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摇》的OST不“中国风”?内在美了解一下!


说音乐人董冬冬和陈曦这对CP制作的OST霸屏,这不是比喻而是陈述,因为在这几年的电视剧OST领域,他们确实做到了一部接一部的上,而且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比如就在这短短几个月里,他们就连续为《远大前程》、《归去来》、《真爱的谎言之破冰者》等几部电视剧,创作了全剧的配乐和剧中的OST。而单平台播放已破了百亿的电视剧《扶摇》,同样也是他们的作品。

《扶摇》尚在热播,《媚者无疆》裹挟着他们创作的4首OST又已经迫不及待地上了。而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个人的另一部作品《爱情进化论》,同样会在《媚者无疆》的热播期上档……
同一个月里,三部大剧集体发力,总结下来,这似乎已经不是霸屏那么简单了,更像是董冬冬大战董冬冬大战董冬冬,在同一个档期,完成这种高难度的车轮战,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

与此同时,这一对一直以来为影视剧做OST的习惯,还和大部分音乐人不一样。他们除了做剧情刚需的BGM之外,常常是用为一张歌手个人专辑写歌的体量,去创作一部影视OST。更高的难点还在于,由于一部影视OST的不同歌曲,常常会交由不同的歌手演唱,所以他们还常常要根据歌手的不同,作品涉及剧情的不同,进行“分裂”型的创作。
想想就让人觉得分裂。

不过,这一次电视剧《扶摇》的热播、OST上线的同时,关于他们的创作,也引起了一番的话题和争议,这在以往也是很少见的。当然,这是一件好事,说明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准越来越高,歌迷的审美能力也在提高。毕竟,音乐人也好,歌迷也好,大家提高才是真的提高。
至于围绕着《扶摇》OST所引起的话题相关,请戳下面:
董冬冬的创作并不“中国风”?
董冬冬和陈曦总共为《扶摇》创作了五首歌曲。
从发布莫文蔚的主题曲《扶摇》,到徐佳莹的片尾曲《一爱难求》,很多观众都对他们的创作提出了一个疑问:这是“中国风”?为什么感觉不到“中国风”的强和烈?

毫无疑问,作为一部大型的古装剧,《扶摇》在OST的创作上,必须有“古风”。这和创作自由没什么关系,况且创作自由和限制,从来也都是一对亲兄弟。比如你要是用纯粹的Trap、Hip-Hop,或者Michael Jackson和James Brown那种Motown风格,去做《扶摇》的配乐……是不会有人夸你创新的。
但同样是必须用到“中国风”,董冬冬和陈曦在《扶摇》里创作的歌曲,确实和之前大部分标志性的“中国风”有点不同,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些人会质疑这种“中国风”,听起来“不正宗”。
那么说到“中国风”,你又会想到什么?
大部分的歌迷几乎会有一种本能反应:比如编曲被民乐包围,歌词是唐诗宋词,听起来就有一种小桥流水或金戈铁马感觉的音乐。
对吧。
“中国风”究竟是什么?
不能否认大家所认知的那些约定俗成的“中国风”作品,不是“中国风”。

但“中国风”这个概念,并不是有着严格边界的,也并不是因为经典的传播,就必须以经典的形态作为标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同一种配方、同一种制作、同一种加工、同一种味道,那么“中国风”就和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产品没有任何区别。“中国风”不会有发展,音乐也不会有发展。
说得虚一点,“中国风”其实是一种气质,是一种可以区分现代感的气质,一种偏传统、偏古典的气质复刻。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别说汉唐明清,就连民国长啥样都不知道,很多时候,“中国风”其实就是一种想象力驱动下的创造。而每个人经历与阅历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理解中的“中国风”不同,比如有的书生、有的市井、有的江湖、有的隐士、有的神怪。
所以,《沧海一声笑》是“中国风”,《东风破》也是“中国风”;《卷珠帘》是中国风,《铁血丹心》也是“中国风”,还有现在你已经听不懂的窦唯……同样可以是“中国风”。
《扶摇》的“中国风”叫内在美
“中国风”是可以偏外在的,也是可以偏内在的。其实,董冬冬和陈曦为《扶摇》所创作的歌曲,无疑就是内在美的“中国风”。

