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采访/刘心宇
不少人从《2015 香港大团诞生合辑》中收录的那首《I Can’t》初识 DAVID BORING 这个名字,乐队名很容易被误导为是个喜爱恶搞的谐星的形象,然而当你点击了播放按钮,暴戾、撕裂、邪恶等词语就一股脑的从耳膜钻到你的大脑中…………你可能会被吓到了,这跟你的想象完全相反,但已经捂住的耳朵又不由自已地慢慢打开,莫名沉浸在乐队的黑暗暴力美学中,因为他们高歌的正是你眼前不敢直视的败坏现实。
DAVID BORING 这个乐队名实则源于一本美国异色漫画《David Boring》,它讲述了主角压抑绝望的都市生活,看似是一个爱情故事,却四处带着末世暗喻,这正是乐队想表达的。DAVID BORING 深受朋克、后朋克、无浪潮、工业噪音等阴郁、躁动的风格影响,用不和谐的吉他噪音将压抑扭曲的轮廓撕开,沉重却又急躁的鼓和贝斯打击着每一寸美好的假象,最后再用厌世者自省地呐喊声填满整个空间。
今年4月,他们终于带来了乐队的首张全长专辑《Unnatural Objects And Their Humans》,在这张专辑中,乐队思考缜密,粉色的封套内包裹着40页的歌词本,主唱刘静在上面用鲜红的字迹写下注解,而极为成熟的编曲亦让人很难看出这是一支仅成立3年的乐队发行的首张专辑。
继上次备受好评的 DAVID BORING x EX-Punishment 联合巡演后,DAVID BORING 即将在2017年9月再次踏上大陆巡演的征程。借此机会,豆瓣音乐采访了他们。
DAVID BORING
刘静(主唱),张臻善JASON(吉他),戚俊(鼓),郑逸华(吉他),方惊(贝斯)
关于”David Boring”
你们的乐队名字来源于一部漫画《David Boring》,这部漫画讲的是什么故事?
JASON:《David Boring》是美国漫画家 Daniel Clowes 的一部长篇作品。故事叙述一个很平凡的年轻人 David Boring 过着百无聊赖的城市生活,直到他遇上了梦想中的最爱,却在不知不觉间惹来了杀身之祸。故事带着隐隐的末世暗喻,有一股异常的压抑和挥之不去的绝望感觉。David Boring 这个名字好像透露了平凡表面下的扭曲,便拿来当团名。
Daniel Clowes 的漫画《David Boring》
你们有首歌叫 Brian Emo,再加上乐队名 DAVID BORING……很容易被人误解成是一支喜欢恶搞的谐星乐队,很好奇你们有没有被 David Bowie 的歌迷误会过,尤其是 David Bowie 去世后。选答题:你们喜欢 David Bowie 吗?
戚俊:确是有次在乐队刚成立不久时的一场演出,其中一支乐队拿David Bowie 来作为引子去介绍我们。现在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乐风跟这种恶搞的笑话太不相衬吧。
JASON: 我们倒是很喜欢 Brian Eno 和 David Bowie,即使没有很在意的去研究,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我们。Before and After Science, Another Green World, Low, The Idiot(也算这是Bowie作品吧)等都是我们喜欢的专辑。
关于无浪潮
你们都是如何喜欢上后朋克、无浪潮这种“又黑又脏”的地下音乐的?在玩 DAVID BORING 之前你们在做什么音乐?
戚俊:刘静成为主唱以后,为乐队带来很多新的理念,也巩固了乐队风格走向,其中 no wave 元素就是之一。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摸索不同新的音乐种类,最后发现当你越走越远,你就越容易探索到适合和代表着你的音乐风格。说到底你是怎样的人,就会喜欢听怎样的音乐。而这种音乐类型正是我们情绪思想状态的体现。
JASON: 我们成员裡面只有方惊曾经玩过乐队,和我小时候接受过古典钢琴跟小提琴训练,其他人在玩David Boring之前都没有正式的乐队经验。方惊之前有一个自己的side project,没什么方向,有的是小曲儿只要还是摸索吉他声音的实验比较多。
经常有人说 No Wave 这个词只指代1980年左右的纽约后朋克圈子,它并不是一种风格,就算它一直作为一个风格延伸发展到了21世纪。你们对此怎么看?
刘静:对我而言 No Wave 代表的远超过一个受时代或国家拘限的场景,反而是描述了一群人对主流的厌恶而作出的反应。不只是对于声音的创造,更涉及到心态,当代文化。No Wave自身就是对当时流行的New Wave场景一种嘲讽式的对抗,并不是一种确切的风格。No Wave的场景和精神不是大家都在做一样的事,而是来自大家都对一些事 say no。是一种不在于追求答案,很虚无的状态。
延伸阅读:刘静应邀为 Absurd Creation 的 fan service 写的一篇关于七八十年代 Punk/Post-Punk 音乐的文章
你们每人都受到哪些音乐人和乐队的影响?五人平时听的音乐中,又哪些风格是某位成员喜欢却和其他队员完全没交集的?
