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系的血脉与室内乐的精髓(关于勃拉姆斯的奏鸣曲)
Hoelscher与Demus合作的两首勃拉姆斯《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奏鸣曲》,德奥室内乐录音的杰作,结合其时代,也是一款耐人寻味的演绎。这是DG灌录于1958年的早期立体声唱片,录音效果很好,不仅细节丰富,听着也有理想的室内乐录音的那种“舒服”。说到新老交替,此处的二重奏组合可说是如同一张纪念照片:大提琴家由于在第三帝国的活动,战后渐渐淡出国际主流;钢琴家则成为战后欧洲“新一代人”的表率,更直接象征了彼时奥地利钢琴学派的春天。当然,这些也并不十分重要,关键在于演出本身很精彩,体现了一种自然流露的深度与审美——没有一个鲜明的“美学”的痕迹,却处处显示出德奥学派得天独厚的“血缘”;没有突出的音色美的追求,却在举手投足之间,将德奥派的朴素之美表现得相当深邃。
德奥一派的美声,确实常给人美感与音乐内容完全合一的印象。从广义的弦乐来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Busch和Kulenkampff这两位小提琴家,极富有深度的美声,但毕竟也很鲜明地显示自己是一种“美声”。然而Hoelscher的大提琴音色并不给人“美声”的印象,整体上显得干而不砺,色调丰富,却又朴素中正。或许没有太多“标志性发音”的气质,而更多以某些难以言表的“涵养”动人。Demus弹出纯朴的音色,虽然此时仍未企及他塑造声音的高峰,但整体的声音控制,也无愧于奥国学派的典型景观了。同时,钢琴家弹出一种贯通于句法和声音结构之间的端正,从而更使演奏显得大气。Demus自己回忆,当年Kempff仿佛将他看作年轻的Backhaus,而他在此处的弹法,也好像有点那个意思。二重奏的录音往往平衡是偏弦乐的,此处亦然(所幸不严重),这样Demus依然能树立自己的形象,同大提琴完全平衡,就更显得不易。他与Hoelscher的演绎难以进行“标签式”的归类,而更多以自然、自发之面目示人。
既无某些名家组合穷尽“名手化”气魄的决心,也很难讲是否有极为醒目,让听者立刻反思原作的处理。但两位音乐家所表现的自然,可能恰恰是“自然地”解决了这些作品特别不易把握的品质。因为勃拉姆斯在此刻画出音乐的沉郁性格,与作品潜藏的热情之间,实在是有许多微妙的平衡留给演绎者来把握。印象中,Piatigorsky的大提琴部分就是音乐表现相当深沉的典范;而Du Pre的演奏热情到让Starker重新认识作品,同时也担忧其过度透支生命。Hoelscher与Demus的录音则是不动声色地寻找了一条妙径,既非深沉太过,而使听众产生隔膜;也不至过于奋发,却同样能将音乐的热情表现得很鲜活。领略那种自然的生动感,不能不赞叹两位音乐家的自发性理想地诠释了室内乐之精髓。同Westminster灌录的那一干维也纳风室内乐相比,这款德奥互补的演绎,也毫不失色而应当被视为经典。
可惜,它在CD时代受到的重视很不够。似乎直到冒起较晚的公司“光谱之声”出现后,才推出较为常见的CD再版。后来,该公司又将这份录音同Hoelscher其它一些室内乐合并为4CDs发行,封面上却仅有他和Ney的形象,略微不妥。该公司一向以重放效果贴近高品质的LP唱片闻名,但唱片的文案比较单薄,当然听着还是十分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