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林:流行原罪
1.【不完美公主到审丑女王:蔡依林的主流与非主流】 2. 【80-90,逃离的千禧世代:蔡依林的自我与本我】 3. 【阵痛与假死的华语流行:蔡依林的政治正确与不正确】 4. 【UGLY BEAUTY: 蔡依林的作为与不作为】
不完美公主到审丑女王:蔡依林的主流与非主流
2016年初,台综《康熙来了》停播,宣告台湾当代流行文化辐射大陆的时代正式终结。不论是审时度势的个人判断还是精心思虑后的市场选择,蔡康永亲手关上了华语世界最多元型态的谈话节目节目的大门。门缝背后是苟延残喘的台湾娱乐文化圈与直人偶尔瞥见不一样世界的瞳孔。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变成经济崛起的超级大国以后,两岸的节目制作早已不是对等的体量,但是,整整十二年平凡与另类思维的交汇碰撞、嬉笑怒骂、这个节目对华人世界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它被停掉以后才体现出来。蔡依林,正是康熙宣布停播前史上收视率最高的一期的主角。
蔡依林发要新专辑的消息出来时,我并没有什么想法。她这样资质的流行歌手,在超额完成Muse、呸两张拔高生涯高度的音乐作品以后,这一张必然下滑。哪怕如日中天如Taylor Swift,红和1989两张事业上升的专辑以后,也需要Reputation来缓和调整自己。极少有流行歌手能一连交出三张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蔡依林显然不是其中的一个。四年前我在《呸》的时候这样写道:“蔡依林应该彻底卸下偶像包袱扮丑一回。”
然后在《UGLY BEAUTY》专辑封面里,她真的丑了。
很丑。许多和我一样期待着The Blonds又会贡献的什么芭比鸡毛趣味设计里继续找一些乐子的人,却只发现专辑封面逼死强迫症的混乱衬线字体、裘千尺般暴躁的发型与妆容。整张专辑乖张而毫无章法的艺术设计,像只姿态做作的刺猬,连历来躲不掉的抄袭丑闻都无从下手挖掘:毕竟美的事物总是千篇一律,丑的东西却能千奇百怪。
蔡依林美过。她不是新垣结衣那种明眸皓齿只如初见的美,她最初的资本只是邻家女孩小清新,甚至还带有一些不完美的“缺陷”。在成熟的国际公司包装了以后,有那么一段时间她像个住在城堡里不知现实何物的公主,蹦蹦跳跳俘获一大批粉丝。为什么这样一个可以不吃不喝的“流行公主”,一转眼却要毫不顾忌展现自己丑的一面?她似乎忘了自己当年花了多大的精力转型成“潮流教主”:为了消除婴儿肥,只吃开水烫青菜来维持35公斤的体重、为了区别当年的的致敬对象滨崎步、没日没夜苦练跳舞甚至杂技。
这样的活在别人主流审美眼光里的蔡依林,大约自己并不多快乐。
为了迎合(当初的)大众审美标准,蔡依林就像灰姑娘里想要穿上水晶鞋的偏执姐妹:宁愿削掉脚后跟也要硬挤进去。她显然不是灰姑娘:和她同龄的、靠唱歌改变人生轨迹“灰姑娘们”、“灰王子们”、不少结婚生子成为人生赢家,已经过起了家长里短的模范生活。偶尔回顾一下当年的青春岁月,惹的一众文艺标兵忍不住齐齐45度角仰望天空。
她最终没有等来自己的王子。她做着一个天生残缺的公主梦:蹩脚的穿着那双不合适的水晶鞋,动作僵硬地跳舞,娱乐大众,满足市场。她和布兰妮们、滨崎步们一样,在媒体和唱片工业之间周旋,当着备受争议的Fame Monster。媒体的闪光灯聚焦下,一个舞步跳错,你的双脚可能就要被砍掉。从VMA到红白;布兰妮们的眼神渐渐失焦、滨崎步们的身材渐渐走样。昔日的荣耀与责任轰然倒塌,只见无数分身匿名马甲、留下一地嘲讽鸡毛。
市场对女性歌手宽容度远远不及男性:男人越老越有魅力,不论是老牌欧美摇滚乐队还是日本J家男团,平均年龄过了而立、不惑、半百依然可以谈笑风生;女性歌手如若上了年纪,哪怕曾经呼风唤雨、绯闻、整容、身材都避不开放大镜检视:又或许不是这样,因为华语地区的女性歌手快要连被讨论的资本都没有了。这样一个不对等的圈子,只有两种导向:女性磨去棱角、戴上精致的假面,把自己活成Angelababy卡戴珊,高高在上的美就好了,I'm Mrs. Lifestyles of the rich and famous;或者撕开伤口、直露疤痕,Shameless地赤裸面对大众。曾经的Madonna,现在的Taylor Swift都选择了后一面。蔡依林也是。
