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说明书摘译
by Lindsay Kemp
1. 尽管莫扎特多以钢琴家的形象为人所知,小提琴在他早期音乐生涯中仍然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当他的父亲兼教师是十八世纪最具影响和最犀利的小提琴技巧论著之一的作者时,一切都顺理成章。这位神童当时在欧洲各地收获了成功,相关记述表明至少在那个阶段,他同时精通小提琴和键盘乐器,直到18世纪70年代中期,他给父亲的信中还包含了自己小提琴演奏的记录。1777年,他从奥格斯堡写信说:“我表演了一首交响曲,演奏了万哈尔的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受到一致欢迎。晚上吃饭时,我如鱼得水般演奏了自己的斯特拉斯堡协奏曲。所有人都夸赞我美丽纯净的音调。” 尽管这些巡回演出取得了成功,但萨尔茨堡才是莫扎特小提琴音乐的精神家园。正是在萨尔茨堡——小提琴协奏曲有时是户外晚间娱乐的音乐,有时在音乐厅中作为教堂仪式的点缀——他在七岁时第一次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后来在宫廷管弦乐队埋头苦干,在1773年至1775年间,他又在此创作了五首小提琴协奏曲。这些作品可能没有日后维也纳系列钢琴协奏曲的深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展露了最迷人的莫扎特式灵感。五首作品的重点不是辉煌的技巧,而是抒情性和清晰的个性——我们现在认为这是莫扎特所独有的,但在当时只标志他的艺术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当他听到另一位小提琴家演奏一首技巧要求甚高的协奏曲后,曾写信给他父亲,“我不喜欢难度。”
2. 莫扎特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K207)完成于1773年4月。此前完成的钢琴协奏曲,大多借用了他人的音乐素材。这部协奏曲是他的原创,也是他的第一首可供任何乐器演奏的协奏曲。K207并非青涩之作。毕竟,17岁的莫扎特,已写有20多部交响曲和7部歌剧,他对写作结构清晰、有效管弦乐写作和抒情技巧的熟练掌握肯定在这里展示。第一乐章轻快活泼,乐队沉着庄重,独奏小提琴部分则结合了优美的旋律与棱角分明的快速音型。慢乐章是柔和的慢板,其丰富而平和的氛围显然得益于莫扎特的歌剧写作经验。终曲是独奏者和乐队之间的对话,小提琴跳跃的主题让人回想起海顿在世纪中叶的协奏曲。
3. 莫扎特其他四首小协都完成于1775年。第二号(K211)创作于该年6月。然而莫扎特在艺术灵感与个性方面的进展在第二和第三号(K216)之间最为突出,后者完成于9月12日。霎那间,我们在十九岁的莫扎特身上认出了那个在1780年后创作诸多伟大钢琴协奏曲的作曲家——优雅、诙谐、多变,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写出绝美的音乐。在K216首乐章中,莫扎特罕见地借用了自己其他作品的素材。开始的管弦乐部分来自近作歌剧《牧人王》(Il re pastore)中的咏叹调——主人公咏唱着他对牧羊地的爱,却不知自己的皇室血统。高贵身份与无忧无虑的混合是这个乐章的最佳写照。然而,是慢乐章为这部作品在人们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它被称为“从天而降的柔板”。确实,慢乐章非凡地展现了莫扎特写作完美的宁静旋律所具备的天赐才能。夜曲式的音乐对小提琴协奏曲来说也是首见,弦乐沉默了,双簧管由更柔和的长笛代替。回旋式终曲所展示的一个特点——赋予木管部分更大的独立性——将成为莫扎特的许多后期协奏曲的亮点。这部作品的终句即由木管奏出。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它引入的活泼善变,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当欢快的主旋律第三次呈现时,管弦乐队的拨奏为一首夸张的法式加沃特舞曲伴奏,然后伴随着独奏者风笛般的持续音,一支更加质朴的调子出现了。学术研究表明,这是当时流行的名为“斯特拉斯堡”的歌曲,因此第三协奏曲便是莫扎特“如鱼得水般”演奏的那首。当年奥格斯堡的音乐迷们真有耳福!
4. 完成于1775年10月的第四号K218,少了些梦幻色彩,却更大胆,更纯粹。首乐章精干有力,但保持了优雅的清晰和精致。在K216中独奏者与乐队展开精妙对话的地方,K218则让小提琴沉浸在绵延的旋律中,乐队只扮演支持的角色。光芒四射的行板进一步发展了独奏家的主导地位,在乐队开场陈述之后,小提琴几乎不间断地演奏着歌曲式的旋律。这是最宁静而古典的小提琴作品,既利用了乐器清晰的高音,也利用了低音弦的丰富深情。终曲是另一首回旋曲,莫扎特再一次乐于让听众在两种不同的音乐之间来回猜谜。一种是开始时泰然自若的行板,另一种是每次都打断行板的轻快板。如果说后者有一丝乡村舞蹈的风味,那么毫无疑问,出现在乐章中途的这段插曲,其民间灵感也是加沃特舞曲,但它有着更明显的持续音。舞曲所展示的乡村世界,可能更多来自虚构的法国芭蕾,而不是奥地利乡村的现实,但即便如此,它的情调愉悦而平静,并将作品引向了迷人而毫无虚张声势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