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播放了半个月陈绮贞的新歌,我在《沙发海》观察到的是……
撰文 / 王击凡
《沙发海》实体专辑上市前的半个月,我在添翼手上提前拿到了全碟音频,开始了每天循环播放10+1首陈绮贞新歌的生活,一点一点慢慢地把听歌时的观察与体会记下来,就这样竟然写了5000多字。
12月初,在候机楼等待起飞的傍晚时刻,戴上耳机,打开添翼工作伙伴传来的11首音频文档,有机会提前半个月抢先听到陈绮贞久违的全新专辑《沙发海》,心里最大的感慨是:真的是好久好久,没有听到绮贞的新碟了!
大家都说,《沙发海》是陈绮贞最具电影质感的一次创作,相当于用音符写完了一整张的听觉电影。还没听歌之前,光是欣赏这10+1首歌的歌名(《神魂颠倒》是Demo),就已经非常有画面感了。
01 伤害 Hurt
02 小船 Impressionism
03 残缺的彩虹 ImperfectRainbow
04 台北某个地方 Somewhere,Taipei
05 沙发海 Sofa Sea
06 跳舞吧 Loser
07 她说 She Says
08 华生 Bromance
09 变色龙 Chameleon
10 观察者 Observer
11 神魂颠倒 Kim’s Ready
机场广播传来的消息是,我要搭乘的那班飞机,不出意料又要Delay好几个小时。于是刚好有了不被打扰的一整块完整时间,我按顺序从第一首《伤害》一直听到第十首《观察者》,突然就被眼角猝不及防涌出的泪水,模糊了视线。
其实,眼泪从第八首《华生》开始,就已经止不住了。陈绮贞的歌总是能瞬间把我听哭,这也是一种特别奇异的感觉。
看着眼前的机场人来人往,商务男脸上尽是焦急,老人家疲倦的眼神,甜蜜的情侣在窃窃私语,还有小孩子哭闹的声音……窝在沙发里听《沙发海》,伴着耳边熟悉的绮贞歌声,换个角度看浮世众生相,我想,我大概也活成了半个观察者。
作为《观察者》四部曲的标题曲,《观察者》这一句歌词,很像是绮贞写给五月天(还有防晒油乐队)的纪念:
“那年,心爱的摇滚乐队,一个漫长的夏天,我们喝着啤酒,歌颂着每一阵风,你留住了一天,我默默看着我们,为一首歌,用心地唱着……”
或者可以这样说,无论是《观察者》这首歌,还是《沙发海》整张专辑,都是绮贞关于“观察”的方法论诠释:
“你离开,往前走,却想念着;我躲开,不回头,却观察着,观察了悲欢,观察了离合……”
用观察者角度写就的《沙发海》专辑,也是陈绮贞献给孤独者的一份礼物。这张唱片,带着绮贞更显成熟的大人味,但又不失她最本质的奇幻可爱。
我们这些孤独的人,大都漂浮在看不见尽头的黑暗海洋上,但绮贞的音乐,终会指引你我找到出口。
1. 慢慢走过,漫漫长夜
说实在的,陈绮贞暌违五年的这张大碟,真的让我们等得太久了。除了偶尔发布几首零星的单曲、电影歌曲,绮贞的其余时间不是用来做巡演,就是闭关潜心创作,仿佛从不害怕你们会将她遗忘。
陈绮贞曾这样自嘲:“比快、比大,我都没有办法,但比慢的话,我好像都不会输。”慢,或许是她赖以存活的力量泉源。陈绮贞选择用慢来抵抗时间,就连这次二十周年的巡演,也被定名为“漫漫长夜”。
可以说,《沙发海》用音乐记录的,正是陈绮贞累积了长达五年之久的个人观察。而她偷偷观察的,正是这个“想爱又不能去爱”的脱力世代。
在这漫长的五年里,无论是绮贞身边的小世界,还是我们周遭的大社会,早已经历了各种沧海桑田式的巨变。世界分秒在变,绮贞当然也在变。
