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惘中长大的青年一代
Arcade Fire
Everything Now
9.1/10.0
Genres: Disco/Rock/Dance Rock/Alternative
在迷惘中长大的青年一代
也许我们不值得被爱。
——《We Don’t Deserve Love》
Arcade Fire在十几年的活动中一直都有意无意地传达出自己的人文关怀。在他们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参透成长的真谛,关怀那些“沉睡”的孩子们(Funeral);从物欲横流的现世中寻找霓虹圣经,关怀信仰的迷失的人们(Neon Bible);回忆自己的郊区时光,关怀在城市化推进中成长的青年一代(The Suburbs);目睹着电子时代人际关系的逐渐冷淡,关怀着沉湎于电子设备屏幕反光的电子成瘾者们(Reflektor)。在经历了13年的光阴后,Arcade Fire将自己的目光投回孩子们,讶异地发现他们虽已苏醒,却依然迷失,因此就有了《Everything Now》。
Arcade Fire的作品始终绕不开孩子、成长这些话题。无论是在Rebellion里沉睡的儿童,还是那个在Antichrist Television Blues里梦想成为明星的十三岁女孩(The girl’s thirteen but she doesn’t act her age. She can sing like a bird in cage.),以及在The Suburbs里少时渴望逃离,长大后又只能空对着孤独寂寞的老房子的少年,还有在Reflektor里那些看着小黄片,精神空虚的男孩(Little boys with their porno)Arcade Fire始终都没有忘记那些磕磕绊绊成长着的孩子们,默默地在一旁看着他们逐渐长大,最终为他们的成长谱写一首或喜或悲的曲子。对于下一代的关怀向来都是Arcade Fire作品的重要题材。
而在《Everything Now》里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显得尤为明显,他们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专辑内容,在Funeral里出现的孩子们也随着乐队的成长而成长,无可避免地遇上了关怀着在物质享受中沉迷的孩童们(Creature Comfort),关怀着那些叼着烟四处寻觅生活意义的青年们(Signs Of Life),关怀着那些对物质孜孜以求的人们(Everything Now),又化身小飞侠悄悄如梦,唤醒下一代人儿时回忆(Peter Pan),又将眼光放于无穷的外部世界之中,探寻着存在、满足的无限性(Infinite Content)然后视角突转,沉浸在蓝色电光之中,表达着自己的思念(Electric Blue)在Good God Damn中又重新拾起Neon Bible时期关于宗教与信仰的主题,探讨上帝的存在。在探讨上帝存在之后,又将目光转回现世,探讨爱情与挥霍的关系(Put Your Money On Me),最终回到对自己(乃至这一代)不配得到爱(We Don’t Deserve Love),专辑回到Everything Now的主题,通过Intro-Outro无缝连接的方式做到了叙事的回环统一,也使得Everything Now的主题前后连贯,主题乐段的前后强势统领也没有使得Everything Now陷入Reflektor处处构建概念却没有轻重之分,概念最终糊成一团,形势严重过载的境地。
就专辑概念塑造而言,Everything Now整张专辑呈现的依然是青年一代对于世界的无可奈何感以及对于沉迷物质享受的悲观态度,同时表达了对现在迷惘的青年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无法再来的欢乐时光的追忆。专辑在第一人称叙事中展开,以Signs Of Life为分界,前段从旁观者的角度探讨物质生活,后半段则以第一人称代入,讲述了两个当代迷惘的青年从陷入爱河(Chemistry)到追求爱情、物质、精神的满足(Infinite Content)到女方因为分别而迷茫(Electric Blue)最终陷入孤独而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的眷顾(We Don’t Deserve Love)的爱情故事。专辑概念线索清晰,在叙事上着实做到了顶级。
但是遗憾的是,即使Everything Now在叙事层面做到了近乎完美,然而其音乐性却不尽人意。Arcade Fire标志性的宏大编排依然保留于其中,但是由于电子乐器的大量加入,真实乐器的减少而略显单薄,合成器的轨道每一轨在旋律上都做得相当令人听感舒适,但是在聚合在一起后却显得扁平而缺乏层次感,电气化的编排使得专辑每一首歌都有着迪斯科球的Bling-Bling的质感,却失去了乐器编排的立体感,仙气满满的弦乐的比重大幅减少,而在低声部轰鸣的贝司、滞重的鼓点的大量加入固然赋予了歌曲的律动感,却失去了Arcade Fire之前作品的灵巧,编排依然宏大却由于乐器使用的单一化显得笨重。
一直以来,Arcade Fire优点在于,宏大的编排保持了专辑器乐部的无可挑剔,同时男女的二重唱的Vocal可以使得感情表达层次分明,男女应和可以使感情更加饱满地表达出来(如Sprawl I(Flatland)与Sprawl II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的相互应和),而Arcade Fire的词作一直以来也保持着极高的水准(细腻、真诚而不至于矫情),然而在EN中,意义深远的歌词难以找到,甚至混进来了Chemistry灾难般地Teen Pop式求爱歌的无营养歌词,同时专辑里大段大段的都是歌词的简单重复(Signs Of Life、Creature、Good God Damn以及歌词复读机Infinite Content)就个人认为,歌词对于一首歌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对于感情的真挚表达,不追求歌词的繁复(比如万青的歌词有些时候隐喻过多,写得过于晦涩,而草东的歌词就算被诟病过于简洁朴实没有匠气,但却不落言筌、感情真挚朴实,依然是好歌词),但是如果歌词一直是复读机对于听者也是一种折磨,专辑电气化几乎是必然带来大量Loop,但是歌词同时Loop起来不仅听来单调,更会使专辑感情机械化,进而失去美感。而这次的词作则将单调这一问题大量暴露,歌词繁复本来指的是歌词复杂,而AF的这张专辑歌词却成了大量重复,之前对于感情细腻刻画也没了,久听自然难以使人有多大的好感。
另外,AF专辑曲风的连续性做得一直相当优秀,即使是Reflektor这样吸收了太空氛围、雷鬼、Disco甚至海地的Rara Music这样多元曲风的专辑依然有着Dance Rock的清晰脉络主线。而在Everything Now中,专辑曲风变得碎片化,有Disco(Everything Now),有车库摇滚(Infinite Content)、有Soft Rock(Infinite Content),有复古Synth Pop(Creature Comfort……),有不知所谓的雷鬼(Chemistry),专辑曲风多元,却又彼此割裂,缺乏明确的主线统领,这也使得专辑内容碎片化,断续不完整,好不容易适应这一首下一首画风突变,缺少一张曲风多元而又连续、统一的专辑的样子(不过专辑的概念营造倒是相当漂亮)
另外,这张专辑要单独拉出来点名批评Peter Pan到Electric Blue这几首,这几首除了使得专辑曲风杂乱无章以外几乎毫无作用,尤其是灾难性的Chemistry与Peter Pan,听感实在笨重呆滞,使人想要关闭播放器。
毫无疑问,Everything Now是一张问题相当明显的专辑,但是AF对于专辑的掌控力依然不减,Steve Mackey与Daft Punk成员Thomas也的确为专辑注入了新的血液与为AF专辑的制作提供了新的方向。Everything Now这张专辑也许马失前蹄,但是AF依然没有偏离主线,依然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着,三到四年后,也许就是AF下一张专辑发行的时候,AF能否吸取这次的经验,冲上乐队新的巅峰,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