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励志故事:从资深邪典文艺老青年到宅系Hip Hop票友|跟朱老师听 Vol.13

一个励志故事:从资深邪典文艺老青年到宅系Hip Hop票友|跟朱老师听 Vol.13

1

DVC 是 davidchili 的缩写。davidchili 就是大卫奇林,也就是大胃麒麟。大胃麒麟就比较有名了,豆瓣上的一位资深网友,不是网红,不过在某些领域里倒是很有知名度。

 

大卫·林奇兴趣广泛,大胃麒麟也是。邪典电影B级片,地下老迷幻日本爵士,cult漫画AV导演,CD黑胶DVD版本考据,他样样在行,而且钻的很深。老派文艺宅擅长的那种方式,从一个名字发掘出一大堆与之相关的名字典故,他最是熟稔了。

 

和大胃麒麟网友十年但从来没见过面(直到今年春天)。在此期间他总是能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打破我对他的固有认知。忘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忽然成为了一位日语大拿,仿佛一夜之间掌握了这门语言,然后频频造访日本买书买碟看演出;写了一系列的AV导演的访谈文章,其实都是自己编篡的反思类假采访,却被豆瓣和谐掉了好几篇,过程有点搞笑;再就是今年,他突然有了一个名为 DVC 的音乐人代号(豆瓣音乐人小站),开始一个人做 hip hop。

 

终于用最短的文字把故事背景讲完了,下面开始是 DVC 这位音乐人的推荐文章,主要是采访。在豆瓣上可以听到很多 DVC 的作品,无论你是 hip hop 乐迷还是非 hip hop 乐迷,总有一些地方可以让你会心一笑。其实 DVC 特别不专业,从 beats 到 rap,哪哪都透着一股票友的业余——而且特别宅,完全没有 hip hop 的那种街头的范儿。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一定要特别“专业”,为什么一定要特别“有范儿”呢?“track 绵软无力,rap 毫无节奏(DVC的自嘲)”,难道真就不行吗?

 

终于在 DVC 的现场演出中见到真人。截止目前他一共有过两次演出,都是在北京的  fRUITYSPACE。第一次是单人 set,他在某一首的词里提到了 John Cage,并且使用了一个加料钢琴的 app;另一场是他作为成员之一,表演激浪派(fluxus)作曲家 Philip Corner 的最新作品《Omniphony》,他为此专门写了一段 verse,在现场他拿着手机看着词,从先锋艺术家的尸体与马克思主义者的派对,一路说到了吉尔·德勒兹,昆汀·塔伦蒂诺,卢·里德还有《双峰镇》。

 

不掉书袋了,下面是 DVC 的采访。

 

 

唔,就我对你的了解,你是一个爵士乐迷、老的实验摇滚迷、碟友(CD黑胶DVD)、cult片爱好者,买漫画,研究AV,说全了么?不过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做音乐的?

 

哈哈这些都有点言过了,其实我就是一个特别三心二意的人,所以什么都想了解一点。这些年来兴趣的中心一直在变,确实涉及到你提到的那些,其他的就不必补充了。其实我自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做音乐”的概念,只是在寻求一种表达方式。由于能力所限,之前一直都是通过写文字这个途径在摸索表达自己的方式。曾经也试图学习萨克斯但最终没有坚持下来。直到最近,接触嘻哈音乐越来越多,也读了一些相关的书,我才开始觉得这是一个更有趣的表达方式。音乐层面上的门槛相对没有那么高,而文字表达又是很核心的一面,应该比较适合我。所以索性开始尝试做自己的“嘻哈”探索,看看自己从非常初级和基础的地方开始,究竟能走到什么地方。

 

 

所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 hip hop 感兴趣的?是否有那么一个契机?因为我总觉得(不知道对不对),你的音乐口味很“艺术化”,而 hip hop 实在是有些消费主义。

 

大学时我和周围人一样基本只听摇滚乐,但当时也觉得 Public Enemy 很棒,丝毫不输给任何摇滚乐队。那几年 Eminem 的电影 8 Miles 正走红,所以开始了解到 battle 这个概念,当时觉得特别酷。我甚至在国外的嘻哈论坛上和外国人进行过文字 battle:形式上就是建一个对战 thread,对战双方各自发帖来段 verse,最后让其他人来投票决定结果。现在想想这是自己最早尝试写 rap,不过当时自己想法能力以及英语水平都很有限,所以只玩了很短一阵子。