蔡依林本人其实并不像舞台上一样精彩。她在舞台上极力要卖弄性感、想要表现出强势和进攻性,可是那只是她的表演型艺术人格而已。蔡依林本人就是一个“小”女生该有的样子。比如,从好友罗志祥历年来“揭底”的讯息,蔡依林本人作息像老人,派对点到为止完全不High,打麻将要靠他活跃气氛,低调地可以说有些无聊。把蔡依林本人丢在舞台上、不给灯光、不给音乐,她其实是没有太多人格魅力。(从她参与的许多综艺不难发现)
这实在是十分有趣的对比:“世交粉丝”的萧亚轩,本身是爱Party爱帅哥爱赌场的社交名媛,却唱着”可听说 梦的出口 我们若按图索骥的走 是否就能找的到”这样的文艺诗篇; 本身不爱Party日常痴迷做蛋糕的蔡依林,却唱着“你是花花世界里限量版的花花蝴蝶 美女们只是比较豁出去比较敢一点”的Drama宣言。姚谦和陈泽杉,分别给了相反的两人相反的艺术人格,然后戴上同样的面具包装交付市场。
可是当年那个有点强迫症的假面公主,亲手撕掉了递到面前的和亲诏书;在华语世界有点非主流的一隅自立门户当起了郡主。像一株变异的藤科植物,谢了甜美的花朵,忽地从泥浊里生长出了带毒的刺。
既然你看不见美,那么我把丑放大给你看。自我审丑也是一种艺术。
这个艺术要靠蔡依林来完成吗?Unbelievable。
她完成的如何?
80-90,逃离的千禧世代:蔡依林的自我与本我
千禧世代(Millennials)又叫Y世代(Generation Y),一般指约于1980年~2000年出生的人,是源自美国世俗文化对一个特定世代所习惯称呼的名称。2018年,最后一批90后成年。他们望着80后的叛逆与张扬,那些不切实际的轰然倒塌,留下一地幻象。那些惊惶与淡定,随着开放的大潮汹涌而来,又踏浪而去。宏观来看,互联网社交媒体、独生子女老龄化、金融危机与贸易战,标签化的世界在改变与不变中高速旋转。微观来看,单论流行,追求视觉快感多于内涵是一个技术带来的文化趋势。蔡依林正是这个趋势大背景下诞生的华语流行音乐代表,某种意义上她比任何人都更有代表性。
每一个流行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标签。摇滚、迪斯科、新浪潮、前赴后继,那些最时髦的年轻人用力唱、用力跳,把舞台变成记录时代的媒介。电子化、商业化、娱乐化。这是流行音乐成为文化载体必然经历的过程。蔡依林是邓丽君靡靡之音时代、四大天王代表的港乐辉煌期之后的周杰伦时代,第一个以视觉系舞曲成功铺展流行地图的歌手。这个实体唱片业末期的流行星系,以周杰伦为绝对中心(毫无争议),在世纪初璀璨夺目。周杰伦是一颗极明亮的超新星,他的能量是陶喆、王力宏为代表的前港台RNB演化糅合的最终产物。这次爆炸奠定了这之后几十年华语乐坛的流行走向,能量辐射整个华语地区。
流行文化来说,80、90后无疑是幸运的。前者(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是现在不得不说)很可能是整个新中国最开放的一代,东亚一夜崛起的摩天都市,来自欧美日韩的外来文化冲击着年轻人,吃穿用度的流行和以往截然不同。90后则更有资本骄傲: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强,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来到了新的对峙纪元。一切都已有明显成效步入正轨,信息飞速发展。迪士尼、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哆啦A梦、这些世界性文化IP基本伴随整个90后的青春成长。
中国人,第一次,在文化上,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孩子有了“同一个童年记忆”。
