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袁智聰
Lona Records是一所香港本地的獨立廠牌,由獨立音樂人Alok(前Slow Tech Riddim成員)自資DIY創辦,成立之初,主要是用作發表Alok自己的專輯。直至2005年底,Lona Records展開了其3” CD Single Series(之前已曾在《音樂評人地》介紹過),為一眾中外音樂單位發表一些偏鋒與賦予實驗色彩的音樂作品,全部限量50至100張印製,迄今已出版了10款之多。
而Lona Records的最新出品,是FM3與竇唯聯袂合作的《後觀音》專輯,也是Lona Records除Alok自己的專輯外,首張為別人發表的Full Length CD出品。
FM3是一隊來自北京的Sound Art組合,由張薦與一名亞美利堅老外Christian Virant(中文名為「老趙」,但與唐朝那位老趙無關)在1999年所組成,代表作是一盒《Buddha Machine》出品─—即一個用作播放其Ambient電音作品的4-bit「念佛機」盒仔,在2004年面世,迄今已售出超過15,000套。
至於竇唯,那毋用多作介紹吧。他是中國搖滾版圖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只可惜近年有關他的報道,卻不幸地差不多只有落在娛樂版上——而且還要是負面新聞,都幾可悲。
《後觀音》由Lona Records獨家出版,封套上印明Made In Hong Kong。碟內十一首曲目中,只有四首有名字,「烏」、「無」、「吾」和「悟」在國語全是同音字,其餘全為無題之作。帶盡是帶有蟬味與默想意味的Ambient樂章,詩意的憩靜電音。竇唯是陣中的敲擊手,但也算是半張竇唯的專輯。而上張竇唯正式在香港發行的唱片,已是要數到1997年的《豔陽天》。
而我上次接觸竇唯,是1999年的事。
1999年,我的雜誌MCB為吒咤903「拉闊Band Show」籌辦兩場在7月舉行的《中國搖滾新生代》音樂會,之前在那年春節,我與妻子便趁空上北京「實地考察」一番。雖然是有「新生代」之名義,但是當時我們的構思是找一個中國搖滾的殿堂級單位作壓軸戲,而我心目中的人選就是竇唯。
於是那次北京之行,便試圖搭當地的音樂界朋友——著名電台DJ張有待跟竇唯聯絡接洽,可是友人找了好幾天仍聯絡不上他,心想大家真的無緣見面了。誰不知在我們離開北京那天,我在機場Check-in後跑到候機室的吸煙區(那是一間幾侷促的房仔)抽煙,竟給我踫到竇唯!
我對他說明來意。原來那陣子他正忙於為王菲作巡迴演出(他是伴奏樂手)。但由於大家都趕著要登機,所以我說遲下再透過張有待跟他作聯繫。
然後,故事卻換來了戲劇性的發展:過了一段時間,我們收到張有待的回覆,說竇唯表示有興趣玩這場音樂會;但與此同時,又傳來他與王菲婚變的消息,震撼娛樂圈。當時商台方面擔心要是竇唯前來參與這個音樂會,只有帶來負面的影響,故聲言:「還是不要找他吧。」最後,《中國搖滾新生代》的壓軸演出單位,便變成了唐朝。
這是7年前的事了,但我仍記得很清楚。事情總有點可悲。今天,我仍對竇唯仍抱以欣賞的態度,因為這多年來,我們都看到他是一位默默耕耘的音樂人。偏偏那些娛樂記者總對此嗤之以鼻。每次看到娛樂版上以不屑的口脗說:「近年竇唯只有在酒吧演出維持生計….」我便無名火起。一位音樂人/樂手以玩Live為工作,那到底有何不對?
難道那全靠拍廣告、做商品代言人來賺錢的「歌手」,才要教人尊重嗎?
7年前,我踫上竇唯……
|
一位音樂人/樂手以玩Live為工作,那到底有何不對?
難道那全靠拍廣告、做商品代言人來賺錢的「歌手」,才要教人尊重嗎?
碰上 就算繁体也是一样的。标题错了吧。。。
歌曲要有意境,没有意境只有套路的歌曲也是歌曲,虽然尚不如儿歌,仍有受众。
因为套路也有意境。虽然老调。
歌曲只要作者满意,那就一定有和作者相同水准的受众满意。
歌曲如果连作者也不满意,那就不能叫作品。虽然也有可能被比作者还低的受众喜好。
但对作者来说,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水平,也不算自己满意的作品。
所以歌曲好不好,对于听众来说,是个相对论。
对每个人来说,是只有“相对于你的”好歌才算好歌。
有的歌曲太过深奥,众人不明其意,也就不好说好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天下千千万万者,慧也。
此境界难上加难,祝诸位同行者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攀登到此高峰。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