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嘴巴重返耳朵
关于李荣浩的上一张《嗯》,其实到后来是有些惋惜的。
如果当时可以多付诸一些耐心,《嗯》其实也听得到一些翻越性的完成度。比如《歌谣》比如《戒烟》,再比如《借你幸福》,有些算是可圈可点的制作在试图努力挽回整张专辑的错失。
有些可惜的是,《嗯》最后就像它的封面:一张绚丽的嘴巴吞吐云雾。立场定位在“表达”,音乐也就变成滔滔不绝的自我阐述。关于格局的翻新、关于故事的煽情张口就来,再辅以广告歌的功能性,以及“唱作大神”的浮夸定位,一张原本想要高升呼喊的作品最后惨淡收场。
也许是感知到无端革新的挫败,新专《耳朵》在预热之初就给人安全牌的暗示。
首波《王牌冤家》《念念又不忘》扣准“复古”元素,在听感讨喜度上大做文章,字里行间在桥段与自白间努力追逐平衡感,最后成品给人挑刺角度无从落脚的慌乱,记忆点保留,副歌也努力流畅,最终听众也唯有坦然接受。
然后是《贫穷或富有》,一首疲倦诉说的极简风歌曲,其实是他一直以来音乐话题的延续,优点是流畅、内容完整,缺陷是老酒新装。不过总归还是得承认作品本身在hook情绪堆叠上的成功,还为其唱腔特质造了一个华丽舞台。(这首给陈奕迅唱,完成度估计也无出其右)
紧接着《年少有为》,一首最有自我剖析意识的作品。“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情感尤为振聋发聩,容易让人联想到他这几年的浮沉。也是这首歌开始,基本确立出他找寻自身的作品定位,或许一切自保但动人,但这显然是会牵动听众情绪的路数。
紧接着是《张家明与婉君》,有着厚重人文外壳的作品。老实说初听感觉不佳,过渡段落过于突兀,且没有类似《志明与春娇》那般以一对痴男怨女影射时代抑郁的杰出表达,所以感觉较为平庸。不过依然是那句,完成度比起上张很多突破歌有了质的蜕变,自然不至于让人觉得不堪入耳。(小情小爱也是抓住了受众需求)
而这六首先行曲给了专辑一个扎实的基础空间,以至于全专释出,大部分观众都对“第一耳”印象表示满意。
以此为界限,后来的作品已经无力撼动整张专辑的格局。《乐团》里浓郁的“独立味”,算是跟作品里简易的文字表达有了共鸣,至于“他一个人就是一个乐队”的赞美,歌迷开心就好。《我知道是你》,整张专辑完成度与平衡度的代表作,副歌写的格外精彩,以中间节点为分界点,跳脱出整张专辑的气味,在悦耳与舒适上火力全开,情绪上给出《年少有为》对应的另一种触动。《成长的重量》,唯一一首服务电影曲,这种立意在他之前的专辑也是屡见不鲜,“成长”“励志”也是一种熟知的延续,整体泛善可陈,但也是无功无过,副歌保持住通顺势头。《贝贝》,营销套路曲目,所谓“轻轻松松听上百次”,“真男人时长”为该张专辑但来意外话题,最为专辑收尾“突出又合理”,算是一种经营智慧。
总得来说,《耳朵》是一张“合适”的专辑,整张在流畅性与悦耳度的保持帮李荣浩成功收复失地。在今时今日,能够在自身影响范围下,用这种程度的作品回馈听众,其实已经值得鼓励。
是的,在突破之前,在嘴巴开始长篇大论之前。
还是请把音乐
先还给听众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