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曲终,意味着新乐章的开始|关于纪录电影《坂本龙一:CODA》

一曲曲终,意味着新乐章的开始|关于纪录电影《坂本龙一:CODA》

1

 

 

文/童桢清

 

11月4日,关于坂本龙一的首部纪录电影《Ryuichi Sakamoto: CODA》(以下简称《CODA》)在日本悄悄地上映了。导演是曾经担任过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制片人的 Stephen Nomura Schible,这部电影也是他的影院长篇处女作。

 

作为当今世界知名的音乐家,从 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时期起,关于坂本龙一的纪录影像并不算太稀有。然而话不多的他对镜头始终有相当的抵触,这些影片没有做到从内面呈现给观众这位音乐人的世界。在看完《CODA》之后真的非常感谢导演能制作出这样一部作品,让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2012年开始到2016年的五年时间里,坂本龙一作为一名音乐人对音乐,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三个帅哥哥

 

从关于电影的采访里可以看到,坂本对于影像记录音乐家(抑或是对于任何将某个人物的生活刻意戏剧化)这一行为的抵触。YMO 时期大量的曝光率将他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成为了那个时期的音乐偶像。之后,随着他逐渐将音乐方向转变到电影配乐,而后移居纽约,坂本龙一的身影逐渐淡出了媒体的视野,剥离了日本本土贴上的“音乐才子”偶像标签,从热浪中抽身而去的他回到了沉浸于音乐创作的作者身份,并通过他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音乐与当今我们所存在的社会,自然和人类起始的关系。

 

 

这也是影片最基本的出发点。导演本人并不是 YMO 时代坂本的粉丝,这一身份使得影片可以客观地去呈现作为音乐人的他以及他通过对声音的探寻以及通过音乐想要传达给世界的信息。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实际上是被声音包围着的,虽然通常来说并不把它们理解为音乐。可是仔细听的话,这些声音是非常具有音乐性的。我想要将这样的声音带进自己的音乐之中。”

 

 

影片的开头,是311东日本大地震中被海啸肆虐的一片荒地。在这里的一所高中,坂本发现了一台经历了海啸的钢琴。被海水冲击淹没的钢琴已经无法弹奏出标准的音阶,被遗弃在灾难现场的它的时间仿佛永远停留在了6年前那个黑暗的午后。 坂本仔细地拿着电筒端详着这位“逝者”,在他的手指落在落满灰尘,凹凸不齐的键盘上时,钢琴发出的声音如同从死亡中传来的呼喊,空洞,绝望,孤独。他触摸着钢琴的身体,听着它发出的声音,感受着自然摧毁人类时那种无助和绝望。

 

坂本龙一聆听着这台经历了海啸的钢琴

 

311东日本大地震,这一天无疑是改变坂本龙一的一个节点。他在一年之后出现在东京国会厅前的反对改宪游行中,当时因为被诊断出癌症的他停止了一切工作,但是对社会的关注让他站到人群中,拿着喇叭呼喊:反对核能开发。在片中他说道:“装作没有看见,我做不到”。除了东日本大地震之外,影片还聚焦了其他几个改变坂本音乐理念的事件。包括2001年的911事件,当时已经居住在纽约的他近距离目睹了悲剧的发生,从那时起他开始意识到世界的和平对音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自那时起,他开始更多地去关注社会问题,用音乐思考人和自然。

 

 

“音乐的文化,没有和平是做不到的。”

 

 

身穿防辐射服站在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区的坂本

 

与当今人的存在息息相关,影片呈现给观众的,关于坂本音乐世界的另一个关键词,则是科技和自然的关系。对科技的抵触一直存在于坂本的意识里。包括提及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后之后的东京,伴随着现代都市化拔地而起地摩天大厦,现代科技以超过人类掌控的速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80年代 YMO 率先将电脑用于音乐创作,甚至做到了极端地将演奏者置于被电脑程序奴役的地位。技术带来了我们现在所听到的音乐。钢琴,这一近代音乐里程碑式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之一。对于坂本来说,把生长于自然的树木按照人类自己创造的音乐规律切割粘合在一起的钢琴,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而琴键发出的每一个声音,则充满了树木挣扎的呼喊。他坐在自己的家里,手摸着钢琴说道:“钢琴发出的声音,是短暂的,不论如何都会消失。与钢琴相对的,也许存在着永恒的声音。大概我内心始终怀揣着对永恒之音的憧憬吧。”