“长长的路的尽头,是一片满是星星的夜空”,从《华丽的冒险》一直走到现在的“漫漫长夜”,这样的黑夜,好像从来就没有结束过。在一片漆黑中摸索着前进,是包括陈绮贞在内的大部分创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每一张陈绮贞的专辑,都会收录此前已发行的单曲Demo,再改编成全新的正式版本。而把年初曾推出实体单曲的《台北某个地方》放进《沙发海》专辑里,仿佛也有着切题的关键意义。
“有人在吗,我自问也自答”,《台北某个地方》专辑版新添加的回声音效,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寞的都会感。
“我一个人唱着”,创作路上的那些同伴一个个消失在人海,往前走得越远越是孤独。“为何听不见你的回答”,侧写的是创作者知音难觅。如果你也曾在台北某个地方悟到过一些什么,你会懂得陈绮贞陷在沙发海里的无助呐喊。
即使早已是华语indie Pop的扛鼎人物,陈绮贞始终对自己最终能实现的事抱有怀疑。这种脆弱的自我怀疑,也被写成了《台北某个地方》里的那句“多年以后见到你将擦身而过”,这是绮贞骨子里潜藏着的、不被理解的悲观。
身为创作人,或多或少就像是“沙漠里的收音机”,是否有听众能接收到你作品中想要传达的信息,接收后又能从中吸收多少成,全是你无法控制的事。因此,创作永远是创作人自己与自己的一场拉锯战。
我在《沙发海》这一张里所听见的创作人陈绮贞,也在音乐中长成了比从前更晦涩、更大胆的美好样子。
漫漫长夜,既属于艰难前行的创作人,同时也是属于每一个长途跋涉的平凡人。不是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机会看得见照进现实的幽微光亮。久而久之,你或会在这样的长夜里,习惯这种碌碌无为的状态。
先行曝光的主打歌《伤害》里,有一句相当勇敢直白的歌词,写出了芸芸众生在网红世代事不关己的心境:“不想听见谁的成功,不想听见谁的失败,不想听见谁的失望,不想讨好谁的期待……”
这种低气压的状态,台湾地区叫鲁蛇,香港地区叫废青,日本则叫宽松世代。成功都是别人的,连失败也都是别人的。大家看上去甚至比失败者还要更失败,至少,失败者还有勇于失败的悲壮。
这一次,陈绮贞不再唱《失败者的飞翔》宽慰你,反而用极致癫狂的《跳舞吧》,献给这群对命运失去期待的年轻人。
而《跳舞吧》的英文标题,干脆就叫《Loser》,即使“活着没有目的,死了才值得可惜”,你还可以不顾一切地跳个舞。
就像《躺在你的衣柜》,既可以是温暖情歌,又能演绎成血腥的杀人故事。现在的绮贞,似乎越来越勇于直面自己的黑暗,同时也绝不回避性格上的阴暗面。
如果你印象中的绮贞,还是被媒体持续放大的“甜美小清新”固有印象,我想,《沙发海》应该可以颠覆你的看法。
在我看来,《沙发海》最厉害的一点是,即使在讲很“小确丧”的事,最后她也能用陈绮贞特有的悲剧式乐观,让听众在音乐里,找到自我复原的力量。
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伤害与被伤害。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感觉受伤的时代,陈绮贞选择努力写下这一张为每个人发声的专辑,用音乐把你的伤口掀开,让你不再害怕把疮疤袒露于人前。
只有这样,你我才有了痊愈的可能。
2. 离开房间,暗中观察
“房间里的音乐会”,是陈绮贞近年最成功的音乐企划之一。
不同于此前的几次大型巡演,她把自己的房间,完全复刻到中型场馆的舞台上,以更轻松自在的氛围唱歌给大家听。一盏灯,一杯水,一个枕头,都来自绮贞真实生活中的房间。
2016年,我还在台北参观了绮贞的“移动的房间”创作展:中学乐队用的小喇叭,大学时的课本,亲笔写的教师节贺卡,麦当劳打工的薪资单,报考日文的成绩表……