 

后来喜欢相对另类一点的音乐后也偶尔会接触嘻哈,因为经常能在 The Wire 杂志里看到地下说唱的介绍。真正意义上开始认真听嘻哈,多少和之前的工作有关。我的老板是个美国白人,非常喜欢嘻哈,给我刻录过他自选的金曲合集,还送过我一本 The Rap Year Book,从那本书开始我才算是开始对嘻哈文化有所了解。后来又读到一本日本人关于嘻哈文化的对谈录,彻底刷新拓宽了我对嘻哈的认识。

 

嘻哈文化某些价值输出受商业因素放大的确给大众那些拜金、自我吹捧、崇拜暴力和享乐等印象,但这只是很片面的一个角度。关于这点强烈推荐刚才提到的日本人的书,书名翻译过来是《给文化系读者的嘻哈入门》,mimida 在微博上做过章节选译。顺便一提,日本有位著名的爵士评论家中山康树,甚至认为嘻哈音乐就是爵士乐精神在当下最正当的延续,为此他专门写了一本书论述 Miles Davis 和嘻哈的关系。

 

在东京传奇爵士场地 Pit Inn

 

当然,是有继承的。想问问你,作为一个乐迷,在你的欣赏里,hip hop 的词所占的比重,究竟有多大?我是说,和MC的声音,beat,采样,flow,还有别的元素相比。在你觉得,hip hop 里的词,会比摇滚乐里的歌词,在重要性上大更多吗?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人会有不同看法,其实我个人觉得怎样都行。当然普遍的看法多少会趋向于认为对词的“传递”是第一位的。这种“传递”当然就包含了声音特质、flow以及词本身的含义这些因素,甚至在某些程度上也取决于beat和采样。对我个人来说直观上的整体感是首位的,之后细细分析的话,当然是有些人的魅力在于词本身的趣味性,有些人的魅力在于rap的技巧性,而有些人的魅力在于背后的beat或采样。我倒是没有刻意偏重哪一方。其实我们听摇滚乐时也差不多是这样吧,听有些人的歌会更关注词,听另一些人则更加关注乐曲。

 

 

hip hop 下面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流派亚流派。有说法是 hip hop 是变异最多最快的一个音乐门类。你有什么特别喜欢的 hip hop 类型吗?或者,也可以说说特别没感觉,特别不喜欢的类型。音乐人的名号也可以来几个。

 

我的理解是 hip hop 经过多年的演变已经变得无所不包了,它几乎可以和任何一种音乐形式相融。在日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风格的 hip hop,原因是有不同领域的人在探索这种形式,从爵士乐手、实验摇滚乐队、偶像、上班族,甚至到噪音乐手。在这种形势下,一些日本评论人也开始反思 hip hop 这个词本身是否已经过于陈旧,因而无法代表今天的说唱音乐局面了。以前我还是更喜欢美国东海岸的 hip hop,觉得那是最正宗的 hip hop,但后来也开始能理解西海岸,同样也能欣赏如今的南部势力。接触到日本说唱后,自己看待 hip hop 的角度当然就变得更宽了。

 

所以现在不会特意强调自己对某一种类型情有独钟,至少站在接收方的立场上是这样。毕竟它是一种活着的并不断生长东西,看它会如何变化也是非常有乐趣的一件事。而作为发送方,我只能说自己现在想尝试做的,是所谓的“文化系”hip hop,也就是把我所喜欢的那些看似和 hip hop 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想方设法揉进去,这可能是我相对更擅长的东西,当然从自我反省的角度看这可能也是一种借口。我给自己的风格编了个名字叫“Dasai-Core”,模仿嘻哈里常说的“Hard-Core”,所谓“dasai”(ダサい)就是日文里意思类似“土得掉渣“、“弱爆了”的流行词,因为按照搞 hard-core hip hop 或 trap 的标准看来我的东西应该就很“dasai”吧。

 

第一次演出,在 fRUITYSPACE

 

国内 trap 正火(或者可能已经火过了?没有仔细调查过)。你觉得trap怎么样?你讨厌里面的低频吗?我的意思是,我觉得你的音乐里低频不太多,听着还挺舒服的。

 