篮球与漫画、MP3与偶像剧、躲在被窝里打电动、通讯软件上把自己的小宇宙昭告世界、在课余间隙为晚会学街舞。。。你记住的不是勾股定理与唐诗宋词,不是老师加码的二模试卷,是望向熟悉的方向悸动的瞬间,是那个时间分享一个耳机听的旋律,是那个再也不会播“再远的路没有什么关系 我的心放在你那里”的老电视,是那个为了赶去学校错过最后一集、却在成年以后看着腾空而起高高在空中飘扬的帽子痛哭流涕的自己,他们在你成年后载浮载沉迷失方向的时候,毫无防备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们用青春为借口麻痹自己,假装坚强、逃离光怪陆离的现实怪兽。
很微妙的,90后并没有成长为他们理想的樱木花道和钢铁侠。90后甚至更加保守了一点。比如,我们从未如80后一般输出过韩寒和郭敬明两个分别代表反骨与欲望的“文学巨匠”,也并未在流行文化方面制造出像李宇春一样民选代表的“音乐巨星”。2008年为界,华语乐坛全面崩盘。台湾流行乐界还来不及扶持超级星光大道为代表的新一代,资本的迅速撤离、版权与法律的缺失、流媒体悄无声息的大浪铺天盖地而来。是真的来不及了。
灵感随着实体唱片集体枯竭。作为一个创意产业,华语流行音乐迅速失了大势,和国产动漫一起跌入深渊。只是,华语流行音乐的深渊看起来更加万劫不复:韩国的K-Pop、各种欧美神曲可以各种无缝对接。华语乐坛眼睁睁看着影坛“繁荣向上”打破一个又一个资本神话。我们也只能在很多年后,看着某位“顶级流量”气势磅礴地和卡戴珊家族一起登上Vogue封面,标题是“不可思议90后”(You know it)。
90后,你们愿意被这样代表吗?
蔡依林曾经是,现在也是,台湾唱片工业有史以来最完整的流行文化产品。她的每一步都精心设计,小心翼翼借鉴着前辈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添加了来自各个地区的流行养分,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视觉体系:平面设计(聂永真、Logo标识);造型设计(陈孙华、各大国际设计师);以及歌手宣传最为重要的MV设计(赖伟康、比尔贾、陈奕仁等)。在许多更迭的流水线后,亚洲四小龙的台湾在音乐界终于交出一个各方面与世界接轨的产品。
蔡依林红的太符合预期了,2003-2007年间几乎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红,声势直逼这个流行星系的中心周杰伦:怎么可能有歌手要和巅峰时期的周杰伦相提并论?(然而蔡依林可能是唯一粉丝“曾经”有底气和周杰伦粉丝正面交锋的女歌手)过于夺目、让其他人暗淡、是无法不引起争议的,更何况是蔡依林这样一个“被资质平平”的“女”歌手。于是,成为几位(同样)高人气歌手的粉丝围攻下,我们看到了华语乐坛史上最轰轰烈烈、最惨烈的Anti文化诞生了:淋文化。
淋文化的背后,是苛求自己到扭曲的蔡依林。在佛洛伊德的心理学原型里,“自我”是和社会规范之间相互协调折衷,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本我”则是在无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人最为原始欲望。蔡依林十分神奇地,在十几年“你要美”“你要瘦”“你要第一”的自我催眠里,突然觉醒了“本我”的另一面:Myself、Muse到呸,“要做舞曲”“要做文艺舞曲”“要做有社会议题的文艺舞曲”。一个当年在唱“汉堡炸鸡蛋塔 bagel 吃一点”的歌手,现在在唱“文艺装逼乱世盛装派对”:天了噜!
其实蔡依林的“本我”艺术人格,早已在当年包装出来的“自我”里生根萌芽。树立她能够到达今天地位的核心作品,正是那首“看我72变”:这是整个千禧世代应当作Anthem的流行之本:要改变。并不前卫,也不深刻,但是要改变。怎么变、变什么都不要紧,但是要改变。这是一个原始动力的问题。
要佛要丧,那是00后的事。要文艺要装X,那是80后的事。
回忆青春,谈情说爱,明媚忧伤,很好。Thank You, Please, Next.
