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的是网络来源的,只有编号,没有曲目名称,在网上搜索之后也没有找到相应的目录,因此,经过个人调整现发布如下:
01《琵琶记-南浦》[谒金门]
02《琵琶记-南浦》[尾犯序]
03《琵琶记-南浦》[前腔]
04《琵琶记-南浦》[前腔]
05《琵琶记-南浦》[前腔]
06《琵琶记-南浦》[鹧鸪天]
07《琵琶记-辞朝》[入破第一]至[出破]
08《琵琶记-辞朝》[啄木儿]
09《琵琶记-辞朝》[黄门赋]
01《长生殿-定情》[古轮台]
02《长生殿-惊变》[粉蝶儿]
03《长生殿-惊变》[泣回颜]
04《长生殿-惊变》[石榴花]
05《长生殿-惊变》[泣回颜]
06《长生殿-惊变》[斗鹌鹑]
07《长生殿-惊变》[扑灯蛾]
08《长生殿-惊变》[上小楼]
09《长生殿-惊变》[扑灯蛾]
10《长生殿-惊变》[尾声]
01《长生殿-闻铃》[武陵花](上)
02《长生殿-闻铃》[武陵花](下)
03《长生殿-闻铃》[前腔][尾声]
04《长生殿-哭像》[端正好][滚绣球]
05《长生殿-哭像》[叨叨令]至[幺篇]
06《长生殿-哭像》[上小楼]
07《长生殿-哭像》[快活三][朝天子]
08《长生殿-哭像》[四边静][四煞]
09《长生殿-哭像》[三煞]
10《长生殿-哭像》[二煞]
11《长生殿-哭像》[煞尾]
01《牡丹亭-游园》[绕地游]至[尾声]
02《牡丹亭-惊梦》[山坡羊]
03《牡丹亭-惊梦》[山桃红]
04《牡丹亭-惊梦》[山桃红]
05《牡丹亭-惊梦》[绵搭絮][尾声]
06《牡丹亭-寻梦》[懒画眉]
07《牡丹亭-寻梦》[忒忒令]
08《牡丹亭-寻梦》[嘉庆子]
09《牡丹亭-寻梦》[豆叶黄]
10《牡丹亭-寻梦》[玉交枝]
11《牡丹亭-寻梦》[江儿水]
12《牡丹亭-拾画》[颜子乐]
13《牡丹亭-拾画》[千秋岁]
14《牡丹亭-拾画》[锦缠道]
15《牡丹亭-拾画》[二郎神][集贤宾](残)
01《玉簪记-琴挑》[懒画眉]
02《玉簪记-琴挑》[朝元歌][前腔]
03《玉簪记-琴挑》[前腔]
04《玉簪记-琴挑》[前腔]
05《玉簪记-问病》[山坡羊]
06《玉簪记-秋江》[小桃红]
01《孽海记-思凡》[诵子]
02《孽海记-思凡》[山坡羊]
03《孽海记-思凡》[采茶歌]
04《孽海记-思凡》[哭皇天]
05《孽海记-思凡》[风吹荷叶煞]
06《孽海记-思凡》[尾声]
01《渔家乐-藏舟》[山坡羊]
02《渔家乐-藏舟》[前腔]
03《铁冠图-刺虎》[端正好]
04《铁冠图-刺虎》[脱布衫][叨叨令]
05《牧羊记-望乡》[园林好][前腔]
06《牧羊记-望乡》[江儿水]至[川拨棹]
07《牧羊记-望乡》[画眉序]
08《雷峰塔-断桥》[山坡羊][前腔]
09《雷峰塔-断桥》[五供养]
10《雷峰塔-断桥》[金络索]
01《慈悲愿-认子》[逍遥乐]
02《慈悲愿-认子》[梧叶儿]
03《西楼记-玩笺》[集贤宾]
04《西楼记-玩笺》[二郎神]
05《荆钗记-男祭》[新水令]
06《荆钗记-男祭》[折桂令]
07《荆钗记-见娘》[江儿水]
08《千忠戮-惨睹》[倾杯玉芙蓉]
09《金雀记-乔醋》[太师引]
10《紫钗记-折柳》[寄生草]
附:于网上找到关于该专辑问题的评论,摘录如下:(转自凉栈-西凉的博客)
1.《铁冠图·刺虎》,目录上是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实际为端正好和脱布衫,而且多出一个端正好唱两遍的音频;
2.《牡丹亭·拾画》“二郎神”:“并不见祥云半朵,(嗳)也非是嫦娥”有些唱破,于是在念白“难道是人间女子不成?”后,重新从“并不见祥云半朵”唱起,接念白,接“这画跷蹊,叫人难揣难摩”,接下念帧首诗,下面“集贤宾”一曲,只唱了“蟾宫哪能得近她”一句,下面一句刚唱了“怕”字,就结束了。
3. 与目录相比,少了如下3支曲子:
《红梨记·亭会》“桂枝香”;《长生殿·絮阁》“喜迁莺”;《荆钗记·见娘》“刮鼓令”
不知道是不是赶进度接连录唱段的缘故,不是每支曲子都力求完美。《藏舟》第二支“山坡羊”“望不见帆樯在江上转”,“转”字,笛子和唱稍微脱笋了;《惊变》第一支“泣颜回”,女声唱“鸳鸯蘸眼”,“蘸”字出口比笛子早得略多了些。也有一些曲子声音听着比较累了。
鸣谢疯子供源,香橙协助整理目录
毛伟志昆曲唱段选曲目目录
|
好东东,谢谢!
“网络来源”是指什么?
《毛伟志昆曲唱段选》8张CD+2张DVD,200元。极耐听,口法相当严谨,是很好的昆曲教材,也是很好的唱段欣赏。
不过却有几个明显的剪辑问题:
1.《铁冠图·刺虎》,目录上是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实际为端正好和脱布衫,而且多出一个端正好唱两遍的音频;
2.《牡丹亭·拾画》“二郎神”:“并不见祥云半朵,(嗳)也非是嫦娥”有些唱破,于是在念白“难道是人间女子不成?”后,重新从“并不见祥云半朵”唱起,接念白,接“这画跷蹊,叫人难揣难摩”,接下念帧首诗,下面“集贤宾”一曲,只唱了“蟾宫哪能得近她”一句,下面一句刚唱了“怕”字,就结束了。
3. 与目录相比,少了如下3支曲子:
《红梨记·亭会》“桂枝香”;《长生殿·絮阁》“喜迁莺”;《荆钗记·见娘》“刮骨令”;
不知道是不是赶进度接连录唱段的缘故,不是每支曲子都力求完美。《藏舟》第二支“山坡羊”“望不见帆樯在江上转”,“转”字,笛子和唱稍微脱笋了;《惊变》第一支“泣颜回”,女声唱“鸳鸯蘸眼”,“蘸”字出口比笛子早得略多了些。也有一些曲子声音听着比较累了。
另外,稍觉遗憾的是不点板,固然是曲家的简净风格,不过对跟学者自己数板眼有些不便。
------------------------------------
重看两张DVD的口法讲座,又发现问题。
1.“褪”字,竟以属“机微”韵,尤其发人笑者,第一遍示范“一番花褪”这句,“褪”字唱“tun”无误;然后讲解说:这字是机微韵,收“i”。随后再次示范这句,就唱“tui”了。
2.“雁”字,称其属满口“姑模”韵。然后示范唱“长空孤雁”,“雁”字强调唱“i--m”。
这两处差错,皆令人难以索解。第二处错,或者原想以“长空孤雁”的“孤”字为例,结果错看到“雁”字上了,然而唱得出“i--m”而不觉异样,也让人想勿落。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