以《扶摇》里一头一尾两首歌曲《扶摇》和《一爱难求》为例,它们强调的不是“中国风”形式的外在结构,而是追求一种人物内在型格。也可以这么说,《扶摇》和《一爱难求》唱的都是扶摇本人。
莫文蔚所唱的《扶摇》,就是那个“何以历沧桑而明媚,自心中无有挣扎,扶风摇曳,自如纵横”的扶摇。而徐佳莹演唱的《一爱难求》,又是一个“梦为心囚,赐我爱着,半生着落”的扶摇。前者像是自传,后者像是剪影,一首重演人生,一首刻画爱情。
值得一提的是,陈曦老师所填的歌词,绝对不是那些新古典、甚至伪古典主义。古朴的文字间,有长卷、有近景,有壮阔、有内心……不服不行。
至少,听到莫文蔚和徐佳莹这两首歌曲,可以真正通过音乐,感受到扶摇本人,甚至还可以捕捉摄像镜头无法进入的内心死角。当音乐可以复刻扶摇本人,你还说这种音乐不是“中国风”,那这样的逻辑,就无论如何说不通。

同样的,无论是徐佳莹还是莫文蔚这两位新老金曲天后,还是演唱《血如墨》的实力唱将张碧晨,她们在演唱上也并不是以某种“中国风”的行业标准去演唱。莫文蔚那种淡淡的洒脱,徐佳莹那种细腻的诉说,张碧晨那种无畏的投入,更是歌手本人特点与剧中人互动、互换的结果。
千万不要说莫文蔚、张碧晨和徐佳莹,唱得像她们自己就不是“中国风”了,其实古人是人,现代人也是人,时代不同,真性情却是相通的。一首歌曲只有感情是真实的,它才是一切的基础。至少《扶摇》、《一爱难求》和《血如墨》,都是活生生的歌曲。
窗外有古风,内在真性情。
《一爱难求》的风还在吹
很多人觉得徐佳莹的《一爱难求》,在创作和编曲上,“中国风”的风量不够大。其实有时候判断一首曲目,是不是“中国风”,并不是比笛子、琵琶、古筝的比例高不高,也不是看它到底有没有用五声音阶去创作。
比如窦唯的《艳阳天》,“子曰”乐队的《第一册》,可以了解下。这两张专辑,都是用摇滚三大件来演绎民俗化“中国风”的经典专辑。另外像刘欢老师用多利亚调式改编《卷珠帘》,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不一定融入传统乐器,同样能够给你一种很中国的接地气,这恰恰就是“中国风”的更高境界。
不过,董冬冬老师的配备还是蛮全的。在歌迷于《扶摇》剧组官微上苦苦一求琵琶古筝版的同时,他还真就把剧里出现的琵琶古筝版补进了OST原声大碟里,其他还包括女声哼鸣版、大提琴与乐队版,以及浪漫的钢琴版。
这样一来,《一爱难求》就成了一首开放式的创作作品,你听到了它的旋律,却不知道它有多少个版本。
无独有偶,《一爱难求》的流传,也让它在互联网平台受到追捧。而这一次,《一爱难求》的被追捧方式也很高级。不仅仅是翻唱和短视频,很多古筝、琵琶爱好者,都纷纷将这首歌曲改成古筝版和琵琶版,并上传到网络。
曲还是那个曲,当乐器变换之后,你会发现《一爱难求》哪里还是一首流行歌曲,分明就像是失传多年的古曲啊!
还要推荐一首歌曲和一个新人
最后还要推荐一首歌曲,那就是尤长靖的《傲红尘》。

作为偶像练习生,以及NINE PERCENT的主唱,颜值、偶像这些标签,很难离开尤长靖本人。
但《傲红尘》这首歌曲,却可以听到一个更清晰的尤长靖。
作为一个1994年出生的歌手,尤长靖有着扎实的音乐功底。但不同于这个年龄的歌手,尤长靖在《傲红尘》这首作品里所表现的,有非常古典的一面。
这种古典,就是他除了气息的准确、音色的清晰之外,还是有感情有感情有感情的!

为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就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很多歌手,在唱功技巧越来越好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情感的投入,所以无法让歌迷从音乐中,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灵魂,唱出跃然耳边的心跳与呼吸。
尤长靖却做到了。