方惊:最开始听 post punk 其实是 Carsick Cars 和 Snapline,最早在我爱摇滚乐某一期听到了中南海,就超喜欢吉他噪音,然后不久兵马司成立发了头三张,那时没有网银还是拜托人帮我北京买的。后来又听一些本地打口店最近进货的碟,李剑鸿什么的。然后就是到了香港认识了他们,DB的人听好多歌儿,Prolapse,Blonde Redhead,Trumans Water 什么的都是他们推荐的,很喜欢。风格完全没有交集大概是我很喜欢田馥甄吧…
刘静:不记得什麽时候开始会对”好听”的音乐抗拒,当身边朋友还在听 Maroon 5 的时候我已经在听 Joy Division,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等”难听”的声音。最喜欢 Noise, No Wave,Punk,Post-Punk,Industrial。近年开始上班后比较少听新的音乐,但会反复听自己喜欢的专辑,如Swans的《The Seer》,Pharmakon的《Bestial Burden》应该Loop 了不下500次,又例如有时同一首歌听第499次时突然会有新的意会,灵感。
戚俊:现在没有特别喜欢的曲风了,如果真的要选一个那就是 Punk 吧,虽然它涵盖面太广了。很欣赏其表现出来的美学,更重要的是背后的精神价值。影响我比较大的音乐人有 GG Allin, Unwound, Swans。有时也听 Hardcore Punk, Grindcore 之类比较暴力急躁的东西,但队友们好像不是特别喜欢。
郑逸华:我们都会有共同喜欢的乐队,好比如 Joy Division, Swans 等等。自己本身也喜爱 Noise Rock, Post-Punk 和 No-Wave,特别喜爱的有 Theoretical Girls, Uzeda 和 Birthday Party 等等 。风格没有交集的算是Metal吧, 是由最初朋友介绍后开始听起的, 直到现在还有时会听。
Jason:我很喜欢 Post-Punk, 跟大家一样 Joy Division, The Birthday Party, Public Image Ltd 等都是最爱。最喜欢的乐队是 Radiohead,他们是我听音乐的启蒙,每张专辑都返复聆听。也喜欢一些编曲精緻的乐队如 Durutti Column, Talk Talk等,古典的特别喜欢巴赫的小提琴或钢琴独奏。
关于首张专辑
你们的首张正式专辑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The Humans”、“The Machine”和 “Unnatural Objects”,从整张专辑的概念可以看出你们为这张专辑融入了很多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可以展开讲讲吗?
刘静:我觉得当代社会造成了我们这样的性格的人,然后 David Boring 首张专辑就是我们本着这样的性格的人冷冷地作为这个世界的旁观者所见到的事。专辑中每一首歌也有一个主题,而这些主题分别代表了我们觉得最迫切需要去记录下来的现像。
人物系列“The Humans”,以个别角色设定为出发点,去记载社会中某类被边缘化的人的故事。“The Machine”系列是探讨了社会框架,道德伦理等表面上孕育着社会的机制和价值,当中之崩坏和暖昧的邪恶,以及身处其中无可避免的妥协和无力感。“Unnatural Objects”就是在一个不正常的环景下孕育出来的”正常”。这三大个切入点因果互扣,而专辑中歌曲的排序和设定就好像一个个镜头指向不同的画面,用十二个章节去完整地说出一个令人极不舒服的故事。
DAVID BORING《Unnatural Objects And Their Humans》点击收听
收录于合辑《2015 香港大团诞生合辑》中的《I Can't》应该是你们最出名的一首作品,在你们的首张正式专辑《Unnatural Objects And Their Humans》中,你们对这首歌进行了重制。新版的更脏、更噪了,你们更进一步地走进了黑暗、暴力的世界。在这两个版本的之间隔了两年之久,是什么影响着你们造成这样的进化?在创作理念上有何发展变化?
JASON: 是唯一一首我们早期的作品有被包括在专辑内。《I Can’t》可以说是为DB找寻自己的风格奠下了基础。新的录音把我们想像的模样更传神地表达出来,中间长长的 Noise 是透过即兴的形式录制。
《I Can't》的歌词也是专辑内唯一一首出自我手笔(其他都是由刘静操刀),当时只是很直接地将心中的愤怒和屈闷都丢出来,现在看起来有点稚嫩了。倒是当其他歌曲都完成后,刘静将整个专辑的主题勾画了出来,让我们更加清楚了解我们的音乐想表达的意境氛围,这可能有助我们将新的传释投入到歌曲裡。
方惊:其实这首歌最早还有一个demo版,是由我混录的,非常粗糙,那个版本的乐器可能更接近我想要的声音。
在MV《Loosefuck》和《蚊》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一直在凌辱男人的主唱女王刘静,能否详细讲讲这两支MV的概念构思?《蚊》的英文名为何是《Men》?