这一个放满了私人物品的展览,仿佛也是绮贞内观自我的一次总结。
随着房间系列与《花的姿态》三部曲的圆满落幕,《沙发海》接续开启的,是全新的《观察者》四部曲创作计划。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将会听到四张以《观察者》为整体脉络的绮贞新作。
由《华丽的冒险》《太阳》《时间的歌》三张唱片组成的《花的姿态》三部曲,是陈绮贞“往内寻”的丰硕成果。
当已经把自己看得足够清晰之后,绮贞需要做的,也许是离开房间向外部探索,试着当一个真正的观察者。
有趣的是,多年来一直未在任何社交网站露面的陈绮贞,今年5月却突然注册了IG,开始正儿八经地跟天南地北的网友聊起了天。就连一个小小的emoji拥抱符号,她也不厌其烦地逐条黏贴到回复栏。
如果说,从前的绮贞只是呆在自家网站、跟死忠粉丝互动的话,迈开这一步走出原本的“石器时代”,直面全网所有公众,这对一个传说中的“社交恐惧症”患者而言,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绮贞说,自己的本质是一枚“IG麻瓜”,甚至还需要乐迷在Live现场手把手教学,她才手忙脚乱地Po出了第一条IG。用绮贞自己的说法,储蓄了这么多年的创作能量,总算可以勉强应对互联网的急速变化了。
有人不理解的是,IG早就不是网友的追逐焦点,绮贞想在网上挑战点不一样的事,为什么不注册抖音,而是选择看上去有点落伍的IG?假如,你把陈绮贞上IG只理解成贪玩跟风,那也未免太小觑她的企图心了。
在《The Big Issue》的专访中,陈绮贞是这样形容自己的IG历险记:“我的官网很像神秘基地,但有时我还是想要溜出去,去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以前我有点惧怕社群网站,你不知道谁在看你、谁又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你的什么。”
她始终偏执地认为,身为一个创作人,应把所有想说的话只放在作品里,而不是在网上随意表达内心世界的碎片:“塑料袋里装满了水,如果一直戳小孔,水就会一直泄漏出去。我想像,作品应该像是拿个脸盆,一次泼出去……”
在单曲大行其道的2018年,不少歌手为了保持曝光量,都是一首接一首单曲地发,存够十首歌才发专辑,五六首的话就改发EP。而陈绮贞却始终坚持,把一张专辑当成艺术品一样来做,慢慢整合专辑的概念与调性,从不为发片而写歌。
缺乏“安全感”,是陈绮贞历年创作中很重要的母题。即使终于开了IG,陈绮贞也没像其它网红一样以出卖私生活为荣,而是继续保持自己的神秘感。
IG,不过只是绮贞暗中观察世界的一个媒介罢了。
新碟中的《她说》,也正好暗合了她玩IG这半年来的一些心态,想要改变,但也不回避崭新的自己:“她说,她想改变,一种念头扫过心里面……推开门走出去,她还是从不需要回避,任何崭新的自己。”
或许,陈绮贞从来就无须追逐潮流,总是走得比时代更前一点的她,本身就能定义什么才是新的潮流。
出道第21年,绮贞开始做她的《观察者》四部曲,“观察”这个词,也定必将成为未来十年的重要社会意象。
而绮贞的IG,仿佛就是用来连接小房间与大世界之间的那一道门,同时也成为了她对世间万象的观察管道。
以绮贞的个性,我不禁猜想起来,当《观察者》四部曲大功告成之日,会不会就是她告退IG之时?
3. 享受孤独,回应时代
让我很感兴趣的一点是:离上张专辑发表已有五年之久,《沙发海》将迎来又一批年纪更小的年轻听众。
00后未必亲身经历过绮贞称霸的独立女王年代,当indie的音乐态度变成最稀松平常的日常,他们又会如何理解陈绮贞此刻所书写的音乐?
