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时间停了》:极简与留白
《XXVII》专辑问世后,以为歌手鹿晗会在Contemporary R&B这条路上稳健地走下去,巩固一下大众印象中的个人音乐特色。《时间停了》公布伊始,我一度觉得这首歌是音乐性上的回归,从潮流电子音乐技术回归器乐编制。听着听着,总觉得这首歌有些特别,并不同于电子音乐席卷之前的那些流行音乐。《时间停了》有一种很纯粹、又很艺术的表达方式,鹿晗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触碰音乐世界,不是回归,而是探索,这是聆听《时间停了》这首歌,除了百感交集,最让人惊诧和触动的。鹿晗的音乐,如宇宙般亘古无垠,探寻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不时能看到熟悉的影子。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这首歌,以如此简洁的形式,传递出如此厚重的情感,就算心绪平复,也会触碰到一种质感,像某个剧本写道的斜阳,“来到这里也觉得是另一个年代的阳光”;像某篇小说写道的旧时月亮,“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这首歌“欲说还休、欲留又止”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画面想象。音乐合作伙伴们对鹿晗的审美大加赞赏,这是有迹可循的,在他的每一首歌里,总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文化和艺术的痕迹,还恰好是自己曾深深迷恋的那种,这就是鹿晗音乐的魅力。
《时间停了》段落清晰明了,元素构成只有三样:钢琴、提琴和人声。第一段只有强弱交替的点状钢琴,衬了几处和声和尾音重叠,拉伸了声音的维度,让鹿晗的歌声,不加修饰处更为纯粹,技巧部分更加华丽。这种简洁绝不是80年代民谣时期,吉他加人声的那种粗线条勾勒,应该更远一点,追溯到60年代在美国和摇滚并行过一段时间的极简主义音乐。第一段的钢琴,不断重复,自由又注重与人声互动的功能性,这种手法,让人想起了电影配乐大师Philip Glass那些开拓极简主义之路的实验性作品。由第二段开始渐进式引入了弦乐,没有固定的音高,具有多个过渡音的提琴,配合鹿晗自然抒发情感的真假音切换,彰显了这首歌的技术含量,这就是这首看似简单的歌并不简单的地方,也就是鹿晗所说的“高级”。
一首会催生情绪和眼泪的歌,仅有真挚的情感是不够的,还得有能够附着情感的艺术性,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时间停了》的音乐文本、元素,像文艺电影里烘托情绪的长镜头,听歌的人像是在一个景深构图都不错的位置,伴着雨天里玻璃窗映进来的淡白色光线,静静地回味鹿晗唱出来的那些时日。鹿晗的声线中有种既脆弱又温和的气质,是光影美学中讲究“昏黄熹微”,是与长镜头的绝佳搭配,是《时间停了》这首歌的自然光。所以,即使并没有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没有与鹿晗共同成长的时光,也会从中感受到一种长镜头般的情感写实,散发着诚挚又朴素的魅力。
“时间啊时间”,鹿晗这样寥寥一语预告自己的这首歌。关乎时间的一个庞大课题,创作上得经过多少的洗练、取舍才能塞进短短几分钟的音乐,于是鹿晗参与的作词,采用了传统电影剧本的线性叙事的方式,来讲这条成长的故事线,直接与心灵进行对话。这种剧本般的三幕结构叙事,情感的展示方式更加具有客观经历的感觉,从创作角度说,线性的表述最能将故事讲明白,最能把想说的表达清楚,这说明,鹿晗这位讲述者,更看重听者的体验和接受度。这也是《时间停了》能引发听众成长共鸣的原因。
《时间停了》除了极简主义,还有恰到好处的留白。歌曲海报上,垂目而立的鹿晗之外是留白;音乐中钢琴有留白,唱出的短句有留白;词作文本有多处留白,“那些不用说故事”,“没兑现的诺言”,“没终点的冒险”,“一直收藏的那一段”......留白符合鹿晗的个性,点到为止,隐忍自己,给别人留余地。留白,是创作艺术,也是人生的艺术。总觉得鹿晗看过布列松、小津安二郎的这种去戏剧化的电影,或者新海诚这种受“间文化”影响的作品,他的多首音乐创作上,有“无画处皆成妙境”、“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留白。“想为你唱完这一首歌”,许多走散的人,早已是不听了。万千有共同“美好的经过”的人,“喜欢多年,可也只能到喜欢为止了”,这就是《时间停了》的留白与“间”,无法尽如人意,才叫做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