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按照专家的说法,在切利比达克逝世(1996年)后,八十岁以上的老牌大师级指挥只剩下三人——除了老当益壮的索尔蒂(1997年辞世)与倒吃甘 蔗的君特·旺德(2002年辞世)外,就是朱里尼了。晚年他的活动明显减少很多,而他独具个性的演出也越来越难在舞台上亲炙了。然而观察他的一生,虽然没 有像杰利大师那样有志难伸,却也有些难以发挥之处。他的演出确乎有他的一套,只是他要求事事完美的个性给他带来不少麻烦。
他这一生: 朱里尼 Carlo Maria Giulini(1914- 2005) 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指挥大师,也是诠释勃拉姆斯与布鲁克纳交响乐的权威之一。曾任斯卡拉大剧院音乐总监(1953-1956)、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73-1980)以及洛杉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78-1985),并与芝加哥交响乐团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一个在意大利生长的指挥不会指挥歌剧是说不过去的,而朱里尼的指挥之路也是从歌剧开始。他的真正指挥生涯始自战后,以歌剧演出为主。虽是乐坛中的新人,朱里尼的表现可说老练的很,立刻吸引了当时EMI的当家制作人,并引介朱里尼进入EMI。 在立体声时代以前,朱里尼的工作地点主要在斯卡拉大剧院——担任时任斯卡拉音乐总监的维克多·德·萨巴塔(Victor de Sabata)的副手。1953年萨巴塔因心脏病突发离世,朱里尼遂接任音乐总监一职。在该段时间,朱里尼经常与大牌歌剧红星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合作。但是他渐渐发现,一来他用在准备角色上的时间不够,再加上事事要求完美,对无法完全掌握排练的歌剧演出来说近乎不可能。1956年4 月,尽管观众和乐团一再挽留,但朱里尼仍然辞去了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总监的职位,并负笈重洋来到美国——早在1955年时,朱里尼就与芝加哥交响乐团首次合 作,并得到当时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莱纳的赏识,一举奠定了此后二十余年精诚合作的良好基础,1969到1972年期间,朱里尼还曾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 首席客座指挥的头衔。另外,朱里尼长期与爱乐乐团(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英国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保持合作关系。 由于在斯卡拉工作期间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以及上述其本人完美主义的性格,朱里尼在1966年以后宣布不再公开演出歌剧,这道“禁令”大概到上世纪 八十年代才逐渐解除。离开歌剧舞台的朱里尼转向绝对音乐的领域,一样是事事要求完美,凡事率性而为。对他而言,连排练都是一个重大事件,严阵以待,就更别 说正式演出或录音的时候了。 他牛在哪: 朱里尼在与洛杉矶爱乐合作时,紧紧控制接聘次数,把它压到最低限度。他通常是指挥三个礼拜,在第四个礼拜歇手读谱,他自谓这是“与天才们交 手”,如此这般才可以理解天才们音乐的真谛。或许正因为如此,到晚年朱里尼的音乐越有自我的倾向——早期他的音乐就相对而言比较“规矩” (切合大众期望和口味),晚年到了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时,他就渐渐躲入他自己构筑的甜美世界中,一如另一位大师伯恩斯坦,以自己的想法诠释音 乐。 他的曲目非常狭窄,尤其是交响曲部份更是如此,他只对自己有感觉的曲目来回琢磨,很少演练新曲。最常被他“琢磨”的音乐家包括贝多芬、莫扎特、 勃拉姆斯、马勒、布鲁克纳等,倘曲目整体感觉不对,他宁可不指挥——曾有个乐团想请他指挥柴可夫斯基第五,他想想感觉不对,指挥棒丢了就走人,让乐团当场 愣在那里——因此同样的曲目他搞不好来回打造无数次。对演出的要求是“乐曲中融入我们的生命”,因此会要求乐师全心全力达到他心中想要的境界。当他难得的 排练新曲目时,总喜欢一点一点慢慢进行,他认为这样曲子的兴味才有可能渗入演奏者的血液中。因此,他排练时数之多也是数一数二的。举个例子,他当年排练马 勒第九时就花掉十五个小时,他说,“可不能像演奏布拉姆斯那样来表现马勒,演奏他的第九也不能跟演奏第一相同。首先要把音符搞正确,然后再努力理解概念。 马勒的作品要求一种特殊的声音、情绪与结构,乐团必须理解这点,并使之成为演出的第二天性,使之成为好比躯体的器官一样。” 前面说过,朱里尼的演出一向别具特色,这却正是他被乐评家诟病的地方。不少乐评家认为他的贝多芬与布拉姆斯太过率性而为,缺乏紧迫感。他的德奥 曲目诠释显然与那些正统德国莱比锡乐派或威玛乐派诠释大相迳庭,也没有托斯卡尼尼那样的快刀斩乱麻,毫不拖泥带水。听众似乎要以更大的感受力才得以进入他 自身甜美的世界,但进入后却会发现内在有丰富的音乐性,同时有极高明的结构掌控力。他大概是唯一一位在指挥莫札特的小步舞曲时还能使听众流泪的指挥,在柴 可夫斯基第六号第三乐章中也加入了他本人独到的见解。晚年朱里尼的诠释也出现了越来越慢的倾向,而且变本加厉,常常慢的匪夷所思,大有和切利比达克较劲味 道。在指挥家中可说是卓然不群的异数级人物。 听他什么: 他的唱片曲目不多,莫扎特、贝多芬九大交响乐、布拉姆斯四大交响乐、马勒、布鲁克纳均是他斧凿最深的作曲家,来来回回重录了好多张。朱里尼和维 也纳爱乐合作的布鲁克纳第9交响乐以及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马勒第9交响曲,是他诸多作品中享誉最高的两部,受到界内界外各种人士给的多类荣誉与好评。 歌剧方面,1966年以前,他的歌剧包括与卡拉丝合作的“茶花女” (这是卡拉丝多套同曲录音中最好的一套)、 与舒瓦兹柯芙合作的《费加罗婚礼》与《唐乔万尼》,以及《唐卡洛》等。八十年代“解禁”后的录音则包括了《弄臣》、《游吟诗人》与《法斯塔夫》,论者均认 为后面这三套录音是朱里尼歌剧的最高成就,尤其是《法斯塔夫》,震撼乐坛许久。
另篇评论:https://www.douban.com/note/331336749/。
以上两篇文字可以关联起来看。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