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

(随便聊聊)
前有Joni Mitchell在《Hejira》中独自驱车旅行,后有Margo Price以《Midwest Farmer's Daughter》的身份细数从家乡小镇到纳什维尔种种过往,或许是“根源”的基因让他们后天具备了与长河土地之间的默契,又或者习惯于主动地在草长莺飞中寻找灵感,众所周知,Folk和Country创作者们与地理位置之间或归属或羁绊的情节,和对变动与迁徙的敏感度,比其他风格的同行们强烈得多。
“年轻就该多出去闯闯”,不得不说这句习以为常的长辈忠言,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优秀创作者们的成长,以及优秀作品的诞生。但在William Tyler身上,似乎有那么一些不适用了。好不容易用《Modern Country》,《Impossible Truth》等三张精湛的器乐民谣站稳脚跟,他迎来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后青春期”疑惑——要不要离开熟悉的纳什维尔?
哎。男人。从不让人省心。他四十了。
我们多多少少看过那些四十岁(或以上)的中年民谣男人,这群人不是过分地闲云野鹤气定神闲,就是即将成为一个个烦人的老头。譬如Sufjan Stevens,出尔反尔,轰轰烈烈歌颂了伊利诺斯和密歇根之后,云淡风轻地讲述起童年往事,天花乱坠地弄些side projects,五十州计划什么的,抛之脑后;譬如Phil Elverum,沉溺悲伤,thank god Michelle Williams的出现让他的丧妻生活稍微明朗起来了一些…… 什么?你说Mark Kozelek?马大爷快50岁了求放过,但这都不能成为他可以如此絮叨的借口。
这或许就是William Tyler的西行记可贵且动人的原因,“I just thought, If I don’t do it now, I might never do it.” 年入四十却满怀年轻人的斩钉截铁。William Tyler收拾好行李,启程上路。请来Bradley Cook,Meg Duffy等等一行人为自己的心境铺路,推出了这张记录他搬离纳什维尔,向加利福尼亚前进的《Goes West》。
旅途以《Alpine Star》启程再合适不过。William愉悦洒脱的吉他solo承接其他器乐一瞬间策马奔腾,尘土飞扬地全面介入,而Griffin Goldsmith出彩的打击乐贡献了这趟旅程中第一份偶遇的,美不胜收的民俗奇境,《Alpine Star》的豁然开朗预示着全碟的心态与口吻:自信的,充满企盼的,而过去的一切,并不需要过分纠葛留恋。
《Fail Safe》或将是《Goes West》最标志的美式赶路图景,日夜兼程,张弛有度;星光熠熠的《Not in Our Stars》在Harold Budd 和Cocteau Twins《The Moon and the Melodies》气氛下引出了《Call Me When I'm Breathing Again》,——William的招牌guitar monologue。
与山谷清风中让人心动的《Rebecca》微笑着悸动相迎,在《Venus in Aquarius》里稀薄到如神迹一般瑰丽的background voice和濒临破碎的drum回响擦肩而过,和用厚重的提琴和电吉他润色孤独的维吉尼亚告别,踏过日月山水,赏遍风光人情,一路丝竹管弦遥相呼应。生怕听众太过沉迷风景,这位40岁,少年心的吉他艺术家,终于在怡情而清闲的《Man in a Hurry》中,点睛般拉出一条副线,用电吉他划过了清脆的打击乐,划过了山脉与暮色,强调了迁徙的目的,宣誓了他的决心,展现了一把中年的硬气。
“四十而不惑”。当多数男性在这个人生阶段认清世界,理清自己,通常选择消极地看淡,或保守地照旧生活,甚至两耳不闻彻底中年化,愈发顽固时,William Tyler展示出了他成熟却年轻的一面。是,他依旧深爱着这些流光溢彩的路边风景与过眼云烟,但少年般的“出走”决心与描绘世界的视角,和被新居住地洛杉矶的气氛所感染的气质,让《Goes West》不拘泥呈现于邮票或是明信片上的旅行风景图案,而是William Tyler在四十岁坚决迈向的新道路和年轻心态,难说它是条通途,但至少明朗,至少乐观。
当然,《Goes West》承载的美式风情自然无需多言,也归功于与他结伴的band,几乎所有器乐都着力于氛围的渲染与环境的塑造,谦虚地退居二线,让所有的明月星光都撒在William Tyler的演绎与他的心境上。
忙碌的一月,我也不得不提起另一位发片的中年Folk Rock好手,Steve Gunn。这个典型的靠手艺取胜的吉他手,貌似慢慢琢磨起了氛围能给音乐寄予的美感。
感谢二位,让我们在四十岁中年民谣男性身上看到了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