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梦醒的灼烧
所谓尽头,是前一秒还在行走、下一秒却发现无路可走;是之前还在念着爱情的美好,如今却醒悟,那只是个梦。
开场曲《夏夜晚风》的第一个钢琴和弦响起时,听众也许会疑惑,伍佰这篇作文是不是写跑题了。他和着缓慢而沉重的钢琴伴奏,轻声唱着夏夜的诗意梦幻。整首歌曲似是蒙上了一层湿重得划不开的雾气,一切都是静止的,只有伍佰的歌声在缓缓流动,独力推动着歌曲的行进……三分半钟歌罢,不免引人疑惑:这哪是“爱情的尽头”,分明是“爱情的开端”。
然而,当曲目2《爱情的尽头》开头一声失真的电吉他开始绵延,那片雾气就被划破了。前两首曲目的氛围,极度反差,初步将伍佰眼中的“爱情的尽头”引介到听众面前:所谓尽头,是前一秒还在行走、下一秒却发现无路可走;是之前还在念着爱情的美好,如今却醒悟,那只是个梦。于是,开场曲《夏夜晚风》在专辑中的作用已经十分明显了。它本身并不是要诉说什么内容,而是一个引子,为接下来的内容营造必要的对比效果。《夏夜晚风》引出了“爱情”,而接下来的9首歌都奔着“尽头”而去。
爱情的尽头是一种半夜梦醒的灼烧。如此形容专辑的概念,并不只是因为唱片封面的设计——以冷色调为主题,歌手名字与专辑名称却泛着火焰般的红色;实际上,在《爱情的尽头》中,除去开场与结尾,中间的8首曲目都不太会令听众感到轻松愉悦。在音乐与歌词两个层面上,同名曲《爱情的尽头》都在极力砸碎《夏夜晚风》营造的浪漫氛围。伍佰恢复了本色的、用力得近乎咬牙切齿的吐字,低密度的配器则衬托着由头到尾都在咆哮的电吉他。《夏夜晚风》中,伍佰唱道:“月亮挂在星空,牵绊着你诉情衷”;而在《爱情的尽头》中,他也唱到了星空这一意象,内容却是:“没有月的星空,是我自己的星空……不感到寂寞,有流星陪伴我”。两相对比,个中意味,不言而喻。
再往下走,更多听感上的刺激如潮水般向听众涌来。同名曲的荡气回肠之后,即刻传来伍佰的四声呼号和急促的鼓声。在曲目3《亲爱的,你喝醉了》中,吉他稍稍收起锋芒,与鼓并驾齐驱,一同打造出强烈的节奏感。这首歌的由来相当有趣,据说是伍佰的好友、歌手陈升某晚酒醉,逗留在伍佰家中久久不肯离开;无奈之下,伍佰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但即使不了解这一原委,而将其看作一首情歌,也未尝不可——貌合神离的情侣,不正有“你我在隧道的两头,说的话我都听不懂”的如坐针毡之感么?曲目4《变》复以节奏吉他为主导,贯穿始终的大量切分节奏,恰如其分地“切”出了“复杂焦躁的情绪”。尾段的失真效果,又呼应了歌词中的“让人恍惚的Rock n Roll”,提升了歌曲的层次感。这种略带迷幻摇滚色彩的演绎,延续至曲目5《七彩灯光》,融入到了主唱-乐队互答演唱、始终简短有力的歌词之中。
从曲目6《Last Dance》开始,专辑进入下半部分;音乐变得更为规整,情感色彩也廓然明朗。“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稍带Stadium Rock色彩的《Last Dance》一开头就是“所以”,似乎主角已经下了定论。曲目7《青春》和曲目8《人生一场梦》将行进节奏重新带起,但伍佰对爱情的讨论溶在了比上半部分更流畅和谐的band sound 里。曲目9《挪威的森林》在曲目表上排序倒数第二,是专辑中唯二超过六分钟的曲目——另一首是排序正数第二的《爱情的尽头》。两者恰好构成了对照和呼应。两首曲目的配器密度都很低,伍佰的演唱和吉他solo成了突出的元素。主题上,如果说《爱情的尽头》是一种开启,在狂飙突进的solo中打开了爱情的幻灭;那么,部分取材于村上春树同名小说的《挪威的森林》就是一种闭合,闭上了一扇门——醒悟门后的世界不属于自己,于是转身而去。《挪》尾奏部分较多反复的solo,更像是一种踱步、徘徊。
最终,在曲目10《随风而逝》中,听众看见了来自洞穴出口的一束光。与《夏夜晚风》截然不同,在《夏夜晚风》中,一切都像是静止的;而在《随风而逝》里头,一切都像是流动的。放松随性的唱腔,清爽干脆的吉他扫弦,轻盈的鼓点,绵软的口琴……这是一幅缓缓流动的画卷。“让尘封的往事成为一种相逢,消失在风中”,伍佰由此潇洒地终结了对爱情的讨论。同时,随着这张情感饱满而惊喜甚多的杰作的畅销,伍佰毫无疑问地跃入了90年代最优秀的华语音乐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