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úm-青春期的迷惘与孤独
关于múm可以写很多,那几乎是贯穿了我整个青春期的声音。事实上,在那些时日遗留下的文字里,总能看到它深深浅浅的痕迹。而一开始想写“乐色”的初衷,正是偶然发现了一则09年随手作的所谓“乐评”——所以就放在第一篇吧,关于múm,那些阴郁的弦乐,沉静的鼓点,和了破碎的梦呓,无论什么时候再重温,总能轻易将人拉回青春期里那些不知何起的迷惘与孤独之中。
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múm更迭成员前的早期作品,比如02年《Finally We Are No One 》,以及04年《Summer Make Good 》。里面双胞胎女主唱的嗓音非常特别,似稚鸟或人鱼,天真又带邪气,让人过耳不忘。应和不同风格的编曲,既可温柔抚慰,又能充满力量。
有乐评认为,múm的音乐“零碎、细微,跳跃的脉冲下隐藏着暗流”,这话我同意后半部分。总体来说,múm的音乐底色是“暗”的,忧郁的,尤其是更为出色、受到广泛赞誉的前期作品。múm就像一个孩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用铃铛、噪音吉他、碎波节拍、暗黑合成器……手边所有可能的“玩具”鼓捣出声音样本,敲敲打打,喃喃自语。
所以,其实我一直没有太喜欢múm最出名的那首《Green grass of tunnel》。没错,编曲是很流畅、优美,一气呵成,但它实在太“岁月静好”了,反而丢失了múm的某种气质。
前面提到过,múm伴随我度过短暂的青春期,双胞胎女主唱的哼唱与呢喃,似乎贯穿了山城春末夏初连绵不绝的阴雨,成为在晚自习苍白的日光灯下,雪片一般翻飞的试卷上的一道隐喻。而后我念了大学,去了别的城市,开始听暗潮,听新古典,听一切更“暗”的音乐,便很少再拾起múm,只是在偶尔写下来的故事里,让还年轻的他们耳机响起这样的旋律。
múm成员的更迭,也几乎在此发生。双胞胎姐妹相继离队,乐队吸纳了更多成员,最终变成七人大团——人声更多了,音乐元素更丰富了,编曲似乎也更“流行”了,但《Go Go Smear The Poison Ivy》等几张专辑听下来,实在令人失望,这是múm?难道不是一支乡村通俗民谣乐队?
——好在还有《Guilty rocks》《Winter(what we never were after all)》《Illuminated》几首挽尊。由远及近的打击乐器似浓雾一般漫延,低沉的弦乐与女声应和,犹如教堂的尖顶与深绿松林在风中渐露端倪,饱含阴郁悲怆的北欧之美。
如果没有这几首歌,我眼中的múm后期专辑只能算是平平之作,虽然旋律依旧流畅顺耳,各种乐器的配合和电音依旧玩得鬼斧神工,但终究灵魂不在,很难再找到一种心被抓住、被抚摸的感觉,那样一种深刻冰凉的慰藉。也许只是离队的双胞胎女主唱梦呓般的破碎嗓音曾赋予太深的感动和记忆,失去总归令人伤感。
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坏事,我愿意看我喜欢的乐队去尝试新的风格,随着时间推逝,做出不“像”他们的,全新的音乐。正如乐队核心成员Örvar 在一次访谈中谈到的那样:“不给自己设立任何方法或规则,不用遵守什么模式,沉浸于音乐本身会产生最棒的效果”——时间消失了,“旧我”也消失了,一切仅仅只是让音乐自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