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的新唱片,在曲目选择上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他的保留曲目一直是浪漫派的作品为主,一般是首先向古典乐派延伸,然后才到当代作品,而李云迪的新唱片是直接跳到当代作品的领域。他是很聪明的,一来可以避免在人们最熟悉的古典乐派的范畴和许许多多的对手——如郎朗、李云迪之后的肖邦冠军Rafel blechacz等——和前辈作直接的竞争,二来,避免他自己原来保留曲目少的弱点,在崭新的曲目中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三来,一旦获得成功,会使他的走红程度再上台阶。
从录音中的表现,看来李云迪的目的达到了。
新唱片中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协奏曲可能是古典领域中最冷门的钢琴协奏曲之一。以前的录音基本上是出现在那些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协奏曲全集中,鲜有单独录音的。近年来,这首作品作为高难度的作品,更多是出现在众多的国际钢琴比赛中。由于作曲家创作这部作品只有22岁,需要演奏者强壮的体力和过硬的技巧,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作品中之前少有已经成名的名家取演奏这部作品的原因。某种角度,这首作品是由年轻的比赛选手为表达炫技而带红的作品。
而拉威尔的钢琴协奏曲虽然也属于当代作品之列,这部作品相对而言是精致很多,对于演奏者,是用什么样的钢琴语言把当中的意境反映出来,就是他们功力的表现。而这首作品经典的录音不少,弗朗索瓦和阿格里奇的版本就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显然,李云迪不是俄罗斯学派的那种“重力加速度”的选手,他在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不是靠单纯的敲击去获得应有的效果,在这部作品一向被视为是需要“锐利”和“瞬变”的作品中,他是发挥出他在浪漫派领域中最擅长的抒情和诗意。在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哪怕是最需要敲击的地方,都保持着每一个音符的优美。但是,李云迪毕竟不是那种臂力惊人的演奏家,他在第一乐章,是借助了大量的踏板,才取得相应的气势,这样,牺牲的是每一个和弦的清晰度。这个录音是现场实况,在现场中取得如此的漂亮的效果,相信李云迪是花费不少心血的。李云迪在这部作品中确实是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演奏特色。
而拉威尔的作品,这部作品以前一向是被视为是文学加音乐的典范,文学式的描绘对作品有很严谨的要求,李云迪更明显像是用钢琴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印象派的画面。他的演绎和以前的都不同,甚至有点德彪西的味道了。因此,在整首作品中,最吸引人的是其中的第二乐章,简直像是慵懒的秋天把人都陶醉掉了。
如果从风格和作品范围的拓展角度看,李云迪这次的努力成功了。
转一篇魔术号角网站的评论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