

 

 

豆瓣:作为一个独立音乐人,你对现在还在卧室里面写歌的人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韦礼安:对于独立音乐人,我觉得比较像是跟过去的自己对话。因为过去我也是窝在自己的房间里写歌。其实不用想那么多,某方面来说我会比较羡慕过去的自己,你的干扰比较少,你没有那么多的担心,没有命题,你没有商业上的压力,你可以很纯粹地创作,创作是快乐的。那个很纯粹的东西是过去的我完全拥有的,现在我也还有,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杂音可能会影响到我。最根本的是永远都不要忘记音乐是好玩的,当你记得音乐是好玩的,不管什么状态,你都不会失去热情。

 

豆瓣:这次内地巡回演唱会要去到的城市,除了美食之外,还有什么样的期待?演唱会会为不同地方的歌迷做特别的安排吗? 

韦礼安:我很好奇各地的观众长什么模样。一定有很多观众是第一次来看我的演唱会,这表示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他们。每次我都会很好奇,会是谁,为什么你们会想要来看我的演唱会。我也希望在不同的城市会留下美好的回忆。演唱会是一个很棒的制造回忆的活动。我们都需要一个抒发情感的窗口。

我这次提出一个idea,去收集不同城市的女孩的声音,甚至可能收集不同女孩的照片,当然男孩也可以啊(笑)。每个不同的城市,你来看演唱会可能看到或者听到你自己,舞台上面的布置当然也不一样。想更加的让观众认为我是演唱会的一部分,不只是接受而已。我的认知里面观众很重要。希望大家一起来参与“我们的”演唱会。

 

请先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