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 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制药商家庭,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他的父亲是一位传统、虔诚的天主教徒;母亲则是一位思想开放的艺术爱好者,擅长钢琴弹奏,她也是普朗克钢琴学习的启蒙者。十五岁时,普朗克跟随西班牙钢琴家维涅斯(Richardo Vines, 1875~1943)学琴,1921年则随寇克兰(Charles Koechlin, 1867~1950)学习作曲,但是从未受过正式的音乐院教育,因此他的音乐作品没有严格的作曲格式,而是时常流露出舒畅、自由不拘的优美特质。透过维涅斯的介绍,普朗克认识了几位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包括了萨替(Erik Satie, 1866~1925)、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和欧立克(Georges Auric, 1899~1983)。普朗克曾表示,他受到萨替的影响相当大,其中包括了「精神」与「音乐」两方面。
1917年十二月,普朗克生平的第一部创作「黑人狂想曲(Rapsodie negre)」举行首演。当时尚未正式学习作曲的普朗克,初期作品偏向即兴式创作,旋律优雅迷人,富有法国情调。 1918年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普朗克入伍服役担任空军总部打字员,这段时间他仍继续作曲,钢琴作品「常动曲(Trois mouvements perpetuels)」 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1919年发表时还曾风靡欧洲。 1920年起,解除兵役的普朗克与其他几位法国作曲家,,一起对抗包括法国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在内的法国音乐势力,他们在创作理念上共同主张自然、清新、愉悦,刻意开创民谣风格,并加入爵士节奏,走向新古典音乐风格,成了法国音乐的另一个主流。这些作曲家被音乐评论家科莱(Henri Collet, 1885~1951)称为「法国六人团」,普朗克自此开始受到作曲界瞩目。
普朗克从20世纪30年代到法国著名的 Roc Amadour 圣母山朝圣后,回归教会成为虔信天主教徒,之后创作了《G大调弥撒曲》、《圣母悼歌》、《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等一系列宗教作品。在《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这部歌剧中,女主角布兰奇在信仰的感召下,最终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与其他修女一起走向断头台。冷酷的铡刀声在修女们宣誓殉道的合唱中不断响起,合唱声部的数量随修女逐个死去而递减,但信仰的力量在不断积聚,并在音乐戛然而止的瞬间达到升华。在记忆中,每次在课堂上讲解和欣赏这段音乐时,都有很多学生泪流满面。音乐与信仰完美融合的艺术作品对听者内心的冲击常常难以估量。
聊聊普朗克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