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zz 专访:一次迷失丛林的旅程

Guzz 专访:一次迷失丛林的旅程

1

开创了国内电子音乐新场景的 Do Hits 是近年来最受到乐迷和俱乐部铁粉喜爱的艺术家组织。作为 Do Hit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Guzz(郭昭昭)也以持续的创作对“中国电子之声”进行着独特的阐释。《林中之象》是 Guzz 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的首张个人专辑。经历一段时间的彷徨,出生于海南的 Guzz 最终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传统音乐中找到了灵感来源,以大量奇特的乐器和人声采样营造出令人身临其境的迷幻丛林氛围。在新专辑发行之时,豆瓣音乐人同 Guzz 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在访谈中,Guzz 细数了自己的音乐创作和 Do Hits 的历史,也谈到未来的种种计划。如同《林中之象》的深邃,Guzz 对传统文明、国内电子音乐场景、舞曲音乐和俱乐部文化都有独到而深刻的思考。

  

>> 点击收听 Guzz《林中之象》专辑 <<

 

Guzz 豆瓣音乐人小站

Do Hits 豆瓣小站

 

2

豆瓣:Do Hits 成立的时间不短,但是真正开始活跃起来似乎是这两年的事情。请首先介绍一下目前主要的成员、他们的工作和创作方式,以及大家合作活动的方式? 近两年如此活跃的原因又是什么?

Guzz:了解一下我们的历史,你会发现我们一直挺活跃的,我们的成员在中国的俱乐部音乐领域一直是最受关注的几个人。两年前 Howie Lee 从英国回来,带来了很多创新性的想法,他开始在我们之中扮演指南针的角色,我们的声音开始传播到海外并得到好的反响。另外这两年我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取向,创造了一个带根带土的中国电子音乐场景,可能这就是你所说的“真正开始活跃起来”吧。

我们目前的成员有 Billy Starman / Cain / Dokedo / Howie Lee / Jason Hou / Veeeky / Zhi 16 和我。除去大家创作者的身份以外,Howie 是我们的指南针,Billy 会拍一些片子和统筹,Veeeky 负责我们的视觉,Cain 是我们的市场和宣传,Jason Hou 是我们的声音工程师,我做我们在北京的事情。我们各自负责各自的一摊事,并互相协助。

关于他们各自的创作方式,以后你们单独采访他们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来说会更好一些。

近两年活跃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带根带土的中国电子音乐场景,起于我们对“我是谁”的思考,这让我们得到国内乐迷的支持,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在 Do Hits 之前,你不会在这个星球上任何Club听到那么多锣鼓、筝、中文流行乐采样这些“中国之声”。在这之前,并不是人们没有能力做,而是没有人去做。在这之前,中国Club音乐的标准都是越“洋”越好,来玩的人都是外国人越多气氛越嗨。如果能意识到这些事情,就会发现 Do Hits 对于中国的电子音乐来说并不只是音乐那么简单。中国电子乐之声的未来亟待探索,希望大家都来想一想。

 

Guzz

豆瓣: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音乐创作的?经历了哪些阶段?

Guzz:我15岁开始玩音乐并创作了第一首歌曲,就是那种四个和弦的主歌+两个和弦副歌那种朋克乐。当时我在乐队里当主唱,自己用吉他写一些音乐,我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直到上大三,我把乐队解散,开始玩电子乐我才意识到“创作”这个事情。我开始自学编曲的软件、了解一些合成器的工作原理,分析歌曲、模仿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进行制作。2004年,在独立音乐的场景里,玩摇滚乐的人已经挺多的了,但如果你玩电子乐,那别人真的是不知道你在干嘛......毕业后,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白天工作晚上做音乐的生活。 

 

2008年我和 Zuge 组建了一个叫 ZigZag 的两人电子组合并在全国开始演出。2009年我去 Shelter 演出,Shelter 太酷了,这之前我完全不知道电子乐还能玩得这么地下,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演出场地对于创作的影响。那次演出以后,我把 ZigZag 解散了,开始从制作 Electro House/Disco 音乐转向制作具有工业感和未来感的 Acid/Techno 音乐。 

 