刘静:没有特别分凌辱的是男人或女人,反正就是喜欢借拍mv为藉口凌辱队员(笑)。Loosefuck 主题很清晰,是对父权长辈(广东话:老屎忽)的一个泼辣的回应和挑衅。蚊的主题复盖较深入,歌儿中描绘的”邪恶”比较抽像却也更加不祥。MV用上带点玩味的轻暴力视觉元素去带听众进入一个潜意式,凝造一种隐隐感到不安但又不是易于辨式的邪恶和坠落。蚊的英文Men是一个中英并存的Word Play,用上将人类物化同时贬低至一个令人厌弃的害虫的直接比喻,有一个同时自嘲和控诉社会的扭曲意味。
DAVID BORING《蚊/Men》MV
你们的气质如此暴戾凶险,却使用粉色作为视觉上的主色系。包括上一张限量EP《Unnatural Objects》所使用的紫色,似乎都是较为暧昧的颜色,你们如何理解这两种颜色?
刘静:我们觉得比起黑色,不明所以地鲜艳的颜色更加危险和令人不安。你大概可以理解DB的美学为颜色鲜艳的昆虫一般;它们不是在邀请你去欣赏它们的漂亮,而是在对你发出一个不友善的警告。
关于香港音乐场景
国内地下音乐乐迷最为熟知的香港乐队莫过于 The Yours 和崇尚黑暗暴力美学的你们,几年过后,The Yours 改名为 Ex-Punishment,音乐也变得极度黑化。香港的社会环境给你们的音乐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JASON: 香港正在经历着巨变,也令我们在生活、工作每个层面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掣肘。这种骤变被一层糖衣包着,而你所珍惜拥护的一切在不痛不痒之间慢慢地溜走。这种灰蒙蒙的氛围是直接影响我们的创作,成为音乐的养分。
刘静:DB的音乐绝不是快乐,但也不是伤心,愤怒,绝望。反而是介乎于疯狂压抑和极端抽离中间这种难以形容的状态。我们透过声音文字,演出情绪去捕捉这种思绪,如带点暴力又神经质的现场演出,其实是捕足了高压状态下突然的撕裂。而不是很多人理解DB般,传统朋克中一腔热血的反叛和愤怒。
香港的地下音乐场景现在怎样?可以再为大家推荐几支香港乐队吗?
戚俊:因为种种原因,香港的 live house 经营环境变得困难重重,这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的洩气和挫折。老实说我们的音乐面向的群体还是比较小众的,与其抱怨没有人欣赏,不如找一些和我们志同道合的人创造一个场景出来。这里要特别推荐厂牌 Sweaty and Cramped,他们以DIY和庞克精神作为核心,吸引了一群为数不多,但却十分忠实的支持者。其实香港也有很多有才华的音乐人,我们喜欢的有意色楼,Ex-Punishment,同时他们也是影响了我们的乐队。
方惊:单论乐队我现在很喜欢 tl;dl,第一次听到是在荃湾一个工业大厦排练房的演出,完全没有攻击性但是整个人就进去了的那种感觉。
刘静:近年掘起的港产 Hip-Hop Scene, 如 Young Queenz, 火炭丽琪等。虽然不是我们喜爱的音乐类型,但十分欣赏他们足满挑衅性的创造力,与其埋怨自己城市没有多元的音乐场景,不如自己和朋友们弄一个圈子出来,活得任性又灿烂。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话题性特别高,我很庆幸香港还存在着这种会迫使主流正视的次文化。还有 Hong Kong Community Radio 和 Absurd Creation 等,都是非常小众但质素奇高的音乐平台。大家的创造力和对自身的高要求好像都是出于对社会/主流/独立圈主流声音的厌恶和失望,哈哈。
去年和前年你们分别与 Ex-Punishment 进行了国内巡演和日本巡演,有什么难忘的记忆?这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吸引你们的当地乐队?
DB全体:日本巡演每一个站的本地乐队都好棒,福冈的百蚊,Z/nz ,大坂的 fragile,还有东京有 Tadzio,两个女生戴面具,吉他和鼓玩的都很棒。场地方面,在超级华丽的 Trump Room 玩很难忘。北京 School 那场玩得最开心,很喜欢那种溷乱无序的氛围。
David Boring “Unnatural Objects and Their Humans” 全国巡演
09-01 @上步根据地(深圳)
09-02 @ SD Live House(广州)
09-15 @ Loopy(杭州)
09-17 @ 混凝草音乐节(上海)
09-18 @ VOX(武汉)
09-21 @ 坚果Live House(重庆)
09-22 @ Nu Space(成都)
09-23 @ School(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