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人生的弧度,大提琴的无限维度
![](https://img3.doubanio.com/icon/u3369956-93.jpg)
如果能够再选一次,我想我会选择大提琴。
马友友并不仅是那个以快躺着的姿势拉着巴赫G大调的大提琴演奏家,反之,也并非像杜普蕾那样以燃烧生命般的激情在舞台上演奏埃尔加的E小调才可称之为“才华横溢”。 2018年英国BBC年度最杰出青年音乐家Sheku继承了杜普蕾的风格,浑厚饱满的声音,但在音乐表情上,马友友是我唯一听过的如此之丰富的演奏家!
音乐的境界在于内心对世界的回应,乐器的境界在于对内心的模仿。大提琴这种特别男性化的乐器,到了马友友的手下,音色远远超越了大提琴独有的纵深和厚重,声音可以细腻婉约的像小提琴、可以奏出二胡的悠扬心酸、可以像高原上少数民族节庆的鼓、可以听起来像古琴、轻快的短笛、高地的风笛、教堂的风琴、甚至或低吟浅唱、或孤独而宿醉、哽咽的人…
马友友的独奏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完整的场面,饱满的视觉效果。《牧歌》的泛音飘渺着思乡与荒凉、《花儿与少年》的故意的随意的变调,象征着命运多舛,和那种隐藏在海市蜃楼后面的幻想…触不到…空一场;《西藏舞曲》的纯律动感等等…听着他的音乐,像在看一场戏。所有的场景、人物、情节都落在他的琴弦上来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Veness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