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不应该是经典金曲
原名《再说说“青藏高原”这首歌》
载乐龄网文学频道2012年
《青藏高原》不应该称作经典金曲,为什么呢?请听我说说,看看有没有道理。
《青藏高原》歌词有一段是这么唱的:“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拉索,那可是青藏高原。”
我不喜欢“一座座山川”这句歌词,这还得从山川的定义说起。《辞源》80版对山川的注释如下:“山川:山河,古人认为山川是地方的主要标志,故泛指一地或一境界皆谓山川。”
本人理解归纳如下:(1)山川是指山、河等自然景物,地形地貌;(2)“我看见山川。”看见的也就是某地方,某境界,山川、地方、境界如影随形,同指一个整体。(3)山川如同地方的地望、“掌纹”,独一无二;(4)山川是泛指,小到杜甫诗曰:“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大到“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引自《幼学珠玑》之卷二“地舆”篇)“山川”不是新名词,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沿袭了几千年。
“一座座山川”是由量词“座”和名词“山川”搭配组成的短句。“一座座”属于重叠使用的名量词,在这里修饰山川,有“多”的意思;山川是两个名词根合成的复合名词,山和川不是简单地撮合,而是赋予了一个概念,即山川几乎等同于地方或境界。这句短语的问题是“座”和“山川”搭配得不恰当。
因为“一座座”是“多”的意思,与我看见的山川唯一性相矛盾,故“一座座”用得不当。反之,如果“一座座”用的是对的,那么推绎下去,就会觉得“一座座地方”很别扭,地方对应的是地名,“一座座美国”就更荒唐。显然,“一座座山川”既不符合语法,逻辑上也说不通。“一座座”应该划掉。剩1下的是我看见山川,我看见的就是某地方,相当于我站在原地没挪动一步。连不起,也引不出“呀拉索,那可是青藏高原。”歌词出现四次一座座,好的创意——山川相连,全给毁了。这段歌词仅仅是作者的臆想,客观上并不可能把自己的原意表达出来,应该划掉,划到后面一个字都留不住。
毋庸置疑,“一座座山川”是病句,是败笔,“座”就是一粒“老鼠屎”。这样的句型可仿造一大堆,如:一棵棵树林、一个个人民、一朵朵牛马、一本本粮草等。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说洋话,谁都听不懂。中国人说话的规矩被搅乱了。这样常识性的东西,作者是失误,还是故意?不得而知。
“一座座山川”经不起分析,经不住推敲,歌星们反反复复地唱着这句病句,唱着这段废话,既浪费了自己的感情,也对不住粉丝们的追捧。《青藏高原》能是经典金曲吗?
“一座座山川”有失误之嫌,从这几年网上的质疑声中便可知晓已形成共识。在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今天,一首歌,换言之就是一件文化产品。“一座座山川”就是这件产品中对不上卯榫的零件,理应召回更换,使经典歌曲更完美,才不辜负大众对它的喜爱之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原先的歌名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样一改,不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将歌词改成“我看见一处处山,一处处山川,一处处山川相连……”大家觉得怎么样,看看行不行?“一处处”同样是数量词做山川的定语,其效果与“一座座”完全不一样。“一处处”是“一处又一处地方”或“一处处地方”的简化形式,“处”就是地方,那么“一处处山川”也就是“一处处地方的山川”的简化形式,地方与山川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唱下去,“我看见一处处山,一处处山川”,就有前后依次、也有且行且看的动态感觉,于是“一处处山川相连”就组成了青藏高原壮丽山川。那歌声仿佛化作“飞天”,带着听者沿着天路起舞蓝天,在雪山草原上翱翔,在千沟万壑中盘旋……青藏高原各个地方的山川美景尽收眼底,这首歌有这种魅力,展示青藏高原的神秘境界,让全世界都神往膜拜。
如果我们听惯了“一座座”,舍不得删改,那就得把山川拆成山和川,歌词改为“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和川,一座座山和川相连……”这样改掉了有争议的山川这个词,也许要好一些,因为川与山要统一在“座”下,川也不一定仅指河,还包括山间平地、高原上的草原等。
山,到处都有。没什么可稀罕的。但身处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在独特的大山大川面前你会震撼地感到,人是何等的渺小。“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藏族同胞虔诚地拜山绕湖,就是表达对神的尊崇和敬畏,依我看倒不如说:“我看见一座座神山,一座座圣湖,神山圣湖相连,呀拉索,那可是青藏高原!”