90后应该要“变”。
因为,改变,是很酷的事。
阵痛与假死的华语流行:蔡依林的政治正确与不正确
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就是歧视。更可恶的是,这是伪装正义的歧视。
当下的世界,文艺作品涉及女性权利、黑人与同性恋,被“政治正确”的几率很高,并且没有讨论的余地。“政治正确”,就是“其实不正确”,是一场政治作秀,其恶毒可见一斑。这类型的新型歧视,背景来自全球的右倾化与沙文主义大行其道。没有Ellen、没有Oprah、没有接收到多元认知的中国新直癌一代,不认可,又无法过于露骨的歧视,只能用“政治正确”伪装歧视。
这是一个越画越大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世界似乎根本不存在少数群体。“我们不歧视,但是你们不要宣传。”“我们不恐同,但是你们要为自己发声可不行。”“多数人为什么要服从少数,这是政治正确”。
What A Dick.
其中最让人诧异的是对没作品空占资源的“鲜肉流量”的声讨,忽然变成“娘炮误国”的集体霸凌。好好想想你们身边从小到大的“娘炮们”,如何遭受了各种各样恶意的冷嘲热讽。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正是因为被欺负、被霸凌、被边缘,他们中许多人才会变成“娘炮”。如今霸凌者在主流社会里安然自得人生赢家,竟然仍要声讨一波已经被边缘化在苦苦挣扎的群体。这真的太Man了,Well Done!鼓鼓掌!
还有很长,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Same DNA, But Born This Way. 性别、肤色、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被选择。
Don’t Be Evil。
在华语乐坛的“政治正确”里,舞曲是掩饰唱功瑕疵的垃圾音乐;嘻哈是混混们不务正业的边缘曲风,诸如此类,只有大一统的成人抒情,伤春悲秋的男欢女爱,千秋万代,从未易主。这不奇怪。广大中产阶级面对加班和消费降级,有些只想在空隙戴上耳机假装自己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有些只想在卡啦OK里撕心裂肺的“吼一吼”,甚少有人想随着节奏和拍子“抖一抖”: 那太资本主义了,不是传统华语流行的路数。
派对文化和酒吧社交的缺失,使得舞曲这种欧美“功能型”“集体音乐”在内地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空白。(有多少人分不清Club、Bar 与 Pub的区别?)这和欧美发达程度有着直接关系:越往“欧”的地方电子舞曲更发达,那里人类发展指数全球最高,电子舞曲是用来发泄的集体狂欢:这是最依赖后期制作、编曲与混音的类型音乐,直接体现白人的唱片工业水准;越往“美”的地方嘻哈说唱更发达,因为那里有着黑人几代人强烈的发声愿望与集体诉求。这两种音乐类型都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前者要够仙、够迷;直带你飞升九霄云外;后者要够匪、够痞,直拖你坠落阴曹地府。
这些本质上都不适合中庸之道的亚裔。
我记得很久之前有人说过,华语乐坛只有流行,没有音乐。现在,连流行也没了。
唱跳歌手。唱跳歌手是真的“绝后”了。2017年,仍在事业巅峰期的安室奈美惠宣布隐退。曾经开启日本乐坛歌姬时代的一代传奇,随着平成最后的倒数华丽谢幕。她的最后一张专辑随即在日本2017、2018连续两年霸占销量冠军位置。欧美以往的流行舞曲类歌手Lady Gaga、Kylie Minogue纷纷转型爵士乡村;Madonna、Britney一众天后近年专辑单曲也都表现不佳。前两年备受看好的格莱美新人Meghan Trainor还来不及尝试转型就遭遇滑铁卢。
随着DJ主导的EDM逐渐取代了女歌手主导的流行舞曲、全球各大电音节遍地开花;黑人主导的嘻哈文化全面入侵排行榜,霸占全球流行趋势,留给舞曲型女歌手的生存空间真的不多了。蔡依林当然也不例外。这个几乎占据她职业生涯90%以上热单的曲风如何转型,成为她接下来音乐走向的重点。总有男歌手试图发一些“超时代的AI的电音专辑”来证明自己的直男“好品味”,可惜电子舞曲作为Club最爱音乐如今可能只有Gay们没有始乱终弃地喜欢着。很不巧,蔡依林最大的Anti来自Gay本身。
很多年后我们回溯起来,华语乐坛数一数二的Gay Icon被那时的Gay讨厌,是不是一件特别讽刺的事儿?
UGLY BEAUTY: 蔡依林的作为与不作为
“The old Jolin can't come to the phone right now" "Why?" "Oh, 'cause she's too ugly!"
