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者手記的年終總結
這幾年不斷以翻唱前輩作品、嘗試跨界合作、推出演唱會LIVE版以及不時釋放的EP作為他的發片主流、讓死忠小眾歌迷們都等得有些不耐煩的時候,林一峰適時在香港連開五場演唱會來推介自己今年的新專《Travelogue 4 Escape》,交出了一份驚喜、驚豔、驚賞的歌詞本,as a year(s)-end summary of a cosmopolitan traveler.
新專輯處處彰顯出機心別具的用意,不斷以intratextuality和intertextuality的方式喚起對自己/他者先前作品的呼應。題為《Travelogue 4 Escape》回歸到先前推出的Travelogue系列,2003年的《Travelogue 》(1,遊樂),2004年的《Travelogue, too》(2,一個人在途上),2008年的《城市旅人》,時隔十年,推陳出新,展示出成長和蛻變的軌跡,旅行手記也不能永遠是興奮、孤獨和保守,雖然在鎂光燈下的一峰,還是一張二十歲的臉龐,但紀錄與分享的,卻是四十歲的心得(畢竟從頭到尾聽他的人也不再年少),所以這張碟4既是數序,也是指向,逃離/出走才是保持新鮮的秘訣,固步自封只會加速衰老,墮入無法輪迴的泥淖。比起前三張以粵語歌為主,收入此碟的12首歌曲,粵語歌佔了一半,英語歌三分之一,國語2首(分別拼湊了西班牙語和粵語),顯示了成熟與反思後的林一峰不再以某種標籤來定位自己的音樂類型風格,採用重組、混合、拼貼等後現代主義的手法來試圖讓作品集更為多元與複雜。
從邏輯線索來看,從《出走》開始,到《Just One More Day》結束,完成了一/多次從出發到回家的旅途。從動機講起,「而我終於可出走看世界,還有信心身心也愉快,有些好奇,有些理解,而我不急於得到這世界」,一開始就把自己的旅行與他者區分開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而身為少數、弱勢、邊緣、另類的自己,用母語唱出自己的曲調,在足夠歡快的旋律中書寫自我情懷,這樣的快樂,並不需要大眾的認同啊。在大中華本位宏大敘事中,粵語、平民、同志、小眾、獨立、自由、慾望,這些值得注意的標籤在整張專輯中都潛移默化被佈置和安排著。中間若干作品講述著旅途中的許多面向,感情是主線,偶遇或蓄謀,是否願意縱身一躍,贏得海闊天空或是粉身碎骨,那都是自己的選擇,怨不得別人,這些瑣碎真實的情緒都一一化成文字和旋律,與聽眾和讀者置於當時的場域(field)和上下文(milieu)來分享旅者稍縱即逝的美妙片斷,要不要主旨和中心又如何,考慮不考慮家國和倫理又怎樣?旅行本來就是縱容自己的某種耽溺啊,還要面具做什麼?性焦慮是聚焦點,這些身體與慾望發生在真實的威尼斯、巴塞隆納,還是虛妄的幻覺湖、蝴蝶谷,或是具體的機艙內、石路上,都是一段難以磨滅的旅途中的旅途(trip in trip)。最後終於回歸主旨,倒數第二首《香港請你救救我》把那些在台灣、新加坡、美國英國受挫的情感苦中帶笑地給予一番回顧,香港才是base,最後一首,「The whole world turns into a circus, for what it’s worth, I still play the game」,非常有metatheatre(後設戲劇)的畫面感,即使充滿眷戀「Holding me won't let me go again」,還是躲不開這並不如人意的命運:「Just one more day, I'm going home」,要回固有之軌了,就讓這些美好留在最後的擁抱的溫度中吧,至少,會記住啊。以英文歌結束,正象徵了香港製造的他,已經在大洋彼岸找到了歸宿?(I mean,紐約混音 or?)
