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格尔·雷米演奏的弗罗贝尔格[14首组曲——斯特拉斯堡手稿](CPO 999 750-2)
由一些舞曲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组曲,作为巴洛克时代的器乐独奏乐曲的形式之一为众人皆知。其中巴赫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帕尔梯塔组曲(BWV825-826)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经管不同作曲家会采用不同的编排习惯,不过巴赫的编排方法基本上是沿袭弗罗贝尔格(Johann Jacob Froberger, 1616-1667)的排列方式的。也就是巴赫采用的是以阿莱曼德、库朗、萨拉班德和吉格等四个舞曲为主干的传统配置,并在其基础上采用加置前奏曲、切分舞曲等手法加以拓展而开的。对于巴赫而言所谓组曲的传统配置就是来源于弗罗贝尔格。传说中巴赫“月光下抄谱”的乐谱就是其长兄约翰·克里斯多夫所收集的包括了弗罗贝尔格、帕赫贝尔等早期北德键盘音乐大家们的曲集。巴赫时代的音乐理论家雅各布·阿德龙(Jacob Adlung,1699-1762)也曾在他的著名著述[音乐百科手册(Anleitung zu der musikalischen Gelahrtheit [Erfurt 1758])]中提及了弗罗贝尔格音乐风格对巴赫的影响,并成为著名的论述。……
确实,现在来看弗罗贝尔格,也只能部分的从巴赫音乐追索而致了。1616年弗罗贝尔格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路德教家庭。受路德教派教会的洗礼,生活环境也在教会的圈子内,并经过教堂的唱诗班,成为教堂管风琴手。1637年前往维也纳成为菲迪南三世宫廷教堂的管风琴师。不多时间后,便前往罗马求学。并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从弗莱斯科巴尔迪学习音乐。这不单是弗罗贝尔格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同时这位德国音乐家的这段经历,对于日后形成的北德键盘音乐流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对于后来的巴赫键盘音乐的形成自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了。随后弗罗贝尔格又重返维也纳,并在宫廷侍奉菲迪南三世和列奥伯特一世。其间弗罗贝尔格随从侍奉的君主周游了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等当时风格各异的音乐社会。在当时马车驿站的时代,不同音乐社会的相互融通也正是通过这样有才气的音乐家们的游历,于不同风格的音乐家们的交流方得以实现的。由此,弗罗贝尔格的音乐风格也非常巧妙的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的不同风格。这在当时来说实为难以想象的现象。遗憾,弗罗贝尔格的作品在其生前出版的并不多。即便是组曲作品也是以各种手抄谱而流传的。CPO公司出版的由键盘音乐家、指挥家卢德格尔·雷米(Ludger Rémy)演奏的这套所谓“斯特拉斯堡手抄谱(Das Straßburger Manuskript)”,就是前些年发现的由捷克音乐家Michael Bulyowsky在十七世纪抄写的14首弗罗贝尔格组曲的手稿。这也成为了这套录音具有独特价值的一面。
也来看看唱片的封面画。采用的是卡斯帕·达维·弗雷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标题为Der Junotempel in Agrigent的油画(局部)。或许弗雷德里希原作的本意在于用夕阳下的古希腊神庙的遗迹来强调整个西方艺术的起源——古希腊艺术文化的宏伟和远大的影响的思古之幽。当然,弗罗贝尔格的十几曲键盘音乐组曲的录音与之相比好像还不是一个级别上的比较。不过,传统和传承的概念上倒是有显在的关联性。对于弗雷德里希的作品而言,晚霞印照的大地和风景也占据了其作品的一部分的。当然含义各不相同,解读其意也因人不同而异。
这套作品非常适合于熟悉使用拨弦古钢琴演奏的巴赫键盘乐器组曲的朋友们。当然是使用原谱,采用仿制古乐器的所谓“古乐”类的演绎,历史和文化含义的携带量更大一些。作曲家、乐器、演奏法、作品风格等等,都会成为聆听者关心,并从中获取知识……。也推荐给那些对拨弦古钢琴音乐有偏好的朋友们。
(200年2月首刊古典音乐论坛classical.net.cn)
卢德格尔·雷米演奏的弗罗贝尔格[14首组曲——斯特...
"标题:"卢德格尔·雷米演奏的弗罗贝尔格[14首组曲——斯特拉斯堡手稿](CPO 999 750-2)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