 

在森林里采集声音

 

对声音的追求,贯穿于2000年之后坂本的创作之中。他到非洲拜访人类最古老的村落,到北极去采集先于人类出现的冰川的声音,脚踏在森林里落叶之上柔软窸窣的声音,院子里雨滴的声音,透过窗户传来的街道熙攘的声音,琴弓摩擦镲片的声音(巧的是在池田亮司京都舞台演出的时候出现了同样的创作方式)。这些采样,连同着它们的空间和时间进入到了坂本龙一的音乐世界,营造出不同于传统歌曲结构的,极富变化维度的全新音乐。在新专辑《async》中,自然与人工的相对成为了一大主题。自然的,analog 的,有机的声音在更为广阔的维度内延绵地流淌,相较之下,钢琴,合成器,电视显像管等人工的声音则作为不规则的,断续的噪音出现,最后两者都归于时间这一无限的虚无。

 

 

《CODA》也提供给了观众理解《async》的途径。时隔8年之后的这张新专辑,是被坂本本人形容为“喜欢到不想要和别人分享”的一部作品。除了上文所说的对现代社会、自然和声音的思考,藏在整张专辑的文脉中的,还有坂本龙一对电影,尤其是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热爱。对塔科夫斯基的喜爱光是从取自塔科夫斯基同名电影的曲子“solaris”就可以一览无余了。在构想新专辑之初时,坂本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像塔科夫斯基电影里的音乐里一样”。对每一处声音的极致追求,保留声音原生状态中最自然,最纯粹的状态,更有一种将有限的声音投入无限的时间河流之中而诞生的全新音乐之感。

 

塔科夫斯基的电影《飞向太空》

 

 

“电影里的音乐其实非常不自由的。但正是因为它的“不自由”反而让我觉得很刺激。因为那里蕴含着迄今为止自己还没有尝试过的可能性。”

 

 

对电影的热爱从孩童起就伴随着坂本龙一的生活。影片中在他纽约的家里,电影DVD摆在书架上,成堆堆在录音室桌子上。从《战场上的圣诞快乐》开始电影配乐,坂本龙一先后为贝托鲁奇,施隆多夫,阿莫多瓦,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等导演制作电影原声。作为一名影迷的他似乎一直在探寻音乐和影像/空间/时间的关系。2000年之后,从以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的《Chasm》(2005)和09年的《out of noise》两张专辑可以看到他将在电影原声中将这样的探讨带入了个人的音乐创作之中。《async》便是一张处于这样姿态延长线上的作品。音乐不仅仅是作为烘托气氛挑动情绪的工具,而是作为作品世界整体的部分而存在。这一点上,坂本龙一喜欢的电影导演塔科夫斯基是如此,阿彼察邦也是如此。《async》并不是一张适合一边工作一边可以打开来听的专辑,它创造出的沉浸式听觉体验非常像一部电影。这一次坂本试图用音乐去感知世界,也是他试图接近永恒之音的尝试,用人短暂断续的生命去面对自然世界内流淌的无限广袤的时间。

 

今年4月,坂本在纽约的 Park Avenue Armory 进行了一场新专辑的私人演出

 

《CODA》非常难得地呈现给我们《async》创作背后的片段。镜头走进了坂本龙一的家中,追随着坂本寻找声音的身影,我们也可以得以听到当时他所听,观他所见。这一次坂本没有抗拒摄像机,非常坦诚地讲述着他五年时间内所经历的变故,内心想法的改变和音乐创作时的情景。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我们这一次能够接近他的内面,以近距离的方式直观着这一位音乐人的世界。

 

而“CODA“这一原本用于乐谱中表示乐曲之终章的词,在影片逐渐展开之中也有了新的释义。在坂本难掩兴奋之情地告诉镜头对面的人:新的工作又来了的画面之后,影片落下了帷幕。一曲曲终,则意味着新乐章的开始。

 

 

相关链接

 

《Ryuichi Sakamoto: CODA》官方网站

《CODA》豆瓣条目

坂本龙一《async》专辑收听

 

 

关于作者

 

童桢清,爱好电影和音乐,目前留学日本大阪。面包爱好者,甜食血脉继承人。

 

 

阅读更多

 

你们都爱坂本龙一,我更爱细野晴臣

 

请先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