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可能对 trap 的第一反应都会带有一点不适应甚至是抵触,我自己最开始也是。但是听着听着也变得能接受 trap 了,尤其是在现场感受过低频的炮轰后,那种临场的体感是非常重要的。我感觉这就是现在年轻人情绪宣泄的出口,和当年我们听朋克摇滚觉得 high 其实是一码事儿。我曾经给比我年轻的人放我认为“好听”的 hip hop,比如 A Tribe Called Quest 那样的,他们反而觉得没劲。对他们来说 trap 就是“好听”的。毕竟每一代人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不过我相信,随着现在的年轻人一点点成长,情况一定会发生变化。trap 之后会是什么,或者说 trap 本身会如何进化,对我来说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我自己可能还是太老了,没有那种低频的冲动,所以也做不出来trap的劲儿。其实我挺羡慕trap那种自然和纯粹的表达,因为那是一种一旦失去就很难找回来的东西。

 

 

如你所说,hip hop 的门槛很低,但也需要一些门槛。在真正上手之前,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花费了多少时间?你练过 rap 吗?平时怎么练?还记得你的第一首歌是怎么做出来的?在这首歌里你都做了些什么?

 

嗯,我说的门槛底当然只是指上手开始尝试制作的门槛,而把它做好绝对不是什么简单事情。我在上手之前基本上什么基础也没有,因为我感觉对于 hip hop 来说“上手”就是直接开始做。你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能写词,不会乐器可以使用采样或着MIDI软件;不懂和声原理、编曲、旋律创作,那就先着眼于最基本的节奏。我之前没练过 rap,到现在也谈不上有练习,因为还在慢慢摸索韵的处理方式。

 

做第一首是今年2月的某天,当时纯粹心血来潮想试一试,就在公司趁着午休时间在 iPad 上用 Garage Band 做了几个特别简单的 loop,接着开始即兴编词。以前很多 rapper 出道曲都是 diss 已经成名的 rapper,我就想借用这个思路来写词,当然自己绝对不是抱着要出道的想法,只是纯粹觉得好玩。但是我发现我这个人非常不善于 diss,因为我总觉得需要批评的对象其实是自己,所以想干脆反过来写个夸赞别人的词吧,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人就是曾经的“豆瓣红人” mimida。过去我跟 mimida 并没有什么交流,只是自己单方面被他的一些言论和行动所影响和鼓舞而已。结果一开始写就抑制不住赞美之情,很快就写好了。那天下午又找了个工作的空档,在一间没人用的会议室用耳机麦快速录完,效果当然很粗糙,歌也很短,但至少算是第一个完整的东西。加起来花的时间大概不到2个小时。到最近花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多,也开始去学习一些东西,比如编曲的基础知识,beat 的 pattern 样式等等。

 

 

到现在为止你只有过两次演出。第一次是用 iPad 和 iPhone 里的音乐软件(包括一个让大家大开眼界的加料钢琴的 app),第二次换上了 MPC 采样器。截至目前而言,你有什么手段方式上的偏好吗?

 

目前还没有。最开始用 iPad 和 iPhone 纯粹是因为方便,随时随地拿起来就能用,在上面配合一些好玩的app也能开拓趣味性,但是这种自由度很快也让我有点不知所措。现在开始学习使用MPC是因为这毕竟是更加具备 hip hop 传统思维的工具,多少能给我一些方向上的引导。我现在用的是 AKAI 两年前出的 MPC Touch,买它仅仅是出于性价比的考虑。由于最近新款 MPC Live 发布,在日本的乐器行就正好赶上了 Touch 这个老款降价。其他公司早就有思维上比 AKAI 更为先进的 beat 制作工具,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去尝试的。今后会用什么手段我也不知道。

 

 

DVC 的演出设备

 

感觉你和国内的 hip hop 圈子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你平时有什么音乐上的同好吗?是不是挺宅的?你看《中国有嘻哈》吗?会不会去 party?

 

我特别不善于交际,初次见人一定会紧张,所以基本打不进任何圈子。倒不是因为自己不想,主要还是自己确实太宅了。音乐上的同好可以是任何人,因为总会多少和别人有一些音乐兴趣的交集,当然他们更多是出现在网络中而不是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因为我在工作中只能接触到社畜,我自己就是。

 

《中国有嘻哈》我在看,它的问题相信大家都看得到,但是往好的方面想,有这么一个节目至少能给个别靠谱的人获得关注的机会,即使他们这次被淘汰或者被剪掉了,这也至少是个开始。只要制作方不是别有用心只想扎钱就好。

 

