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嘉年华
这次的Cher有点难写,因为《Dancing Queen》并不能被看作一张单打独斗的唱片,而是一场有预谋的庞大狂欢的一环。这场狂欢包括ABBA宣布重组,启动巡演和再出唱片;《妈妈咪呀2》全球上映,原声带再次热卖……另外,也逃不过最近越来越多的纷争和沮丧的情绪做铺垫。
一般来说,焦虑和悲观情绪占上风的时候,无忧无虑的全家欢和甜美到死快乐到死的情歌就会大受欢迎。似乎现在也正是时候。
Cher在电影里扮演Sophie的外婆,填补Donna离世之后直系亲情的缺失,演唱了《Fernando》和《Super Trouper》。在所有的宣传和新闻稿里,这是促使Cher重回录音室,开始酝酿制作整张翻唱ABBA专辑的主要因由。
所以这张专辑自筹划开始就躺在巨大的光环之上:ABBA的大热金曲+电影的全球热映。在如今变幻莫测,谁都无法严格锁定销量的市场上就像加了双保险。在乐坛摸爬滚打超过50年的Cher和背后的团队熟知怎样运用话题和情绪来锁定和保持市场号召力。这种招数应该是可以理解地见怪不怪了,2002年以“告别演唱会”的名义发起的巡演,最终以延续近3年,326场全满的记录席卷全球,票房高达2.5亿美元。不过就在3年后,Cher即宣布开始在拉斯维加斯的凯撒宫回归舞台,展开驻唱。不过50年来攒下的粉丝也是见惯了敲打和谋算的,都心照不宣地知道“告别”不过是一个噱头而已。
《Dancing Queen》的首周销量不错,以153,000张的总销量排在Billboard排行榜第三位,平了自己的历史最好记录。(2013发布的《Close to The Truth》同样首周斩获第三),同时也是当周实体唱片销量榜的冠军。对于一个72岁的老艺术家来说,这个成绩还能衬得起ICON的身份。当然,知晓自己在巡演上的巨大优势的Cher迅速公布了最新的“Here We Go Again”巡演行程。我在密西根上半岛自驾时的同伴Ken就是Cher的长年粉丝,已经预订了明年在明利阿波利斯的票。
“希望她能保持状态,不至于影响了巡演的进程。”
Ken指的是几年前半途中止的“Dress to Kill Tour”,中途因为生病而不得不取消了余下的近三分之一的场次。长期的巡演和高强度的体力需求对70岁的Cher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典型的“金刚嗓”和超过半数的舞曲都需要强力的气息支撑,即使Cher天赋异禀,训练科学,这也是巨大的挑战。
这涉及到老艺术家如何体面退场的问题。娱乐圈的薄幸,远比情场残酷。《宿敌》里Joan Crawford和Bette Davis都是饱受其苦的困兽。但现世的娱乐圈又有所不同,光芒四射的艺人不再只是私域上的抉择,而更像是一个产品的中心。私域好退出,产品则未必。像当年山口百惠那样爽爽利利地告别固然是好,但是更难。何况Cher这一代的女星,个顶个地强悍,Barbra Streisand、Tina Turner、Aretha Franklin……个个站到过巅峰,也踏过谷底,看得透彻,所以无所谓什么放下不放下。人缘足够,71岁的Tina Turner在荷兰依然能满场飞足两个小时,出一张新专辑又算什么。
退也好,继续也好,谁都是第一次过自己的70岁,怎样不行?
从Cher参加Ellen Show的现场,以及粉丝在youtube上放出的现场视频上来讲,状态依然保持得不错。金刚嗓的分量依然实打实地全数奉上,不见什么气虚,观众也依然买账。接下来的华盛顿驻唱和巡演基本都不成什么问题。有了ABBA的参与制作,整张专辑那种骚柔的复古调调拿捏得恰到好处,当然,Cher一贯的电音让那些老歌更贴近现在的Club听觉。当然,专辑里的歌并非平分秋色。总体上来说,快歌的表现要好于慢歌的演绎,(Fernando除外,这首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翻唱)。Cher后期的欧陆舞曲风格是商业抉择,也是Cher面临声音机能和体力变化时的选择。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个选择同时塑造着Cher的嗓音和观众的听觉。早期《I Got You Babe》里面细腻的行腔不太怎么出现了。这让Cher在处理《The Winner Takes It All》这样的歌曲时有点急躁和缺乏细节,强加的disco节奏也未必就那么讨人喜欢。顺便说一句,在《妈妈咪呀》电影版里梅姨连演带唱的版本是上品。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欢欣的,尽管每次我都跳过《The Winner……》,但是最近的夜晚,摇头晃脑地听着《Gimme,Gimme,Gimme》,或者听着《Fernando》傻傻流泪,都是挺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