2014年,我全职的工作已经忙到让我没有一点点时间去玩音乐了。那时候我觉得如果能从事自己热爱的行业,那人生会很幸福吧。所以我就把工作辞了,下定决心全职做音乐。由于放在音乐的时间上多了,对音乐的想法也和以前不一样。因为专注,我的效率在慢慢提高,我从用一个月制作一首音乐到三天制作一首音乐到一天能制作一首音乐。而且在音乐上开始有了独立思考,这时候,制作具有个人特点的音乐开始提上日程。 

 

2014年辞职后有那么大半年的时间,我还在制作一些 Techno 音乐,我感到寸步难行。我想,这类音乐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而且经过几年的学习,我认为 Techno 音乐已经上升到意识形态方面了,我个人当时并不具备能力和客观条件在这类音乐里再有作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恼,我意识到我要做的是音乐,而不是Techno音乐。然后我把自己彻底清空了,把自己当成一个没有任何音乐经验的人,发掘内心其他方面的情感,我制作了《云》、《情歌》、《月光光》这类的音乐并在 Do Hits 的合辑里发行。《云》在SC上有个评论,说这首歌“like a baby making music”,虽然他在损我,但是我认为他说得很对,因为我把自己清空了。

 

直至2015年底,对于有个人特点的音乐我还是非常困惑。年底我制作完了《上海观光客Remix》和《喜洋洋》,我就完全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办了。想不出办法了,去旅行吧。

 

2016年1月去了柬埔寨,在暹粒,我触摸到古老的文明,看到丛林里的迷雾,听到了僧侣们的吟唱。在西哈努克,我看到大海水晶般的流动,夕阳像丝绸一样漂浮在海面上。这些景象给了我很多触动,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能触动我。回来以后,出于成长经历与中国南方、东南亚传统音乐之间的共鸣,我制作了《林中之象》。

感谢你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平时不会去回忆这些事情,原来我玩音乐都玩了这么长时间了。

 

2015年发行的《Do Hits Vol.1》合辑

3

豆瓣:你觉得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最有效的帮助来自于哪些方面?

Guzz:最有效的帮助来自于一本书,Victor L. Wooten 的《音乐课》,直到现在我还会经常读它。这本书完全是用一些小学生都能看得懂的故事展现了音乐的12个方面。读完了以后我开始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音乐,并且获得了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得到灵感启发的能力。

有段时间我的音乐杂乱无章,一些段落臃肿不堪,声音也很差,对于这个问题我毫无头绪。Howie 尝试从技术方面帮助我但由于我没有受过音乐教育,我对他说的话感到费解。有一天过马路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路口如果没有红绿灯会怎么样?那混乱的交通不正像我的音乐一样吗?那我应该在我的音乐里加入一个红绿灯,好让这些音乐元素有秩序的通过。我在家苦思冥想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一个过马路的时间解决了。我开始意识到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应该从其他方面理解音乐。

很多人喜欢看连续剧,我就在想连续剧为什么那么能让人一直看呢?每一集的结尾,它都在仿佛要发生一件重要事情的时候突然结束了,这样你不得不看下一集。所以就有了我在《上海观光客Remix》中突然结束的结尾。那首歌上线后就有人和我说,你这首歌让人感觉好像没有做完,但是我又忍不住重新听了一次。

这些启发都来自于 Victor L. Wooten 的《音乐课》,向大家推荐一下。

 

豆瓣:你是从IT行业转身全职做音乐,之前的工作经历对于现在选择创作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反过来现在做的事情和之前的工作经验又有没有什么联系?

Guzz:虽然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白天工作晚上做音乐的生活,但是之前的工作和我的创作真是毫无一点联系。白天一整天的工作真的是太累了,除非有惊人的精力,否则晚上真是做不了什么创造性的事情。那几年看似我每天都在做音乐,也发行了个人的EP,但效率真的是很低,作品的品质也不怎么样。重要的是没有时间去思考。我没有受过音乐教育,对于音乐的理解需要花时间去自学和思考,没有时间思考很难进步。

 

豆瓣:你将要发行新专辑《林中之象》。这个名字有着什么样的含义?

