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 袁智聰
Post Date : 2009-03-29
90年代中期,德國Krautrock元老樂團「浮士德」Faust正式復活,展開重組活動,當年毋庸置疑是一件叫所有Krautrock迷為之大呼雀躍的事。
畢竟過去Faust的歷史,與其居功厥偉的音樂成就,全都只是屬於70年代。Faust的傳奇性,就是在1971年成軍、75年解散的他們,只有維持了短短頭尾五個年頭的音樂生涯而已,但卻為當時德國的Krautrock流派留下重大的影響力;而對於在80年代才認識到他們的我而言,Faust乃猶如一個傳說中的名字。經歷過接近二十年的空白期,樂團的音樂故事才得以在90年代中旬延續引伸下去。
Faust在1994年間宣佈重組,並在1995年底發表了交由紐約市前衞音樂奇才Jim O’Rourke監製的回歸專輯《Rien》時,唱片固然是教大家如斯引頸以待而來。當年在香港怎也買不到此專輯,我那張是當時在東京的Rough Trade所購買的,頓時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
Faust重組了十多年,早已遠超過他們在70年代的合作年期,復合後的他們亦經過多番的變陣改組,而其產量也蠻豐富。
《C'est Com...Com... Compliqué》是Faust 的2009年新作,也是樂團的第九張官方錄音室專輯。原裝成員Werner "Zappi" Diermaier和Jean-Hervé Péron,加上來自法國Post-Rock樂隊Ulan Bator的Amaury Cambuzat,便是現今Faust的三人陣容。
他們來自Wümme
Faust是70年代初葉在德國觸發起Krautrock運動的其中一支奠定性樂團,當年以位於漢堡與畢萊梅之間的鄉郊小鎮Wümme為基地的他們(亦有被視為來自漢堡),最為前衞搖滾樂迷所津津樂道,是Faust通過迷幻Free Rock、電聲學實驗拼貼以及其達達主義概念所打造出其Krautrock風格,他們在1971年發表的首張同名專輯《Faust》已見證了他們這種別樹一幟的音樂路線。
Uwe Nettelbeck是Faust的幕後軍師(他已在2007年因癌病逝世),他不僅是樂隊的伯樂、唱片監製與企劃,甚至Faust也是由他撮合而成(成員本是來自兩支不同的樂團)。
Faust的典故之一,是樂團那所由鄉村學校改建而成的私人錄音室Wümme Studio(由樂隊所屬唱片廠牌Polydor提供資金),當年Faust便在這裡孕育激發起他們無窮的前衞不羈破格意念,與履行Studio-as-instrument的錄音室實驗。其御用錄音師Kurt Graupner亦固然功不可沒,沒有他為樂隊訂造設計的「黑盒」Effect Box,Faust的樂曲也不會充斥著種種奇異聲響而來。
樂隊的首張專輯《Faust》(其印上X光手掌絲網圖案的透明封套配透明膠唱片之美輪美奐型格設計又是他們另一前衞典故)、高度折衷性的第二張專輯《So Far》(1972年)、天馬行空瘋狂拼貼的第三張專輯《The Faust Tapes》(1973年),以及與美國Avant-Garde音樂家Tony Conrad合作的《Outside The Dream Syndicate》,全都在Wümme Studio誕生。來到2000年底,Recommended廠牌為Faust出版了《The Wümme Years 1970-1973》這套Box Set,正是他們在這個時期的作品全集。
英倫攻略
Faust在70年代得以成功衝出德國,因為他們其後被新成立的英國廠牌Virgin Records羅致,與Tangerine Dream先後成為這所由Richard Branson開設的新晉獨立廠牌之開荒牛德國Krautrock樂團(早年的Virgin以出產Prog Rock見稱)。《The Faust Tapes》為他們首張在Virgin旗下的出品,專輯當年還以48便士的單曲價發行,以助促銷。
隨著Faust與Polydor脫離賓主關係,Polydor亦收回Wümme Studio。然後樂隊的第四張專輯《Faust IV》,被帶到英國的The Manor Studios灌錄(同期在Manor錄製的還有Virgin頭號樂手Mike Oldfield的首張專輯《Tubular Bells》),也是他們首張並非在其自家錄音室Wümme錄製的唱片。在不一樣的環境與器材下,故《Faust IV》亦被指為失去了他們以往的實驗氣息。
