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聪《Lost & Found》:在英伦中温柔,在摇滚中暴烈

如果不说歌手是谁,单纯听这张《Lost & Found》(英文版)时,脑海里会条件反射涌现出一系列英伦男声的名字:James Blunt,James Morrison,Jake Bugg,Tom Odell,亦或是新近的英伦代表Isaac Gracie。他们都有英伦阴郁天气般的音乐气质,在细腻的烟嗓中内敛地积累情绪,最终在摇滚的宣泄中实现暴烈。
而当我们意识到歌手是杨永聪,那个在2013年从选秀节目《中国梦之声》中脱颖而出的偶像James,一切让人更觉惊喜。尽管他此后发行过一张专辑《Stay》,但“优质偶像”的定位,和华语制作的创作导向,还是掩盖了他的歌曲写作能力。此后他相对沉寂。
也正是因为如此,积累四年的中英双语专辑《Lost & Found》,让听众有了更多“欲扬先抑”的惊喜快感。
“先尝过苦,才会体会到甜,挣扎与奋斗,才令回馈更具意义。”专辑取名“Lost & Found”,杨永聪将过去四年的沉寂和低潮全部写进歌里,让过往的失去都成为当下音乐的获得。

因为杨永聪的双语背景,专辑采取中英双碟的形式呈现。中文碟在杨永聪英文词曲的基础上,找来李焯雄、周耀辉 、葛大为、小寒和HUSH等华语音乐最顶级的词人填词,用中文词汇延展出了贴合英文创作的音乐想象力。
英文碟则是杨永聪创作的原味收录,他英伦摇滚的音乐根基和英文母语的写作能力体现无余。再加上他时而温柔时而暴烈的烟嗓演绎,将他与上述一众英伦男声所归类,在听觉上并非造次。
首播主打《温柔地,暴烈地》(英文《Silently Violently》)太好地展现了整张专辑的气质。
它从语汇上敏感地诉说着关于爱的Softly和Violently的共生关系(中文词李焯雄将其类比成一种“饥饿感”),对应了专辑获得和失去的撕裂感,成就了整张专辑的音乐导向:
《狼》《灭了一颗星星》《纸人》等大部分歌曲都是基于一种失去的情感基调中,表达一种渴爱的内在需求。而《男孩》《像个老朋友》《生活草稿》等作品,则分别从友情、亲情等感情角度,讲述成长的获得。一失一得,Lost & Found。
同样,以《温柔地,暴烈地》为代表,整张专辑在唱腔上实现从敏感细腻到激情暴烈的杂糅和渐变。几乎除了《爱情需要翻译》的情绪高点,其余作品的基调都偏冷,正如专辑和几首单曲封面所呈现出来的那样,低保和、冷色调、阴郁。
外在是内在的体现。杨永聪的成长在于,在冷色系的作品中,他将阴郁唱出了几个层次:唱腔细腻敏感的《灭了的星星》《纸人》,摇滚暴烈的《狼》《继续》,淡然叙事的《没有伞的人》《生活草稿》,沉浸带入的《温柔地、暴烈地》《男孩》… …
相比四年前《Stay》专辑单纯的阳光质感,杨永聪的烟嗓在英伦作品的本色中更细腻温柔,在摇滚的宣泄中更暴烈,体现出一种从情感到唱腔的成长。
而在编曲上,与英文保留吉他创作的瞬间感不同,中文编曲更为丰富。这也是整张专辑的有趣之处,它展现了中英文编配取向的不同特点,在相互对照中,让人玩味。
比如《温柔地,暴烈地》,中文曲将英文直白的吉他,变成了钢琴加弦乐的设置,基调更为忧郁,情绪更为敏感,空间感也更为宏大。英文版的编曲保留于吉他创作的瞬间感,更为爽朗和直接,更体现英伦音乐的逻辑。
《狼》亦是如此,英文版主配器的原声吉他,在中文版中成了辅助,而加入了更多电气化的音色,在暴烈的情感中,多了一丝神秘。
作词亦中英有别。比如面对失去,在《Wind in the Pines》中,杨永聪写出“I found my face was covered,by a river of ten thousand frozen tears.”的绝美歌词,而梁锦兴的中文词将这种情绪表述为“天空灭了一颗星星”。

比如场景的构建,杨永聪在《Rotting》中写出“’ve been sitting lonely on the roof, the rain has been tumbling down,Hear the rolling thunder rumbling way off over town”,以此讲述没有爱的冰冷。
而陈信延的中文词将词延伸成为《没有伞的人》,并基于此写出一个雨天躲雨的场景,联想出“如果雨势越来越危险 我们从此就走散了/妳会不会 有点舍不得 还是 妳觉得 自由了”的爱情主题。
这种中英词皆是佳作,编曲各有特点,又能类似对照比较的体验,成为《Lost & Found》的鲜明特点,也是其他专辑中并不多有的听觉体验。与其说杨永聪四年交出了一张体现成长的专辑,不如说他做了两张体现自己创作能力,和中英作品演绎能力的作品。在时间的沉淀中,这亦是一种温柔而暴烈的成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