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巴比罗利
最后,我终于将要谈到约翰·巴比罗利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在EMI公司的录音(可在CZS5 69349-2和CZS 7 67816-2两款双CD中得到,前者曲目还有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后者则还包括理查·施特劳斯的《变形》)。在我看来这一录音毫无疑问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里程碑式的传奇演绎,每位马勒爱好者——即便已有了其他版本——也应人手一张巴比罗利的录音。我已拥有了这个录音自从首发以来的所有版本,并且难以想象没有它将会如何是好。然而经过我的评判,这个录音最终在角逐第六交响曲最具说服力的演绎中败北,但这个失败却是一位最具音乐涵养的指挥家的令人敬佩的失败。
第一乐章慢得出奇的速度以及开始乐句中低音提琴以加强音而不是断音演奏,是致命的缺陷,因为这使音乐显得过于沉重,以至于在一开始就流露出过多的悲剧因素,而在这戏剧的发展部分保留一定的活力与热情应该是必要的,这里巴比罗利完全忽视了马勒的表情标记。带牛铃声的田园插段犯了同样的错误,显得过于死气沉沉,但就这一独特的处理方式而言还令人印象深刻的,尤其是巴比罗利为了表现出“冷酷的死亡”而使一些器乐细节异常清晰,这在其他版本中是难以领略到的,它们中有的只是一种暗示。整个乐章巴比罗利似乎都在向我们嚎叫着,其整体效果就像是爱德华七世时代的演员们演绎了一出过火的莎士比亚戏剧。总之这里的确需要一些轻快的气氛,巴比罗利指挥棒下的那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恐怖氛围实在是毫无必要的。第二乐章顺着第一乐章的律动再次陷入了奇慢的速度中
,但和前一乐章一样,我们又能听到一些通常被忽略的细节,如弦乐内声部的和声,但整体效果也同样变得拖沓且冗长。
行板乐章要出色一些,将巴比罗利的仁慈、博爱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末乐章总算是走上了正轨,但在命运的打击到来之前,对英雄奋斗的描述依然不够,这样就无法使受打击前后的英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巴比罗利的处理和拉特尔一样与我理想中这个乐章应有的交响表达还有相当一段差距,这种使马勒的悲剧观体现得最完美的表达只有在桑德林等最优异版本中才能听到。当然,巴比罗利的录音可取之处还是不少的,如果说伯恩斯坦和腾施泰特是将悲剧变成了闹剧,那巴比罗利只是将一出古希腊式的悲剧变成了詹姆士一世时期的悲剧。因此只要先听听其他版本,并熟悉作品,你就能对你手中的巴尔比罗利的录音做出正确的定位了。
中紫灰评论巴比罗利的马六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