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写过不少3拍、6拍的作品,经常是小品,但他了不起,会设计一些多段的歌词,或者利用编曲令其丰满。比如,我很喜欢的《恋曲1980》,但凡能识音律的人都知道曲子简短,但经过罗大佑手中那支笔一写,寥寥几段歌词就令作品的格局宽广起来,听那句“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当时年纪轻轻的罗大佑早把爱情看得通透。再比如,《亚细亚的孤儿》,编配用上了军用大小鼓、唢呐、儿童合唱团等,歌词就100多个字,简洁而有力,听得悲凉,填词的最高境界!
《亚细亚的孤儿》发表是1983年,台湾还未解除戒严,为了能通过当时台湾新闻局广电处的审查,罗大佑玩了一点文字游戏,说这首歌是写给越战后的中南半岛难民的,这当然是障眼法,明白人都能晓得什么意思。歌曲的名字是来自作家吴浊流的小说《亚细亚的孤儿》,罗大佑的父亲是个具有音乐素养和人文气质的医生,是他资助吴浊流出版这本小说的。听马世芳说,罗大佑是在书房里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后,才正式定下歌名。
冷战时,因为美苏对抗局势,美国大力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当时蒋介石知道大势已去,主动,也是被迫退出了联合国(1971年,两阿提案通过,中国进入了联合国)。之后的台湾开始在国际上被“冷落”,台湾岛内“白色恐怖”还在弥漫,禁止民众办报,禁止成立政党,禁止民众自由发言,禁止集会游行,镇压民众反抗... ...对岸又是被国民党形容为“匪帮”统治下的回不去的故土,两岸隔绝... ...当时人们心头萦绕的那种失去安全感、认同感,无助、迷茫的各种复杂情绪。罗大佑就这么简朴又婉约地唱出那个时期被孤立的台湾,风雨飘摇,何去何从?听了不禁泪目。
可怜的孤儿也有父母,那台湾,你是从哪里来的?
台湾自古属于大自然,100多万年前,台湾和大陆是相连的,漳州的东山和台湾之间有一道“陆桥”,后来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就在之间往来活动,最早的台湾原住民可能就是从东山过去的于越族人。于越族和闽人融合成闽越族,西汉灭了闽越国之后,一部分闽越族东渡到台湾,也成为台湾较早的原住民。
隋唐时,台湾叫“流求”,基本上也是荒蛮之地,只有极少数汉族人迁移到澎湖地区。宋元战乱,中原汉人较大规模南迁,一些沿海的汉人迁移澎湖。到了明朝,同安人和漳州人越来越多地迁居台湾,那时候同安不属于厦门,属泉州。最早去台湾开垦的是颜思齐,漳州海澄县人,被称为“开台王”。他因为年少时杀了人,逃到日本,在日本越混越好,后来不满德川幕府的统治,联合了包括郑芝龙等人起义,失败后逃到台湾。他多次从泉州和漳州招募数千人到台湾屯垦,在岛上狩猎、海上捕鱼、贸易,其实就是做海盗了。
郑芝龙和颜思齐一样,都是海盗,很粗鄙,但他的郑氏海盗集团富可敌国,据说有三千多艘海盗船。他的老婆,也就是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跟他父亲不同,郑成功非常有素养。郑芝龙之后被明朝招安,郑成功被明昭宗朱由榔封为延平郡王。郑芝龙最后降清了,而郑成功要反清复明,清朝看郑芝龙多次没能劝动郑成功投降,就把他给杀了。后来郑成功率17万大军反攻清朝失败,退到金门和厦门。
明朝时台湾被“红毛番”荷兰人占领了38年,最后被郑成功收了回来,又一次大规模的汉人迁居台湾。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继位,之后是郑克塽,台湾是郑氏的家园。
那时除了台湾是明朝,中国其他地方都是清朝的,跟今天很像,清朝多次要以“一国两制”的条件招降台湾,没有用。后来清朝派施琅去攻打台湾,施琅原本是郑成功的部将,因为和郑成功有过节,被满门抄斩,后来降清了。施琅收回台湾后,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又是一次大规模的汉人迁居台湾。清朝对台湾的政策漂移不定,既不想放弃,又担心台湾人口增长带来的势力威胁到中央政府。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1879年,日本占领了同是中国和日本的属国“琉球”,改名“冲绳”。接着甲午战争,清朝战败,1895年,李鸿章无奈和日本签下《马关条约》,割让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从此台湾被日本殖民50年,直到二战结束。日据时期,台湾人反抗不断,台湾人主要是原住民族和漳州、泉州过去的闽南人,都不是吃素的,拼命抗日。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魏德圣导演的,讲得就是“雾社事件”。从另一个角度看,日本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工农业,建设医疗、卫生设施等等,经济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大陆。民众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受日本影响很大,罗大佑的父亲就出生在那个时期。
1945年二战结束后,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10月25日,由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了台湾。战后的中国,满目疮痍,共产党和国民党原本都希望双方能和平统一中国,多次谈判,希望达成党派合作、政治民主化、国家军队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协议,共同把中国建设成像美国那样的民主社会国家,避免内战。可惜事与愿违,最终还是谈不拢,边谈还边打,期间社会动荡,物价飞涨,黎明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陆续跑到香港、台湾和国外。国民党在三大战役惨败后,也将政党机关转移到香港、华南和西南地区。蒋介石知道大势已去,1949年底,飞往台北,离开当政22年的大陆,从此国民党退守台湾。
蒋介石退到台湾后,是打算有一天能光复大陆的,卧薪尝胆,他把台湾比作春秋战国时的“莒”,以“毋忘在莒”提醒台湾军民。金门有一座“毋忘在莒,光复大陆”的莒光楼,太武山上也有蒋介石题的“毋忘在莒”刻在那里。蒋介石认为战败有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对报纸媒体、言论太宽松,被共产党所利用,所以吸取教训,国民党在台湾实行了38年的戒严。连艺术、音乐都要被政治审查,像《捉泥鳅》里有句“小牛的哥哥,带他去捉泥鳅”,原本歌词是“小毛的哥哥”,新闻局广电处说不行,“小毛”容易联想到毛泽东,就被改成了“小牛”。罗大佑的《鹿港小镇》有一个版本的歌词也因为审查问题,在电台打歌的版本中把“台北不是我的家”改成“这里不是我的家”和“城市不是我的家”。现在看来是挺可笑的事。
1987年,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开始允许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从李登辉开始了民选总统,形成国民党和民进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形态,至今。
走到今天民主社会的台湾,回头再看,真是命运多舛,令人欷歔不已。昨天的那个亚细亚孤儿,今天已长成少年。
少年,你要保重!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