在专业欧美唱片评价体系里,一流专辑看概念:社会意义;二流专辑看制作:工业标准;三流专辑看唱功:个人天赋。为什么欧美不流行歌手类节目?因为他们的新歌多到耳不瑕接,不需要靠“唱功”来“分出高下”,每个曲风有自己生存的意义。今年合成器电子、明年海岛浩室、后年Trap嘻哈,一时的流行才叫流行,绝不会有一两种曲风横扫整个代际流行的存在。这便是我们的通病了:我们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没有官方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国家。
大步跨入了新的媒体领域,最能体现流行本质的音乐却止步不前:连愿意完整呈现一张专辑的歌手都没有几个了。和以往广收Demo、确立曲风、设计概念完成一张流行专辑相比,速食抖音和歌手类节目成了听众回收流行的渠道。流媒体?几家主流App背后的金主版权之争结束了吗?
这两年,依附综艺成为流行文化生长的条件:嘻哈、电音、街舞,这些应该喧嚣热闹着自发生长成各种形状的,全部挤在一个模子里“流行”;几位自己还没有吃透多少“精髓”的“行业代表”,竟带着资本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当起了评委。
港台依然占据着流行音乐制作方面的最豪华军团,并没有和内地共享。但内地早已在演唱会、时尚和影视综艺方面用庞大的资金远远甩开港台;加上韩流的冲击,港台音乐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结束了翻唱日音、翻唱欧美的成熟作品汉化组时期,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来,真的没那么容易。
表情包。蔡依林.gif,承担了许多人的乐趣。那些本就禁不起截图的唱跳现场,经过编辑和加工,成为一个个Meme(模因),妖魔化、病毒式地在小圈子里传播。蔡依林的Meme,可能是中国流行乐坛最早、影响力最大的一批互联网米姆现象:诞生于2009-2010年间,并在这之后的多年间成为二度创作蔡依林本身流行文化的重要据点。很多Meme甚至失去了最开始的Anti意味,带着鲜明的鬼畜性,成为维持蔡依林在新一代互联网受众热度的无属性文化。毕竟现实的对一个流行歌手来说,有争议意味着有热度。
蔡依林本人说,“我知道喜欢我的和讨厌我的一样多。”她倒是有自知之明,先是和安室奈美惠合作,又在呸里狠狠的调侃了一番。到了UGLY BEAUTY,她不再有所保留,直接把表情包和负面新闻原封不动扔进MV里。终于,这恶之藤蔓生长成茂密的荆棘,刺破蔡依林多年的假想敌,也刺破她自己。
2018年末乐迷们最难消化同时又最好消化的流行专辑,由蔡依林奉上。
这就像你小时候尿床:是丑事,绝大部分人会若无其事地假装没发生过。蔡依林把那污渍的形状做成了一件后现代的艺术画,毫不客气地秀了出来。(虽然这比喻大概是不恰当的。)这样的专辑当然不会“好听”。她的好听、好看留在了前面的Muse,她的好听、好看(直男版)留在了舞娘之前的专辑里。
我本人是比较不欣赏这样流露太多“真情实感的蔡依林”:她这之前只在“我”里示弱过。华语乐坛有太多太多把自己私人情感放大成全民K歌的垃圾情绪,太多太多过度修饰释的假哭与眼泪,很多“歌手”发了几张专辑还没有建立全自己的第一个艺术人格。Come On。全面武装的蔡依林,有意思的多。傻白甜变粉切黑,跌倒,站起,这Drama看20年也不会腻。
“我讲这样有点讨人厌,我真的一点都不缺钱。”
“对芭乐情歌就是没有兴趣,哈哈哈哈。”(蔡依林@南方都市报)
Girl just wanna have some fun.
