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音乐
搜索:
音乐人
专题
排行榜
分类浏览
乐评
豆瓣FM
歌单
2024年度榜单
不如歌唱
表演者:
阿乐
专辑类型:
专辑
介质:
CD
发行时间:
2015-10-29
出版者:
美乐帝
豆瓣评分
暂无评分
想听
在听
听过
评价:
写短评
写乐评
加入豆列
分享到
推荐
简介 · · · · · ·
不如歌唱/白灵
诗是语言的花朵,鲜艳者可以夺目,但只有配上音乐、或使之发出声响,人们才易闻到从花心飞出去的香味,深入体内,骚扰我们正经八百的理智,触动我们易感易碎的灵魂。
没有人对现状是满足的,站在小眾这一边的诗人,对於拥有眾多人口的音乐是羡慕的。不论古诗或新诗都一样,最常见到的现象是:看不如读,读不如吟,吟不如歌。尤其到了后现代,音乐不知不觉就掌制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大片江山。本来应该是「诗為乐心,声為乐体」,那是在诗与歌合作愉快的古代,但现在的新诗讲究自由、又不爱用押韵,要谱入曲中,对作曲家而言难度极高,歌离诗而去,都已成了宿命。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文心雕龙》就说:「夫乐本心术,故响浹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正指出音乐的力量可以沁透肌肉深入骨髓,诉诸直觉、深入掌管感性的右脑,而不必如诗要绕过左脑去对文字有...
(展开全部)
不如歌唱/白灵
诗是语言的花朵,鲜艳者可以夺目,但只有配上音乐、或使之发出声响,人们才易闻到从花心飞出去的香味,深入体内,骚扰我们正经八百的理智,触动我们易感易碎的灵魂。
没有人对现状是满足的,站在小眾这一边的诗人,对於拥有眾多人口的音乐是羡慕的。不论古诗或新诗都一样,最常见到的现象是:看不如读,读不如吟,吟不如歌。尤其到了后现代,音乐不知不觉就掌制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大片江山。本来应该是「诗為乐心,声為乐体」,那是在诗与歌合作愉快的古代,但现在的新诗讲究自由、又不爱用押韵,要谱入曲中,对作曲家而言难度极高,歌离诗而去,都已成了宿命。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文心雕龙》就说:「夫乐本心术,故响浹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正指出音乐的力量可以沁透肌肉深入骨髓,诉诸直觉、深入掌管感性的右脑,而不必如诗要绕过左脑去对文字有所理解,因此乐声对人之情性的影响力之大,岂可轻忽?但刘勰却对当年的流行歌曲不敢恭维,他说;「艳歌婉孌(即缠绵)」、「俗听飞驰」,会让庶民百姓「拊髀(以手拍股)雀跃」;而他也深知艺术歌曲的命运因「雅咏温恭」,必让人「欠伸鱼睨」,听的人拼命打哈欠、像鱼目般瞪大眼睛。这些现象,一两千年了,似乎没什麼改变,於是「淫辞在曲,正响焉生?」雅与俗似乎自古以从来就不易调和。《文心雕龙》用「淫」与「正」欲区别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放到现代,并不合时宜,也不符现代民主社会雅俗不宜过度区分强调的精神。
而民歌似乎是欲溶合流行与艺术两极化的第三条道路。上世纪的七、八0年代,杨弦与李泰祥曾使歌与新诗首度携手,风靡一时。其影响虽然深远,可惜后浪不继,未能续涌,其后的诗又再度独行,令人遗憾。因此到了各式行动装置波涌的今日,勾连音乐,再造诗与歌合作之风潮,更有必要。此时若有作曲家接踵出现,岂能不让诗人有大旱重获甘霖的知遇之感呢?
近几年,曾是八0年代知名民歌手的韩培娟,突然从偏向右脑的音乐跳到偏向左脑的诗来取经,不,应该说是她想用音乐来治疗诗吧?她对音乐或对诗的品味是非主流的,离奇而独特的,她不畏诗之难懂,就是要在诗中读出音乐性来,她的创作,大都是用「人声乐器」把诗先哼唱出来,再录音记录,或写下简谱,最后才在真正的乐器上敲打、推拿、马杀鸡诗。她可说比诸多诗人更读得懂原始祖先造字时每个字的呵欠、呻吟、呼喊和嚎叫。对她而言,诗中的每个字都得还原到远古时代的原初声响才行——即使诗作者本人也并未见到的——她為笔者的诗创作了几十首歌曲,此小专辑的三首即是原曲透过另一位创作者阿乐编曲演唱后,试行刊发推广的唱片。这三首曲子,风格各异,或沉远或轻灵或悠扬,奔出唱者歌喉后,无不曲婉优雅、绕樑动听,试听者莫不拊掌称讚。其曲不仅将原诗内涵做了适恰的詮解,更加上创曲者及编曲者等人长年的人生歷练和嫻熟的音乐素养,可说极度发挥了不同领域的优势,对笔者原作做了很大一步的加分作用,充分做到了诗与曲两畛域一加一果然可以远大於二的效果。
笔者对音乐所知有限,对作曲者如何冒出原汁原味的新音符深觉神秘,刘勰说「诗為乐心,声為乐体」,说的是乐常因诗而作、寻诗之音律而得曲调,但到后来音乐反而因更直接动人而深入人心,到那时音乐让诗增光何止三分,七分八分都有可能。此时反倒是「乐為诗心,诗為乐体」了,是音乐好听,才让人耐下心来把诗好好再看清楚、深入体会其意涵,音乐这时成了快速进入新诗的入门券了,一如电影与小说的关係一样。总之,诗与曲是鱼帮水水帮鱼,诗曲能如此合作愉快,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
将新诗谱入曲子,尤其是民歌曲式或其他更前卫的形式,应该重新成為一种跨领域运动,不仅可扭转诗与歌之间的隔阂,也将大大改变流行歌曲占据乐坛与大眾耳目、而艺术歌曲永远困窘地蹲踞一角的两极现象。
藉歌藉曲重新安装诗的羽翼,不论最终是「诗為乐心」也好,能「乐為诗心」更好,实践之鼓涌之,使之成為风气,诗人再写诗时或也会因而不同,你我的耳目或将有一番新气象。有志的作曲者,盍兴乎来?
