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能清楚地听见来自心灵的声音,他们依着那声音作息,这种人最终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说。”这是《燃情岁月》开篇的第一句话。
很早之前就看过这部片子,广袤的农场上的四季更迭,坡下河流在夕阳里的光辉,群马奔腾荡起的旋风里裹卷着野草的芳香……这些画面成就了所有的淳朴和浪漫,也成就了我心中真实的宁静。我不知道居然真有一部影片可以完美的绘出我心理久存的梦境。
就像一本好书所能带给读者的一样,一部经典的片子往往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带给不同的观众他们心理最渴求的东西。时间抹刹了原本清楚的痕迹,也许是两年吧,我对于《燃情岁月》的记忆只停留在了那个梦境里。没错,我只是贪婪的把当时最渴求的东西留了下来,但也许它本身具有更深刻的主题和意义?不管怎样,我放弃了她们。
尽管如此,那句开篇的引言还是在我的大脑里储存下来,虽然我当时还不完全明白它的意义,但这句话语言本身的逻辑冲击力已经足够达到效果。因此当一位朋友在留言里提起这句话时,还是掀起了我记忆的波澜,想起这部当时曾让我余影绕梁三日的片子。
一样的田园美景,一样优婉的旋律,可这次的重温却带给我完全不同意义上的思考。有人说成长的本质就是庸俗化。如果说生存的必须就是服从,那么这实在是对法律和道德最好的诠释。大众的共生导致了纪律出现的必然,而服从纪律就成了每个成熟的个体所必须遵循的生存法则。每个人都拥有过“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所以也必然有舍弃她们而带上责任的一天,就在我们面对了责任的那一刻,服从也随之而来,服从于法则,服从于大众的口味,于是我们成长了,我们庸俗化了,我们生存了下来……
这一切看来是如此的逻辑清晰顺理成章,以至我们在迷失了自己的同时还可以心安理得。“有些人能清楚地听见来自心灵的声音,他们依着那声音作息……”当我再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一切都明晰起来,因为我明明看到了自己的恐惧,每个人的恐惧。“所有的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自我的解放!——罗素”,有谁可以永远的战胜恐惧而勇于直面本心?无疑,这些人是可以清楚的听见来自心灵声音的人,可以真正获得自由的人。
其实一切的症结就在于“责任”。片中的主人公是个真正无所畏惧的勇士,他无时不遵循心灵的声音,他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同时,他也失去了他所爱的人,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家庭。因为他放弃了责任。每个人都有选择他生活的权利,但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的放弃。他,选择了自由。
我们呢?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选择了吗?我们到底是因为“责任”而选择了服从,还是因为懦弱而无力抗争,亦或我们的本心就是庸俗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后一种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他无需费力思考也无需作出选择就可以两面都达到满意。可事情总是这样充满玄妙,这种人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幸福,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缺乏品位判断的能力。所以,首先的问题是,你选择了吗?我没有,至少现在我还没有清楚的听见心灵的声音。在一切激情燃烧的尽头,在一切罪恶和爱起源的地方,在这最近又最远的地方……
有些人可以清楚听到来自心灵的声音
|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毕业典礼上再次听到……([已注销])
燃情岁月原声大碟试听(瓜)
不错。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