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书写了一场梦
![](https://img1.doubanio.com/icon/u181801988-8.jpg)
Aviary对于大众太过遥远,太过晦涩,太过难以接受了。你甚至完全可以说它是一张抽象画般的意识流作品。我也相信大多数流行听众看完年榜抱着猎奇的心态去听这张作品,也可能撑不完一首歌就会被吵杂的声墙喝退。这么说,我们为什么要逼自己去听这么一张晦涩难懂的作品呢,或者说,我们要从什么角度听这样一张专辑呢?
无数艺术家试图用文艺作品去描述梦。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地球最后的夜晚》,里面微醺梦幻的长镜头即是普通观众的催眠剂,也使无数文艺青年心醉其中。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有这类作品,散文当然能以文字的美感营造梦境,但我近期喜爱的一部小说,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的花园》,他却用无限绽开的,迷宫般的故事诠释梦的张力。音乐作品在这方面的建树完全不亚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小众音乐人Cucina Povera去年的专辑就有这种梦幻的质感;Animal Collective在09发的那张巨作Merriweather Post Pavilion则是用声音天旋地转的迷幻氛围构筑他们的声音梦境。但Aviary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点是,它的“梦”不在声音本身,而是像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般的,它投射出的,宏大的反乌托邦梦境。
音乐本身的东西无需赘述到了现在,我们只需要做的是闭上眼睛聆听。鸟窝,我现在都觉得这个意象完美至极。I Shall Love 2童话般的阶梯只是这场梦最“糖衣”的时刻——这也是整张作品发布后很多人会失望的原因。杂乱失序的氛围和那些无数实验的、让人拍手叫好的瞬间,悬泻而下的巴洛克器乐,还有笼罩其上的微妙的Jazz质感,她留给了听众足够的想象的空间——在她的梦境世界里, 甚至时不时出现着那些完全不合常理的事物,前一曲的精彩转瞬即逝,只留下听完全部作品浓烈的迷幻感,这难道不是梦境吗?
最后说说实验音乐,“实验音乐”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Holly Herndon建筑物般精准的声响实验,Yves Tumor/Zuli繁复的音乐融合大观园,或是那些徘徊在边界的,评价及其两极分化的作品(like Tim Hecker-Konoyo)?但去年最“实验”最疯狂的,还是Aviary。Julia Holter丝毫没有放掉她标志的当代古典/巴洛克流行血液,反而摘除了Loud City Song到HYIMW还接近于“流行”的元素,做出了这么一张纯粹的、完全实验的当代艺术品,谱写出了最华丽、旷远的梦的乐章。这是足以高高挂在当代独立音乐殿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