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茶听乐之舒伯特改编曲
前几天喝下午茶的时候,都在听Gil Shaham与Göran Söllscher合作,为DG灌录的舒伯特改编曲。因为好久不听这张唱片了,Shaham对我也渐渐变成了一位陌生的小提琴家。而这张唱片的曲目又是这样迷人,于是在午茶时分播放,不知不觉已有三日。听着听着又在问自己:为何一直放这张其实让我不太满意的录音? 所谓不满意,一方面是这张唱片从构思到制作,都有着明显的“先天不足”,并非依靠作品本身的迷人,或音乐家们的表现就能够补救;另一方面,Shaham在此的表现,也确实让我不能不有所保留,可谓时风之反映,却又更多是反映了其中让人怀疑的一面。
关于“先天不足”的部分:将舒伯特原本为小提琴和钢琴、人声与钢琴创作的音乐(还有阿佩乔尼奏鸣曲),改编为小提琴和吉他的演奏方式,构思很好,但操作起来很难。主要在于音量的平衡。这些要求两件乐器,或人声和钢琴彼此平衡的作品,在现代小提琴嘹亮的音响,和吉他相对轻柔的共鸣中,平衡感难以把握。而依据灌录唱片的习惯,对于“独奏小提琴”的分量进行突出的做法,在此只能是雪上加霜。平时弱化钢琴部分,已经造成失真,此时通过录音技术来调节的话,吉他的分量只能强化,或至少追求完全平衡。可惜,后期制作依旧“反向操作”,以至于“伴奏”有时都显得若隐若现。
想来,在舒伯特本人的年代,若将这些作品改为小提琴和某种拨奏乐器演出,也是很自然的。如果说舒伯特的朋友们会这么自娱自乐,那也完全不值得奇怪。然而灌录唱片的话,在这样的“语境”里,或许还是本真演绎更具优势。毕竟从原作的平衡角度,现代小提琴和吉他真的不合适。而暂时跳出形式的局限,从演奏的层面来看,Shaham的演绎也显得过于“散文化”,主要是他那种“飘逸的”句法。
小提琴家把握句子,十分飘逸,但毕竟真正自由潇洒,却终有品格的演奏,都会有某种“重心”来驾驭细节的浮动,由此使结构感保持完整。然而,Shaham的自由速度,线条的勾勒,有时会给我飘到哪里是哪里的感觉。。。。同样,音响也谈不上整体的魅力,而更多是在整体的飘摇中“随性自然”。当然,Shaham的色彩还过得去,可就一位曾被认为在他的时代,稍稍算个人物的小提琴家来说,这样的演奏还是有点愧对自己,因为真的没太多营养。忽然来点加速,然后再飘一段对冲,说起来还是有自由速度的原则,但表现起来,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为何这几日一直在听?或许是因为想要观察,同时也是因为小提琴家的演奏中,还是浮现出一些闪光点。
譬如,有些段落表明,如果Shaham愿意,他还是能够均匀而迷人地运用揉音的;又譬如,某些魅惑的小滑指,让人感到:你用这些小心思,还是挺可爱,不至于显得滑头。然而。。。。然而。。。。除了这些之外,小提琴家整体想要表现的究竟是什么呢?最近一段时间,王健在国内受到很高的关注,Abbado的忌日又刚过,我们不难记起,三人曾经合作过一款勃拉姆斯《二重协奏曲》的录音。当时,录音中的两位独奏家都在DG录音,就他们那个时期的演奏来说,(艺术)品格之别已然明显。而后来,两位音乐家都离开了DG,从Shaham日后在录音方面的操作来看,他似乎终归还是有所追求,而不使自己沉落在“比下有余”的满足之中。(不过,他后来的唱片我并未听过,只是从曲目来看,还有所追求)
记下听感,然后就换唱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