也因為Faust跟Virgin的合作不愉快,拒絕為他們出版樂隊的第五張專輯,唱片胎死腹中,那亦將樂團推向瓦解收場。然後Faust便進入了漫長的沉睡期。
甦醒與活躍
沉寂接近二十年,Faust終告甦醒——原裝成員Werner "Zappi" Diermaier、Jean-Hervé Péron、Hans Joachim Irmler在1994年間正式將Faust重組,對於這隊Krautrock先鋒來說是一個新的開始。
對比起一眾在90年代復活的德國Krautrock元老樂團,Faust似乎是最為持續性合作的一隊。然而重組後的Faust,也未見穩定。先是Péron在1997年離隊,隨之是看到由Zappi和Irmler與新成員所構成的新陣容——直至2004年。跟著到Irmler退出,然後Zappi找Péron歸隊再重組一隊「新Faust」,二人再加上Amaury Cambuzat,便是現今Faust的鐵三角。
縱使自復合以來他們也經過多次改組變陣,但這十多年來Faust的而且確不斷有演出與有新唱片面世,活躍度極高。尤其踏入二千年後,Faust可謂處於蠻多產的狀態,除了錄音室專輯外,還有現場演出專輯、DVD影片、Box Set、Remixes、Re-issue等出品;同時他們又偶有對外的合作,比如2004年美國新澤西Avant Hip Hop組合Dälek合作的《Derbe Respect, Adler》專輯,抑或2007年底發表與英國噪音團體Nurse With Wound合作的限量發行的《Disconnected》專輯。重組後的Faust儼如火麒麟。
歌曲原貌
在我心目中,Faust重組後最優秀的專輯,是1999年的《Ravvivando》,然後便到今次的《C'est Com...Com... Compliqué》。兩者的出版日子剛好相隔了十年,當然樂團陣容也大為迴異(不變的只有鼓手Zappi一人),所以那大可視為Faust在不同時期的代表作。
回顧前作《Disconnected》與的Nurse With Wound合作,那其實是把其歌曲交由他們的Steven Stapleton和Colin Potter作加工Remix詮釋處理而成。現在《C'est Com...Com...Complique》所收錄的,正是這批由Tobias Levin在漢堡Electric Avenue Studio灌錄的歌曲之原裝版本。
在《C'est Com...Com... Compliqué》裡,我們繼續可以找到多首扣人心弦、盪氣迴腸的Krautrock樂曲,如開場曲〈Kundalini Tremolos〉已彰顯到這點,而向意大利古典作曲家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致敬的〈Bonjour Gioacchino〉、〈Accroché à tes Lèvres〉、〈Ce Chemin est le Bon〉亦如是;而長達十三分鐘的主題曲〈C'est Com...Com...Compliqué〉更漸漸由撲朔迷離而推至漫天無際的即興Space Rock局面。與此同時,也有大玩人聲Chanting實驗的〈Stimmen〉。
重拾溫婉Acoustic
昔日Faust的特別之處,是陣中既有主力電聲實驗的團員,也有主力Song-Oriented寫歌的唱作人,從而形成樂隊的雙重性格。反而重組後的他們,卻顯得較單向性。
而《C'est Com...Com... Compliqué》之驚豔,是Faust竟重拾回他們的Song-Based與Acoustic化的一面,帶來是兩首溫婉美麗的半Acoustic作品〈Petits Sons Appétissants〉和〈Lass Mich〉,前者縈繞心頭且美不勝收,後者詩意冷靜,這是近年Faust難得地悅耳動聽的歌曲——其實他們以往也偶有這樣的Acoustic之音,別忘記其1972年專輯《Faust So Far》的一首木結他小品〈On The Way To Abamäe〉吧。
今天Faust的主唱與朗讀一職都落在後輩Amaury 身上,他來自法蘭西嘛,也是何解堂堂一隊德國Krautrock老祖,在《C'est Com...Com... Compliqué》裡的都是法文歌來。
FAUST 浮士德.浮生路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