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 袁智聰
Post Date : 2009-02-14
我最初接觸到英倫獨立音樂,是80年代的事。那時的英倫獨立之音,大多數都是籠罩著一股灰沉鬱結的情緒,當期時在香港被冠以「低調音樂」之稱。後來才理解到,這是英倫Post-Punk音樂運動自70年代末爆發以來所遺留下的音樂氛圍。背景是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任英國首相的年代。
而毋庸置疑,作為70年代末英倫Post-Punk運動的舉足輕重領導性樂團,Joy Division這個來自曼徹斯特的傳奇性名字,當年猶如留下了重大的奠基石,日後承受著他們影響的樂隊可謂有如恆河沙數、不計其數。
來到二千年世代,若干年前有所謂Post-Punk復興運動興起。然而似乎對於新一代的樂迷甚至是音樂傳媒來說,凡舉要是來得帶著多少闇黑孤絕疏離蒼白情緒的Post-Punk式音樂,都非要用上Joy Division作出比較不可,彷彿除了Joy Division之外,便想不到更貼切的Post-Punk典故作比較。
英國倫敦三人樂團White Lies跑了出來,年初時已被點名為2009年備受注目的焦點新晉樂隊云云,其首張專輯《To Lose My Life…》早前登上了英國排行榜冠軍。沒錯,他們身上的而且確流著是源自Post-Punk音樂的血脈,其歌曲也見黑暗悲觀蒼白,但可以說White Lies的聲音跟Joy Division卻毫不相似。
要拿個比較作相提並論的話,White Lies最為叫我聯想起,是利物浦Post-Punk名團The Teardrop Explodes的主將Julian Cope,以及早期的Tears For Fears。
不是新Joy Division
二千年世代的樂隊當中,倘若當年美國紐約市的Interpol是所謂的「新Joy Division一號」,英國伯明翰的Editors是「新Joy Division二號」。好了,那麼當今天White Lies的音樂,感覺上又是來得跟Interpol及Editors為一脈相承、仿如同出一徹的話,按此推論,White Lies就是「新Joy Division三號」嗎?
答案是:不!
其實要是你真正深受過Joy Division的洗禮,參透其感染力與黑色美學是甚麼的一回事,體驗到Ian Curtis在歌曲裡投射出分崩離析與壓抑鬱結,甚至監製Martin Hannett為他們所營造的疏離的音響空間,而肯定Joy Division的音樂是絕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那麼你便不會隨便套用上「新Joy Division」之說法。
沒錯,他們在好幾首歌曲裡的悲觀主義、他們所彰顯出的Post-Punk音樂肌理,以至一手緊密的鼓擊,某程度上不難作出對Joy Division之聯想。但實情是在White Lies身上乃談不上有太濃烈的Joy Division影子。最重要是主唱兼結他手Harry McVeigh的嗓音與所演繹出的曲調,跟Ian Curtis為兩碼子的事。
反之,當我首次聽到White Lies的音樂,已認定Harry乃唱得相當之酷似Julian Cope,他們所寫的旋律與搶耳Chorus亦較接近Julian Cope的歌曲;當他們傷感的歌曲激情起來時,Harry又唱得宛如Tears For Fears的Roland Orzabal般。
問題是這個年代又有幾多年輕樂迷會追聽Julian Cope及Tears For Fears,而得悉彼此的近似之處呢?情況就像當年紐約樂隊Interpol的樂風明明是似十足另一曼城Post-Punk隊伍The Chameleons,但全世界還是只管說他們是「新Joy Division」吧。
走向黑暗與改組
由Harry McVeigh與低音結他手Charles Cave及鼓手Jack Lawrence-Brown一行三人所組成的White Lies,他們從少已認識。White Lies前身喚作Fear of Flying,樂隊在Stephen Street(The Smiths / Blur)監製下,先後於2006年於Young And Lost Club廠牌旗下出版過兩張Double A-Side單曲〈Routemaster / Round Three〉和〈Three's a Crowd / Forget-Me-Nots〉。
然後他們有感到裹足不前,故決定在07年秋天宣佈Fear of Flying之死亡,暫休後繼而改組成White Lies,樂隊也由舞曲化的Indie-Pop路線而走向較黑暗的聲音,即所謂的Post-Punk之音是也──〈Unfinished Business〉就是他們的第一首哀傷灰沉氣氛的歌曲,也是Harry、Charles Cave和Jack在創作上的轉捩點之作,其聲音上開始呈現著陣陣Cult味。
而由Fear of Flying改名White Lies之決定,因為他們已是一支截然不同的樂伍。
經過在Chess Club廠牌出版的〈Unfinished Business〉,以及轉投昔日The Cure所屬的Fiction Records之後所發表的〈Death〉和〈To Lose My Life〉等單曲之後,White Lies亦接著帶來了由Ed Buller(Suede / Pulp)和Max Dingel聯手為他們監製的處男專輯《To Lose My Life…》。
利物浦後崩之音
聽罷《To Lose My Life…》,我發覺White Lies的有趣之處,是他們所吸納的Post-Punk神髓,是來自利物浦那種帶有迷幻味的後崩之音,而多於曼城或倫敦的。經過重灌的〈Unfinished Business〉,那仍可尋見昔日The Teardrop Explodes與Echo & The Bunnymen等利物浦樂隊的迷幻色彩,Harry唱得肉緊時不是聽似Tears For Fears的Roland Orzabal嗎?當然,近期單曲〈To Lose My Life〉的中快板Post-Punk曲風,是最叫我直接對The Teardrop Explodes / Julian Cope的聯想。
無疑,談電休克療法的〈E.S.T.〉(Electric shock therapy)抑或〈From The Stars〉那由緩緩幽悒鍵琴氛圍與沉重鼓擊帶出的前奏,也許可以說是來自Joy Division的〈Atmosphere〉,但再聽下去又不是這回事。而〈Fifty On Our Foreheads〉的低迴憂傷情緒,那聽似早年在《Power, Corruption & Lies》的New Order而多於Joy Division呢。
80年代低調情懷
唱道“Everything has got to be love or death”的〈Death〉來得不死亡沮喪,反而低調Post-Punk得來卻有著80年代流行樂的細密旋律。而快板〈Farewall To The Fairground〉已不獨叫我想到The Teardrop Explodes,甚至是好比David Bowie的〈Ashes To Ashes〉以及Duran Duran的新浪漫之音。
再聽《To Lose My Life…》裡最後兩曲〈Nothing To Give〉和〈The Price Of Love〉,你正正可以細味到他們如何似十足Tears For Fears在《The Hurting》這張1983年慘白悲情經典時期的聲音,Harry McVeigh也唱得份外激情肉緊。好一份80年代的英倫低調情懷。
如果你是很喜歡White Lies的新一代的年輕樂迷,我推薦你找回Julian Cope及Tears For Fears的唱片重溫吧。
WHITE LIES 黑黑的白
|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white lies love lockdown(澄樂復得)
white lies love lockdown(澄樂復得)
Death这首3分33秒开始那段太喜欢了(vip1900)
这几期的NME(肉泥)
想买的快下手~~~(肉泥)
( ⊙ o ⊙ )啊!
thx you taught me a lot……8】
Tears For Fears 只听过women in chains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