我以前不去 party,但是现在慢慢觉得偶尔去一下也无妨,也许能碰见谈得来的人从而触发新的可能性,即使见到的都是价值观和自己彻底相抵触的人,至少也能引以为戒。

 

 

你用三种语言 rap,中文,英语,日语,日语比重还挺多的。我以前就知道你是一个日语大拿,我的意思是,好像是忽然一夜之间学会日语了。你的日语是自学的吗?不妨来一个励志的故事。

 

说实在的我的日语水平还特别初级,纯粹靠自学,所以局限性特别大。学习日语之前,我对日本地下音乐开始感兴趣,在网上查相关的信息时发现中文和英文环境太实在局限了,当时只能把 Julian Cope 写的《Japrocksampler》一书当成宝贝。所以我感觉日本这个神奇的国度只能靠自己走进去探究,那么学习日语当然就是必要的第一步了。要说励志的故事,我当时是利用上下班的时间学,在公交和地铁上戴着耳机听《新标日初级》的广播节目,差不多两个月不到就把上下册大致学完,然后就不知天高地厚地开始啃原版书。

 

 

你写过一系列编造的AV导演采访。我也没太看,好像看了一点也没看明白。所以到底是要写啥?

 

确实是我编造的虚拟对谈,对话双方其实都是我自己的化身,不过里面提到的各种人物和趣闻都是真的。这是我在尝试的一种写作方式,豆瓣上的 redhousepainter 就很擅长这招儿。我以前和朋友做过一些所谓的亚文化网站,自己写过不少文字,但是写来写去发现自己写的并不是自己的话,只是把原本和我们相距很遥远的某种文化、或某个人用别的语言说过的东西,搬运过来了而已。当然这里面也有自己的组织,但终究和自己的创作是有差距的。似乎也有人觉得,在中国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不错了,但我反正是觉得挺没意思。现在很多号称做了研究写出来的文章,其实给几本参考书甚至是几个外文链接,是个有点文化的人就能写出来。所以我想找到只有我自己能写出来的东西,第一个尝试就是“AV夜间小学”这个对谈形式的连载。

 

最原初的冲动来自我自己看90年代AV所受的冲击,有那么几个导演的创作角度和手法,在我看来丝毫不逊色于如今文艺青年们追捧的艺术导演。这里面有不少值得电影反思的东西,事实上有一些名导演确实借鉴过他们。如果我们因为AV这个行当给人的整体印象就把它们一律视为低俗的东西,其实反而是我们自己掉以轻心,或者说过于清高了。现在有不少文章都爱摆出“我来给你一个正确答案”的清高姿态,不仅思维闭塞还特别装逼。多少出于反讽吧,我就想用AV这个非常反装逼的话题作为出发点,通过我自己的角度把它和电影、音乐、哲学等装逼的标配话题联系在一起,整体上保持一种轻松幽默的状态去写。

这种联系当然不是简单把A点跟B点连起来,或者为了博人眼球而标新立异。我希望我的方法能像嘻哈的采样那样:接触各种不同的素材,把看似不相容的东西统统嚼碎据为己有,然后重新黏合成一个崭新的东西。这么说可能也显得有点装逼,但是这着确实是我写那个连载的内在逻辑。不过很不幸,最终的结果还是很容易遭到误解,以致于有两篇被禁掉了。

 

 

最后一个问题。你有 freestyle 吗?

 

笑了5分钟。下面是我顺便憋出来的一点 freestyle (实际思考时间可能超过了五分钟):

 

raindog 要采访我,不是抬杠我,还是有点惊慌失措

like waking up on the floor, like a corpse in street of Baltimore

我的回答过于啰嗦、因为犹豫总是太多

做不到洒脱,毕竟性格太过懦弱

I don't threaten to kill coz my presence is nil

to weapon and bills I prefer a lesson to chill

they can have their drug and alcohol, all those stereotypical

while I take a sleep pill, and dream something philosophical 

 

 

哎,真是服了。

 

 

豆瓣音乐首页的“编辑推荐”里总有有意思的音乐人和作品,但你很可能不知道,这些推荐内容都是由豆瓣资深音乐编辑朱老师从海量的每日上传曲库里发现的。朱老师独具慧眼,他觉得有意思的,你一定也不要错过。关注[跟朱老师听],他会不定期给大家讲他心水音乐人的故事。 

 

 

 

  • [已注销] 2017-08-26 22:20:34
    DVC小迷弟路过。
请先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