Guzz:《林中之象》这张唱片是结合中国南部、东南亚传统音乐和俱乐部声音的唱片,丛林和大象既是这张唱片的启发,也是这张唱片具象的体现,它们的美引领了我的制作思路。我用音乐描述丛林的颜色、感觉、人的生活方式、战争、爱情等等。大象是我喜爱的动物,是力量和宽容的结合。在这张唱片里我要让音乐像大象在丛林中走动一样,展现不急不缓的力量。

 

Guzz《丛林之中遇见神庙》MV

豆瓣:对我来说这张专辑听起来比你之前的曲子要“Do Hits”多了。我是说,它有着非常清晰的声音、更多的乐器采样,像钟、部落打击乐等等。我还从人声和配器里听出了一些来自东南亚的影响。在专辑的制作过程中,你主要受到了哪些灵感启发? 

Guzz:这场唱片来自我的生活和旅行经历,由一个好奇开始,引发我开始思考区域性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对音乐的影响,另外我的成长经历又和这些文化产生了共鸣,启发了我做了这样的一张唱片。

最初的创作灵感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好奇。我是海南人,从小在热带生活,在海南我经常能看到黎族竹竿舞的表演。另外我去过云南、广西、泰国、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在当地又看到人跳竹竿舞。我就非常好奇为什么有这样的舞蹈能传播的这么远。这个好奇驱使我学习,知道了台湾、福建、老挝、缅甸和印缅交界都有竹竿舞,并且他们在这种舞蹈上都有各自的风格。一个舞蹈能跨越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并且呈现出不同的姿态,通过这一个点开始探索,我追寻着音乐和植被、温度、民族、宗教等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把溪水汇聚成河流。

路有很多条,看你想走到哪里去。我觉得音乐制作方面并不是让这张唱片和我以往的音乐不同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次对音乐的思考方式是我以前没有过的。我从中也学习到作为一个创作者,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创作习惯,是需要非常认真去生活,要看到生活中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要有热爱和好奇心。灵感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不留意它的话,它就会像滴在岩石上的雨水一样转瞬即逝。

 

豆瓣:你觉得派对文化在国内要有更良性的发展最需要那些方面的改进?

Guzz:派对文化真是在这一大堆事情里之中,我最不关心的事情。它是一个都市产物,和政治经济人文的发展联系到一块,都是一些个人没有能力控制的事情。不过说这个没有用,我觉得也不用受到拘束,想做就做吧。

说点实在的吧,作为一个音乐人,我有一些现实看法:

声音再好一点吧!俱乐部音乐是一个非常需要音响条件支持的音乐,各个演出的场地如果能把提高声音水准放在经营的首位,那就是一个良好的生长土壤。回顾一下音乐的历史,会发现场地是音乐诞生和发展的催化剂;

专注于音乐的音乐人再多一点,派对推广者再多一点,竞争再多一点吧!在中国现在的语境下,可能从事这个职业并不会得到太多的支持,很多事情需要自己来做。但作为一个从其他行业转到音乐行业的人来说,我觉得音乐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比起其他工作来说,从事音乐这个工作能让人很大程度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成果,能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对于文化和知识的重视再多一点吧!音乐和其他事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候需要跳出音乐来思考音乐。

 

4

 

豆瓣:有的人会说,尤其今年会说,上海的电子音乐场景正在崛起,而北京的正在慢慢衰落。你怎么看这个事?在你看来,在北京做制作人或者DJ有什么优势?

Guzz:在中国,人们老是想让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城市拼个你死我活。一个是我们的首都,一个是我们最国际化的都市,与其说谁在上升谁在死去,不如把它看成当下西方主流文化在中国两个最重要城市产生的不同形态,电子乐恰好站在这个风口浪尖上。

上海有中国最成熟的俱乐部文化和商业体系,它是俱乐部音乐在亚洲版图上的重地。在我的眼里,不论是制作人还是DJ,只要足够专注,都能在这个体系里得到自己应有的回报。它的问题在于本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过于弱势,人们在这个商业环境下缺乏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思考。创造太少娱乐太多,这些现象是由于上海通商口岸城市背景和这个国家近200年来的历史产生的,这就是上海的特色;