之前提到互文性,《幻覺湖》是個很好的例子,故事簡單來說,就是尋情記:「而我為你來,越高山險境,能與你相見為了甘心多麼好勝;而你沒責任,還我每一個不確定,從來未說不的你讓我不想覺醒」,這樣的場景是多麼熟悉啊,《遊樂》專輯中的《離開古城》「異國街頭你跟我眼光相接,走在一起那麼自然沒有拒絕」,《重回布拉格》「為了想起當天某些事,還是沒法放棄當天某人,心裡尚有遺憾未免難盡興」,再到《思路》專輯的《心雪》「柏林迴盪著對維也納的眷戀,如果思念能熬過時間,天涯海角也會再見」,這「古城三部曲」都是重複同樣的慾望主題,這個為允一應而獨行千里的他,多麼勇敢又多麼讓人心疼,這樣的moments,似曾相似地,出現在《Lost in L.A.》、出現在《Chasing Sunsets》、出現在《Vancouver Skyline》等等,形成他作品中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topos。「回頭望還是快樂惹的禍」的《蝴蝶谷》也很容易串起他的前期作品,「蝴蝶最終消失鏡花水裡月」幾乎是《花訣》這張碟的再度演繹,《蝴蝶吻》、《鏡花緣》、《萬花筒》,幾乎被再度改寫成新作,與古典文學莊生夢蝶、梁祝化蝶、春花引蝶、美人戲蝶等古典款曲暗通,難道不是一齣蝴蝶效應?《As Far As Love Goes》是十二年前的舊磚《Camping In Hong Kong Live》的復現,當年是三十年心路的小結,並未有正式發表,此時又過一紀,歲月饒過誰?
此外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林一峰簡直就是「地名點唱機」,沒人像他這樣把經歷過的地方與個人際遇如此深刻的結合起來「點卯」,最為典型的是剛才說到的《As Far As Love Goes》,紐約、上海、倫敦、孟斐斯、雪梨/悉尼、布拉格、柏林、巴黎、阿姆斯特丹、蘇黎世、維也納、米蘭⋯⋯活脫脫就是一張世界地圖。這樣喪心病狂的「點名」並非首見,《CL411》中的三藩/舊金山、洛杉磯、安克拉治/安克雷奇、滿地可/蒙特利爾、多倫多,2012年增訂版又加上了明尼阿波利斯、西雅圖、費城、芝加哥,北美城市走一圈;《簽證·時差·飛行哩數》,從倫敦到紐約,從巴黎到東京,從希斯路/希思羅到甘迺迪/肯尼迪,從戴高樂到成田,飛機上不斷跨越時差,這是對《離開是為了回來》中「留下來是選擇,離開不代表就能放開一切」以及《向著陽光》中「慢慢離開一個地方,城市變小心更寬敞 」的註腳。除了這種「花名冊」之外,林一峰更擅長於講述一段旅途的某地遇到某人的故事,在這張碟裡,佛羅倫斯/佛羅倫薩的日和威尼斯的月,盧卡的味和羅馬的香,寫成故事《Italian Story》;擁有了他的心,是《Barcelona》的人還是城?臺北的帥哥都不理他,新加坡、泰國、韓國也沒有很好去,那不如《香港請你救救我》?這樣的曲風,在《Vancouver Skyline》、《Paris In Your Eyes》、《重回布拉格》、《公司裡的愛琴海》、《曼克顿的最後一夜》、《銅鑼灣電車》、《天星小輪》、《維多利亞》、《鼓浪雨》、《Lost In L.A.》、《都柏林》、《心雪》、《紅沙漠》、《雙子》、《下一站香港》、《From Turkey, With Love》、《曼谷瑪利亞》、《柏林蒼穹下》、《Thanks L.A., It's Been Great》⋯⋯簡直不能再多,反覆圍繞「轉念之間我差點願意放棄一切留下來」的念想。但,這就是讓我這樣的也同樣喜歡遊走世界的人恨不得也按圖索驥,到每個他去過的城市的打卡的動力。旅行的意義,不就在於分開-重聚、習慣-新鮮、已知-未知之間的不斷切換嗎?那些年走過的地方,看/陪過的人,都已經歲月如歌。
這是我很滿意的一張專輯,那是因為這位singer/traveler,從未停下過腳步,在朝著自己認為正確的路上前進,沒有理所當然給自己貼上「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的時間表,這才是青春不老的elixir。那些普通人就草草過完自己的一生吧,別把我引入那自詡平凡的歧途中。當林一峰站在壽臣劇院唱出「每個選擇都有遺憾,每個遺憾都有轉機」的時候,我知道,我們都從未抱怨和後悔。所以,下一站是什麼?
等一下,《出走》裡唱的「還要感激當天曾遇到那些故事⋯⋯ 讓我長大」的不是「那些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