我希望我们的精英阶层多一些这样洒脱的女性。
【恶之必要】:
呸以后最具攻击性的单曲。蔡依林的Scream,挖掘了Grimes式妖魔乱舞的演绎方式。蔡依林当然做不到Grimes那样像仙宫精灵一般可以任意掌控声音游离的能力,但是那句“一点点 恶之必要 一些些 坏之必要”已经倾尽她毕生功力,刀刀到肉,酣畅,总算不负期望。这首单曲的立意可以发散出无数可以被Censor的剧情,演唱会已经有了值得期待的概念和开场。 第一次毫无保留展现自己的阴暗面。讨论了霸凌者如何无心中播下恶的种子:他们总会潜伏在受害者心里某个角落,在不适时宜的时候忽然抽枝散叶开出一朵恶之花:
“宛如无数紧挨着、挤来挤去的蠕虫,
一群恶魔在我们的大脑里狂欢作乐,
当我们呼吸时,死亡,那看不见的河流,
潜入我们的肺里,发出低沉的哀号。”(Charles Baudelaire)
【玫瑰少年】:
沿袭恋我癖充满弹性的气息和咬字、专辑最重要也最易入耳的流行曲:Tropical house与Dancehall维持了舞曲的大架构,却赋予最沉重的主题:玫瑰少年的故事是悲惨的,你还能安心享受音乐吗?刚刚第一首披荆斩棘的决绝忽然转念成了温婉又迷蒙的吻,行将死去的灵魂像失温的篝火,每个人都戴上玫瑰色的眼镜,接收同时快乐和悲伤的自己、认清所有自己、接收负面自己并和自己心里的玫瑰少年一同跳舞。
【怪美的】:
初听:怪难听的。复听:怪任性的。再听:怪有趣的。蔡依林历来制作最不饱和的首播主打,基本不能称为一首歌。合成器、Rap、一次糅进了大量实验性的制作,完全按着华语主流怎么不喜欢怎么来,冒险地像做慈善。陈奕仁MV的高规格制作仍保持在乐坛第一名,各种寓意、不多赘述,懂得人自然懂。跨年现场首秀,眼神肃杀,加分。
你没有办法喜欢全部的蔡依林。你也没有办法讨厌全部的蔡依林。
什么样的人听蔡依林?可能他们的确都带一点点怪、一点点不甘心、想要改变什么的吧。一块多面棱镜,总有一面照着当初的自己。那个高中带着厚底眼镜的女孩,大学里下决心整了牙齿、学了化妆变成了受欢迎的社交动物;那个有点神经质总被欺负的男生,健了身、却一直没有女朋友,他会出柜吗?路上的普通人忙碌着一成不变的风景,你却戴上耳机,闭上眼睛,想要在电声和念白里抽离自己、想象自己是舞台上的皇后、是拯救世界的英雄,是低空飞行的旅人。
那样的你,在那三分零二秒里,是不一样的吧。
【你也有今天】:
印度低配版恋我癖
(恋我癖不论立意、视觉、歌词、作曲都极契合专辑本身,本身演绎出色,应该收入专辑)
【红衣女孩】:
把特务J里冷暴力、金三角两首最冷门的曲子拿出来、用温子仁的恐怖电影包裹一下,再把蔡依林的声音和出道前的Cardi B一起,丢进破壁机里搅拌一下。
【甜秘密】:
把蔡依林的声音和Cupcakke的黄暴歌词一起,丢进破壁机里搅拌一下。
【爱的罗曼死】:
把蔡依林的声音和Show Your Love时期抒情曲的蔡依林的声音拿出来,丢进高压锅。待7分熟冒着“唇语”质感的气泡从锅边溢出,撒上那么一点都市RNB新鲜的配料,再点上迷离的烛,烟雾弥漫的气息里,你可以好好品味黄伟文的词了。
【如果我没有伤口】:
质感很好的芭乐。如果这首单曲没有火,请蔡依林小姐尝试做一张没有芭乐的流行专辑。
【脑公】:
过期甜品。
【消极掰】:
这首歌的英文是Life Sucks。Oh Dear。完美诠释丧文化,精辟,不失揶揄。大量尝试音乐创作方向的锻炼已经让蔡依林能准确抓住流行文化最前线的Meme与自嘲,再用足够高级又不会太过于高级的方式诠释出来。不仅是对自己的解剖、自嘲、是面向现在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她还能代言千禧一代生活态度的红与黑很长时间。
【你睡醒再看】:
潜意识的波动里背对背拥抱,伸出手就能触碰彼此。但是请不要回头。 漂浮。漂浮。请随着旋律漂浮。 我们一起慢慢酝酿一个流光飞舞的大梦。
鲁迅这样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你看,有些人自作聪明,挥霍着与生俱来的美,无声息地湮没在时代的浊流。
有些人想要努力踮脚张望一些桎梏外的风景,背负着原罪,被人丑着,被人讨厌着。
他们依然向前看。
想要从那漫无边际的暗处,找出一些许温热的焰息。
其实都是普通人。
但是很多年以后,后者会成为重新定义美丽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