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我更喜欢原版,改编那一版纯粹是为了文化输出。。说说为啥:原版歌词这精炼地讲故事的方式,高级啊!(以下纯个人观点)
故事梗概:抗战期间,北平沦陷,一位京剧演员被迫给日军演出,伺机将戏院烧掉,与观戏的日军同归于尽。(纯属虚构,大家不要纠结)
重点是歌词如何讲好这个故事的:
戏一折 水袖起落
唱悲欢唱离合 无关我
扇开合 锣鼓响又默
戏中情戏外人 凭谁说
主歌第一部分,交代主人公,和“戏子无情”的舆论导向。主人公是不认同这种说法的,但是ta没有争论(只是用行动证明心意,看后面)。
惯将喜怒哀乐都融入粉墨
陈词唱穿又如何 白骨青灰皆我
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
位卑未敢忘忧国 哪怕无人知我
前两句是沦陷前,无所谓的态度,就是捧场做戏,生死皆是虚妄;后两句是沦陷后,不忍看真实的死亡,同胞的苦难,故生出“未敢忘忧国”的想法。主人公重要心理成长发生了。
台下人走过 不见旧颜色
台上人唱着 心碎离别歌
情字难落墨 她唱须以血来和
戏幕起 戏幕落 谁是客
副歌部分,开始给日军表演,“不见旧颜色”指观众变了,从老北平的票友,变成了穿黄色军装的人;台上人心碎,不只是戏剧悲情,更是演员心里难过。“情”戏里是爱情,戏外是家国情,都是无法书写,无法表达的,只有牺牲自己,用生命去唱和!“谁是客”自问下面坐着的是客吗?不是啊,是仇人!悲哀痛苦刻画到了极致。
你方唱罢我登场
莫嘲风月戏 莫笑人荒唐
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
道无情 道有情 怎思量
最后这一段,是戏院已经起火了,戏还在唱,但是场面一度混乱,主人公内心的悲愤已经转化为复仇的力量——
“你方唱罢我登场”说的是战败的国军撤离北平,既然军队抵挡不了敌人,那我们平民百姓就来对抗。
别看我唱的是春花秋月、情情爱爱,我心里想的是家国;也不要笑我这样牺牲无意义,是发疯。除了伤春悲秋之词,我也唱家国兴亡。如今你要说“戏子无情”吗?究竟谁有情、谁无情,这真难说啊!
个人认为最后这一段唱法上应有明显改变,因为情绪大大不同了,但是目前还没有听到非常契合的演绎,各位大师们加油,我只能说说不会唱。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