这是我的三种想法。
最近,我头次看到李娜唱《青藏高原》视频,又激发我一些想法,她在三个8度音域里千回百转、游刃有余。一曲歌罢,叫人意犹未尽,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心想,不知张千一教授跑到几万由甸处,从哪重天取得的天籁之音?还是贝多芬说得好,“音乐是使人从精神里爆发出火花”,一点都不假。我就像好多人一样,不觉也在美化这首歌,就是这种美化集聚产生的效应,使经典金曲的光环屏蔽了歌的瑕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始终搞不明白,经典金曲凌驾于语法、词典之上,这种现象为什么没有名人学者出来咬文嚼字。好像整个社会都在停车让路。
堪叹浮世事,《青藏高原》是张千一为李娜量体裁的“衣”,李娜没“穿”几回,扭头就回了/家。她看破了红尘,收敛了激情,从此躲到了青灯古佛旁唱佛歌去了。可以说《青藏高原》缘李娜而生,反过来又是李娜成就了《青藏高原》。继她身后,有吃酥油的、吃白面的、吃大米的,众多歌星,争相翻唱了《青藏高原》,高音以能登上“珠峰”为荣。一首歌出品了多个版本的专辑,歌星们相互比拼,名利场中,红尘滚滚,一言难尽。
我,为了预防老年痴呆,七十岁后开辟了一块“菜地”,这块“菜地”就在乐龄网上,有事没事常溜到“菜地”里看看,种的头一兜青菜,就是《再说说“青藏高原”这首歌》,拿“一座座山川”练笔,可以说,我学“种菜”归根结蒂还是缘起于李娜。这回头一次见到李娜唱歌的视频,就像尖脉冲刺了一下。李娜一面修行,求往生极乐世界,一面身形却还留在世俗中造业,哪里摆得脱孽障纠缠呢?大凡一个人认定了某个事物,就会把这个事物放大。我也一样,这么多年来,时不时总有“一座座山川”往耳朵里灌,听一次,心里头就会弱弱地咯噔一下,久而久之,我得了“咯噔病”。我把病因告诉朋友,朋友也得了“咯噔病”,我告诉一些人,一些人也得“咯噔病”。我发现“咯噔病”原来是传染病。其实“咯噔病”不是癌症,好治,只要在歌词体内做点微创手术就行。
说实在话,对于那些一听就忘、一听就烦的歌,根本不值得我“引经据典”地去劳神费力。正因《青藏高原》这首歌不错,我才觉得不改过来实在可惜。总以为有人会改一下,可直到现在歌词还我行我素,纹丝不动。2012年元旦电视节目中,阿宝还卯足劲地唱,让我深感无奈。中国人唱中国歌不遵循自己的语言规范,使谬误广为流传,这种现象跟赞叹祖国大片神圣国土的严肃主题极不相称,反差太大。
七年又过去了,《青藏高原》的作者依旧是天马行空,不理不睬。同样是不按常规出牌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特拼错了单词,照样受本国媒体曝光嘲笑。而在中国,“一座座山川”这样的错句,在没有任何道理可以生存的地方,照样长盛不衰,在大庭广众之中,堂而皇之地生存了几十年,我看实在是丑。这种现象太奇怪了。
习主席倡议“一带一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与“一带一路”并行的,中华文化也要走出国门,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音乐是文化交流的大使。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碰到这类问题,孔子学院怎么向学员交代。
综上所述,我呼吁,《青藏高原》一定要修改歌词,本人孤陋寡闻,斗胆提出个人拙见,请读者斧正。并衷心感激网友的点赞,特别要感谢网友“中国辉煌”,我喜欢那面飘扬的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