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震廷 | 你最想到达的地方是哪里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听听叨叨(topasstime)
上个月初听谢震廷的时候,我还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
《爱丽丝 Where are we going》不过是12月发行的众多新专辑中的一张,我随意点开,随意听着,甚至没有想起来要去看看歌词。
然而莫名的,仅仅听着谢震廷浓烈的唱腔,我竟然无知无觉中把这张专辑循环了无数遍。
就是单纯觉得好听,像读完一本小而精的书一样舒畅人心。
我 不认识你
也许是第一首<爱丽丝1993>的旋律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又不至于熟悉到让人在那儿苦思冥想到底是和哪首歌相似,它更像是提前的一个心理暗示,于是我得已在一开始就毫无防备地接纳了整张专辑。
后来我才知道<爱丽丝1993>的曲子和黄雅莉的同名歌曲<黄雅莉>是同一支,后者也是谢震廷写的,收录在黄雅莉2017年的专辑《说故事的人总掉眼泪》中。
在不知道歌词的情况下,<爱丽丝1993>的爵士鼓以及跳跃的电吉他让我觉得这首歌至少是舒快的。
于是,这个第一印象连带着让我听到后面几首歌的时候,都觉得它们是惬意的。
比如第二首<喧闹>中那长得不可思议的中断,我以为是一种调皮。第三首<小星星>最后串起了那首同名童谣,我依然以为是普通的采样,毕竟之前尚雯婕也做过类似的歌。
只是谢震廷的唱腔太浓烈了,像是隐藏着一万吨的感情,就在嘶哑声线和后鼻音之间的那段混沌区,让人心生疑窦,那些他没唱出来的,或是我没听懂的,到底有多少。
我 认识你了
直到某次我终于闲下来,把一直作为背景音乐的新专辑挪到视觉之下,然后才发觉,这是一张如此沉痛的专辑。
原来爱丽丝不是那个有着奇幻经历的少女,而是歌手自己的母亲。
原来开篇第一首并不舒快,它讲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被抛弃的母亲、不负责任的父亲,带着恨意的小孩。
而巧妙的,这个故事被一段重复的说教串联在了一起,在副歌部分被不断唱起,一共唱了三遍。
不要哭了
人生本来就苦涩 没有对错之分
选择 你的选择不要问值不值得
这都是过程你要更快乐
看看你比很多人都幸运了
记得此刻
你还紧握着那善良和天真
第一遍是母亲的话,是她独自抚养小孩谆谆教导的苦口婆心。第二遍依然来自母亲,只是这次她遭受了暴力,在小孩决意离开家庭的时候,又将这番道理重复了一次。
第三遍是长大后的小孩说给自己听的,“我告诉我,大声哭了,能够一起走到这,早无对错之分”。
我十分佩服这首歌词的写作方式,因为我同样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句道理,而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一句道理的预示下不断重复着。
但在年幼懵懂的时候,在初听到那句道理的时候,我们并不会知晓那是足以贯穿自己生命的警示言。
我们只是不耐烦地把它当作随口一提,当作作文书上的名人名言。直到在俗世繁务中历练万千,才会发现自己用血用泪换回的教训,原来就是那一句简单的话。
它是在命运伊始敲响的丧钟,是将生命锤炼后得到的墓志铭。
专辑的第一首歌早已将整个故事奠定,于是我才知道第二首原来一点都不调皮。
<喧闹>说的是父母之间无尽的争执:不停的吵,不停的要,不停的咒骂,不停叫嚣。
而中途莫名的中断,则变成了另一种紧张的停息。
流行歌曲常常突然停止一两秒作为编曲的花式玩法,让听者感到意外之余又延续了节奏。除了空白中断以外,有时候还会插入一段录音室的杂音或其他无关的说话,比如周杰伦的<乱舞春秋>中有名的“鸡排饭加个蛋”。
但在<喧闹>这首歌中,长达六秒的中断则指示了一种超越编曲目的的涵义。
在这个中断里,你不知道歌曲会什么时候再次响起,就像在短暂的停火后,你不知道争吵什么时候又一次来临,又或是在无尽的争执中,你不知道冷战什么时候开启。
吵架,和好如初,吵架,甚至打架,再和好,在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小孩变得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应该期待什么,期待父母沟通吗?期待父母和好吗?
于是只能诉诸空白——如果一切都消失就好了,如果我不存在就好了。
第三首<小星星>也不是什么普通的采样。这首歌的歌词比起前两首要更加直白,是小孩终于把自己脆弱的真实想法袒露了出来。
亲爱的爸爸 亲爱的爸爸
可不可以还给我一个家
我真的好想你啊为什么你不回家
亲爱的妈妈 亲爱的妈妈
可不可以对我说些实话
我好想和别的小孩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这样直接的倾诉后,<小星星>的旋律响起,你才发现原来这首童谣是小孩唱给自己听的。父母的面孔早已消散在了口舌背后,画面里唯一清晰的只剩下角落里不知所措的自己。
唱到第二遍时,谢震廷的声音变得愤怒而悲伤,愤怒是因为只有自己唱,悲伤是因为只有自己听。
我 想爱你呀
我听这张专辑的心路历程多么像一个普通人对待“那个小孩”的视角。
来自原生家庭的伤痛是如此隐秘,以至于很难会有人发现。谁也不会将一个正常玩乐的人和一个躲在浴缸里捂着耳朵哭的小孩联系到一起。
我以为你很开心,我以为你的童年大体上是美好的,我以为你是万千个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一员。
然而还有一部分不正常的自己,只会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透露一点点征兆。
当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当我执着于向别人讨要心目中的唯一位置时,当我对一个人的感情总是反反复复时,那个不正常的我,一次次地拖着我回到童年的某个时刻。
尖叫,谩骂,重物的撞击声,还有耳光,鲜血,无数只手,无数的晕眩。
由这些东西组成的某个时刻。
当纯洁的灵魂 回不到我躯壳
我的余生 我的余生
我多么期盼遇见那位拯救我的人
我想,也许你也曾经假想过一个人,这个人能容纳你所有的不完美,能理解你一切无法言说的,能无条件地爱你。
那么,你是在什么时候,放弃了这个人的存在呢。
你最想到达的地方是哪里
谢震廷在这张专辑里把自己和盘托出了。他的童年,他的脆弱,他的怒吼,他的悲哀,都在这张专辑了。
但我觉得,这不是一张悲伤的专辑。
对了,上面那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
也许你已经找到了,也许你早就放弃了。无论是找到还是放弃,在最终的结果揭晓之前,你是否也问过自己:
你真的不在乎了吗
你真的无所谓了吗
听到专辑的后面,我想谢震廷的答案也出现了。
我真的不在乎了啊
我真的无所畏了啊
你还在 在这里 住在我身体
我会好好活着你
我不想再失去你
如果答案是这个,我想这就不是一张悲伤的专辑。
于是转入下一首<兔子洞>后,听到一些人在问着答着下面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却真的感动得哭出来了。
你喜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你认为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你觉得自己自由吗
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最想到达的地方是哪里
专辑的最后一首歌就是<最想到达的地方>,经历了前面那么多的坦诚自问后,这首歌开头的吉他弦音突然给人一种日出般的温暖畅然。
听者也终于可以卸下心理上的担子,从一开始的自以为是,到知道真相后的共同沉沦,一直到现在微笑着和谢震廷站在一起,甚至和他一起大声唱着“daladala”。
是的,如果你不讨厌现在的自己,你就不能否定你所经历的那些悲惨的、阴暗的事情,因为也是那些事情,组成了现在的你。
如果你能接受全部的自己,那么,你最想到达的地方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