如果说,《时间的歌》已经写过很多宏大叙事、气势磅礴的“大歌”,来到《沙发海》这一个章节,陈绮贞反而想多写一点贴地气的小情小爱。
第一次听到《小船》,你甚至会有一点奇怪:陈绮贞怎么又写回了前面三张的熟悉感觉?
是的,花的姿态总会凋零,吉他手也会老去,但陈绮贞却始终与每个世代的年轻人,保持着同呼吸共命运的休戚相关。
说到绮贞“为创作保鲜”的秘诀,或许就是从不刻意迎合任何群体,而是以旋律与歌词本身的共情、共感、共振,以创作勾起最大意义上的代际共鸣。
在《沙发海》整张专辑的歌词里,你甚至会惊讶地看到一些过气的流行语:放弃治疗、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这大概也是陈绮贞的刻意为之,除了制造笑点与话题,把二手潮语金句从故纸堆里挖出来,再造回收循环利用,也是暗喻时代的失语乱象。
当越来越多的独立歌手盲目以indie为自我标榜,为了追求歌曲的社会性与讨论度,反而舍弃掉音乐本身的悦耳传唱度,我们已经好久没有听过一首优质的华语indie情歌了。
年轻一辈的乐迷,也很需要《小船》这样容易入口的糖衣良药。何况,《小船》只是在表面上歌颂情爱,它实际想要书写的,还是孤独。
一艘在汪洋大海中漂流的小船,需要坚守自己的航行方向。“如果你真的爱上我,就请你爱真正的我”,这是陈绮贞对年轻人忠于自我的某种期许。
当婚姻平权的议题越演越烈,面对世代撕裂与心灵伤痕,《残缺的彩虹》可谓是陈绮贞写给少数群体的止痛剂。而更快乐的歌还在后头,《华生》就是那一种你肯定会面带微笑听完的Bromance之歌。
我是真的很喜欢陈绮贞在《华生》里写的无悔态度,爱上一个人在很多时候,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己跟自己谈的一场恋爱:“你要去哪里,我都跟着你,让我为你淋一场雨……你的爱恨情仇,潇洒和温柔,我都不想放过!”
紧接着《华生》的下一首《变色龙》,也表达了绮贞类似的恋爱立场。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当下正喜欢着的对方,你开始了不自觉的模仿,甚至甘愿为了爱人变作变色龙,“因为模仿你,变成更好的你。”
活在这个脱力世代的我们,总害怕受伤害,总担心得不到回应;既不想付出,但又想要有收获。
所以,如此矛盾的我们,就成了《沙发海》中被吟唱的主角:每晚下班回到家中,疲惫得窝在沙发上自成一国,孤独地“等你来救我”。
这样孤独得有一点寂寞的无望单恋,充斥着大半张《沙发海》,是陈绮贞笔下最栩栩如生的都市绝望男女群像。
这一次,陈绮贞选择用这些关于孤独的歌,试着去回应当下这个“想爱但又无力去爱”的失控时代。
如果在每栋高楼大厦住宅的沙发里,都蜷缩着一个寂寞至死的人,那么,陈绮贞就想要用《沙发海》这样一张书写“孤独”的专辑,再鼓励你我一把。
听完《沙发海》后,我也在绮贞的音乐里,“观察”到一些关于爱的体会:只要仍然保有爱一个人的初衷,我们就不算白爱一场。
我们要学会与自己的孤独感和平共处,我们也要学会面对孤身一人的无助时刻。务必要记住的是:在任何时刻,能拯救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按顺序听完10首歌,来到整张专辑的最后一曲,是《神魂颠倒》的Demo版:“我如果准备好,走进你的世界,你是否也会说,说你也想要……”
《神魂颠倒》两分多钟的简短旋律,承接的,或许正是《观察者》第二部悬而未决的主题:当一个人变成两个人,我们将如何自处,我们又将如何相处?
期待不用再等下一个五年,陈绮贞就能用下一张新的唱片,写下新的观察,交出新的答案。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微博:@王击凡
公众号:豁达音乐时代
邮箱:xiaowangzi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