不如歌
热闹的无,不如荒凉的有
甘霖泛滥的原野,不如仙人掌握的沙漠
快乐躺平的湖泊,不如伤心能飞的乌云
霸南极万里,不如据火山一座
被冰,不如被焚
平静的无,不如抓狂的有
坐等升温的露珠,不如捲热而逃的泪水
猛射乱放的箭矢,不如挺出红心的箭靶
养鸽子三千,不如拥老鹰一隻
被吻,不如被啄
光亮的无,不如暗黑的有
点燃不著的钻石,不如恍惚闪烁的萤火
坚贞恆定的星群,不如浪荡叫喊的流星
揽昨天三年,不如追明日一天
能笑,不如能哭
〈不如歌〉写作的初衷,是一如每一节末两行所写,希望自己能被动不如主动,等待不如行动,假不如真,戴面具不如勇敢面对,即写的是一首歌咏「不如如何如何」之歌。而另一层则或有「不如歌唱」之意,即「不好说」那就唱歌吧!再细思「不如」二字,实有消极与积极二义。消极义是比较级,甲的确不如乙,只好退缩不想作為;积极义是做甲不如做乙,岂能甘於甲而已,遂欲迎头赶上,将乙当作标竿。然则人生大半想得多做得少,如此岂不常在此甲乙二境间反覆蹉跎、忙碌或枉度一生?写此诗的当年,多半是看不惯自己当时所為、欲自我批判,遂藉愁绪紓发,以為自励自愓之用。
风箏
扶摇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悬得多高呢
长长一生莫非这样一场游戏吧
细细一线,却想与整座天空拔河
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见了
沿著河堤,我开始拉著天空奔跑
〈风箏〉一诗写年轻时在自家楼顶上奔跑拉风箏的经验,诗中「都快看不见了」、「欲与天空拔河」的确是当年眼中所见及手中一线突觉沉重之感。若干年后回想时,那似与未知互竞的沉重感竟然仍在手上与指间隐隐作祟。而看不见对手却还要与之相互拔河,给人是一种宿命感和不甘心,因此最后才有「拉著天空奔跑」的反抗,遂得以自我感觉良好,愿意继续将命运走完。
浊水溪的倒影
照不出天上开花的云
照不出地面搬戏的你
照不出哈腰的山和树
浊水溪能倒出什麼影
满嘴中央山脉的土石
满眼八方风雨的泪水
一条向海奔去的喉咙
浊水溪全身都是声音
想照出山裡子民的怨
想照出平地百姓的哀
想照出台湾的好与坏
浊水溪头尾都是皱纹
倒影吐不完,剩下石头
爱恨流不尽,剩下沙子
一条狂奔向海的喉咙
浊水溪全身剩下声音
浊水溪全身都是声音
〈浊水溪的倒影〉是前几年作曲家李泰祥拟请笔者写一首关於浊水溪的歌词,他欲谱成曲,写了两回初稿,他都觉得太深,不够浅近,后来他病益趋重,也就作罢,其中两稿之一即〈浊水溪的倒影〉。不久,明道大学办浊水溪诗歌节,也刚好邀多人為浊水溪写诗,於是即逐步改成较自由体的〈浊水溪〉一诗。前二稿便当作初稿,连同十几篇改稿的过程一起收入《诗二十首及其档案》一书中。韩培娟未取用完稿的〈浊水溪〉而改取初稿〈浊水溪的倒影〉一诗来谱曲,自有其音律上的考量,但效果也的确更平易近人,经阿乐等人唱起来,真有迴肠盪气之感。
不如歌唱/韩培娟
2006年因缘演唱<心经>,开啟我潜心研究佛陀智慧,而音乐创作更成了探索生命真相的线索,2011年得遇 明师 妙禪师父,音符佈满禪行体悟。
在追随明师禪行之前,写歌常被「韵脚」、「对仗」框架限制,力求突破未果,感恩 师父妙转,认识了白灵老师,并获赠一本新诗<五行诗及其手稿>,兴起谱曲读诗。
新诗讲究自由,不爱押韵,也譲我回归原始的读诗乐趣,更在诗中读出音乐性,终於打破框架藩篱,得以更单纯、自在、快乐写歌。
感恩 师父引领我认识「如来」,不假外求,只须向内探索,不断打开本自俱足的清净、安定、慈悲、智慧与真爱,随著心量及视野变得宽广,读著<不如歌>,深刻体悟"被动不如主动,等待不如行动,戴面具不如勇敢面对,假不如真"。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实无法言説.............《不如歌唱》於焉诞生。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0
有用
gaia
2016-03-01 01:22:05
台湾民谣,旋律总是顺耳的
0
有用
gaia
2016-03-01 01:22:05
台湾民谣,旋律总是顺耳的
>
更多短评 1 条
我要写乐评
不如歌唱的乐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不如歌唱"的论坛 · · · · · ·
第一个在"不如歌唱"的论坛里发言
谁听这张唱片?
gaia
2016年3月1日听过
盐酸
2015年10月28日听过
>
2人听过
订阅关于不如歌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gaia 2016-03-01 01:22:05
台湾民谣,旋律总是顺耳的
0 有用 gaia 2016-03-01 01:22:05
台湾民谣,旋律总是顺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