如果你生活在北京,每天走出去随便都能看到这个国家庞大的文明遗产,人们路过故宫、雍和宫和二环边上巨大城门,景色让人感到自豪。北京的人有一种文化上的骄傲,这份骄傲引领了生活在北京的艺术家对自身文化的探索和发掘。但又是这份骄傲有时候蒙蔽了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不够关心。另外不得不说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发展上有一些弊病。

我想说请客观的看待,不能忘记我们是一个刚从战争和动荡中重新站起来的国家,用时间的眼睛看,我们在稳定的环境中发展现代化并没有很久。不管是上海还是北京还是中国的其他地方,在文化上不存在什么全面的优势和劣势。我们既需要向世界学习,也要有自己的姿态,要相信自己。

 

豆瓣:除了北京和上海,国内还有哪些城市的电子音乐、制作人和DJ的场景是令人兴奋的?

Guzz:成都、厦门和广州。我喜欢成都“也是福”(音乐人小站)制作的音乐。中国的西南具备独特的人文,成都有固定的演出场地、音乐文化的积累还有玩乐的氛围,他们的其他类型音乐比如摇滚乐、民族音乐和Hip Hop的场景也很棒,容易形成各类型音乐人之间的合作。我觉得成都一两年内绝对涌现更多有独特风格的制作人和DJ。厦门具备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他们简单的生活方式会使得他们更加专注,虽然目前俱乐部文化还刚开始但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广州是一个非常具备潜力的地方,有文化沉淀,人们的作风务实,城市够大够现代而且他们有美的追求。如果能跳出在商业上短视的怪圈的话,广州也是个我很看好的地方。另外,西安也不错,参加派对的人并不比成都少。

总的来说我觉得国内能做的地方太多了,我们到处都有超大的城市,这几年的城市发展也很快,人们越来越追求多元化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我觉得只要大家专注于当地文化,不要觉得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勇于尝试和坚持,两三年内俱乐部独立音乐场景会在中国的各个大型城市爆炸性的发展。

 

 

豆瓣:作为一个厂牌,Do Hits 在去年一年里非常活跃,发行了一系列的EP和合辑。有哪些国内的制作人是你欣赏的? 

Guzz:上海的新厂牌 Genome6.66Mbp,他们刚发行了他们第一张合辑《Genome Compilation Vol​.​1》(阅读相关专题)。如果你喜欢那种工业声响和未来之声的话这张唱片值得一听,Hyph11e 是其中我最喜欢的制作人;

Lofimaker 的音乐结构完整制作成熟,在声音处理上也非常清晰。而且他今年已经自主发行了两张唱片了,既努力又务实。我期待他新的音乐;

Visudy 和阿克江已经不算是新的音乐人了但我想说他们的合作让人激动,我喜欢他们的音乐,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就像天生一对。Visudy 的制作风格让人感到舒适,阿克江的演唱十分惊艳;

 

豆瓣:今年接下来和明年 Do Hits 有什么计划?你自己呢?在《林中之象》发行之后,还打算巡演吗?

Guzz:Do Hits 会致力于连接亚洲的电子音乐场景,把亚洲其他地方好的音乐带到中国,把我们的制作人和DJ的声音带到亚洲其他城市。我们还会把触手伸到其他艺术领域,期望通过跨领域的合作创作体验更丰富的艺术。我觉得这并不是 Do Hits 一个团体的事情,我们只是在扮演一个先行者的角色,通过文化的绳索寻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期望我们的工作能让其他人得到启发并致力于此。

我正在准备“林中之象”的演出,由于我在演出方面有一些问题还思考得不清楚,所以这个演出会拖到明年了。另外这张唱片也让我有了音乐上新的想法,我制作了它我也通过它去学习。我期望在明年巡演之前再制作一张唱片,这张唱片的想法现在还不是很清晰没有办法去谈论它。

接下来我们会发行 Zaliva-D 的唱片。我已经喜欢他的音乐好几年了,他是一位有独特风格,让人过目不忘的艺术家,请期待他展现黑暗音乐的魅力。

 

请先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