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比较有意思的是,techno 音乐人喜欢使用80年代的复古电子乐器,以保证声音的纯正血统,最受欢迎的音色插件也是以复刻经典乐器的声音为主。你认为在你创作音乐的过程中,是否也有这种对传统的偏好?它和对未来的表达之间,是如何找到一个契合点的?
MHP:音色是音乐风格的一种体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当一首歌响起来,有时候你就会知道它表达什么,这就是音色(音乐)以外的文化赋予曲子的意义。我不觉得我做的音乐是模仿老的 techno,因为我对结构和旋律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我的确喜欢用一些经典的音色来保持未来主义的情怀。
Q:新专辑将是你近年来在国内发表的首张个人唱片。你认为这与在国外厂牌出版唱片相比,有什么样的不同?
MHP:听众群不一样,国外买我唱片的人基本都是厂牌追随者或者是DJ,而我希望在国内通过这张唱片吸引更多的非电子乐迷。相比海外发行,国内肯定沟通更顺畅,大福是一个年轻的厂牌,但各方面都比较周全,国内演出的安排,在国内平台推广我的音乐都是海外厂牌做不到的。

Q:我们目睹了这几年电子音乐潮流席卷世界,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电子音乐的创作、演出,以及消费中。你认为国内在这些年,本土的电子音乐人和受众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你认为有哪些方面还亟待改善?
MHP:我的确听到了很多不错的原创电子音乐作品。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这两年是电子音乐在国内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遇,除了独立音乐人和厂牌,包括学院和体制内的资源也在大量介入电子音乐,而娱乐业也有挖掘电子音乐的势头。
目前来看国内的电子音乐群体在逐渐细分,不同风格的音乐领域都有比较突出的艺人,但我不确定当一个群体基数还没有到达很高程度的时候,过早的细分是不是好事。还有我觉得年轻制作人的听觉水平低于他们的制作水准,虽然技巧很好,却总让人觉得他们的作品太过于表面化,他们应该多听一些电子音乐以外的音乐。
而投机倒把,假大空则是DJ圈的一个毒瘤,希望这些放音乐的“大牌”别用这种方式谋生。
MHP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表演
Q:你认为中国的电子音乐人普遍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有哪些方面对他们的音乐创作是有优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有可以与电子音乐相互融合的方面?
MHP:生活状态就是优势,按中国人的方式活下去,就能做出与西方不同的电子音乐。
好吧,我要是说东方文化间接造就了现代电子音乐其实也未必是偏激,约翰·凯奇的《Silence》大篇幅都在聊禅宗和易经, 除了他东方文化对二十世纪的各领域的西方音乐有着比较深影响,这也许是他们给抽象的电子音乐一个理论的解释,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音乐非常容易让中国人接受,咱们以后给新手介绍电子其实可以多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就比较有带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